劉正華
(云南省騰沖縣中醫醫院,云南 騰沖679100)
腦血栓形成屬于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發病率高,致殘率高,嚴重危害著人們的健康和生命,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質量及生存質量。筆者采用益氣化瘀滲濕降濁法治療腦血栓形成,取得較好療效,并與西醫常規治療進行對比,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1996年1月~1999年1月筆者治療的本院內科住院患者 .治療組37例,男26例,女11例;年齡最小32歲,最大79歲,平均59.97歲;職業:農民22例,工人7例,居民1例,退休干部5例,教師2例。對照組20例,男11例,女9例;年齡36~83歲,平均59.8歲;肢體癱瘓者19例,失語1例。2組病例在性別、年齡、病程等方面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病例選擇和診斷均符合中華醫學會第二次全國腦血管病會議的第三次修訂的腦血栓形成的診斷標準[1]和國家中管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
2.1 分期 根據全國中醫內科學會中風學組制定的中風病分期標準[4],治療分急性期(起病后2周內),恢復期(發病2周~半年),后遺癥期(發病半年以上)。
2.2 對照組 (1)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注射液500 m L+維腦路通0.4 g,靜脈滴注,每日1次,15 d為1療程;(2)防治腦水腫:用20%甘露醇250 mL,每日1~3次,連續3~5 d;(3)腦細胞營養劑:胞二磷膽堿0.5 g+5%葡萄糖液250 m L靜脈滴注,肌苷、輔酶A、維生素C等能量靜脈滴注;(4)防治感染,維持水鹽電解質平衡。
2.3 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凡神志清楚者均給益氣化瘀滲濕降濁之基本方:黃芪60~90 g,太子滲20~30 g,桃仁沖20 g,紅花10 g,丹參20 g,水蛭20 g,川芎10~15 g,當歸20 g,生地20 g,赤芍20 g,茯苓20 g,苡仁20 g,水牛角20 g,石菖蒲10 g,牛膝10 g,代赭石20 g,柴胡10 g,開水煨,2日1劑,日服3次,每次150~200 mL。以辨證施治貫穿始終:肝陽暴亢者加黃芩20 g,鉤藤20 g;便秘腑實者加白芍60 g,甘草10 g,麻子仁20 g,麥冬20 g,大黃10 g;痰多者加膽南星20 g,竹茹10 g,京半夏20 g;顱內壓高或血壓過高者代赭石量用30~50 g,加澤瀉60 g,生石決明20~30 g,夏枯草10 g。
3.1 療效標準 按照《中醫診療常規》“中風”的療效標準擬定[3]:痊愈:達到97分者;基本痊愈:為90~96分者;顯效:為60~89分或治療前后相差15分者;有效:為治療前后相差7分以上者;無效:治療前后相差不滿7分者。
評定療效標準:按神經系統體征的功能表現,將正常人總分定為100分。(1)神志:正常20分;淡漠15分;嗜睡10分;昏迷0分。(2)言語:正常10分;口齒不清、運動性失語5分;感覺性失語3分;混合性失語0分。(3)顱神經:正常10分;面癱5分;舌歪及其他顱神經障礙5分。(4)運動:上下肢近端(肩、髖)、遠端(指、踝),每減肌力1級、扣除2分,共40分。(5)感覺:正常5分;單肢障礙3分;半身障礙0分。(6)綜合能力:自理15分;步態差12分;拐行10分;需人扶行5分;臥床不起0分。
3.2 治療結果 見表1。
腦血栓形成屬中醫的中風范疇,多數屬中經絡。中風又名卒中,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口眼?斜,半身不遂,語言不利,或不經昏仆而僅以?僻不遂為主癥的一種疾病,因本病起病急聚,變化迅速與風性善性數變的特征相似,故以中風名之。
祖國醫學對中風有著十分博大精深的理論基礎和治療內涵,并且對腦和腦神經功能早有認識。《醫易一理》明確指出:“腦者人身之大主……。腦氣筋入五官臟腑,以司視聽言動。故曰:目無腦氣筋則不能視,耳無腦氣筋則不能聽,鼻無腦氣筋則不分香臭,舌無腦氣筋則不知甘苦。脊髓者,由腦直下,為腦之余,承腦驅使分派,眾腦氣筋之本也。脊樁二十四節,湊疊連貫,互相勘合而成,共成腦氣筋三十一對,由筋分線,由線分絲,愈分愈細,有繞如網者,有結如球者,以布手足周身,皮肉筋骨無微不到。人身能知覺運動,及能記憶古今,應對萬事者,無非腦之權也。”
該病病機雖然復雜,但筆者認為不外乎腦絡瘀阻,髓海失養,腦氣筋受損致神明失用“伎巧不出”。因其一:“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靈樞·經脈》),腎藏精生髓,腎足而精足髓盛腦充,“伎巧出焉”。該病多見于50~6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人到中年,“年四十而陰氣自半”,肝腎陰虧,陰精不足,精不化氣,則氣虛“必不能達于血管,血管無氣,必停而為瘀”(《醫林改錯》)。腎精不足,精不化血則血少、肝陰虧損,陰不生血則血少,血少血脈不充則血行遲緩而為瘀。正如《醫學衷中參西錄》所說:“或縱欲過度,氣血虧損,流通于周身者,心然遲緩,血即因之而瘀”。其二:虛是老年患者的特點“凡人之氣血猶源泉也,多則流暢,少則雍滯,氣血不虛則不滯,虛者無有不滯者”(張景岳)。現代研究表明:腎虛氣弱、腎虛血瘀是許多老年病的病理基礎[5],人體衰老的主要機制在于氣虛血瘀,人體衰老的實質是腎虛。可見“虛為中風之根也,惟中風病由于虛”(《雜病源流犀燭》)。其三:年老脾虛而升降失權至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從而蘊痰、濕雍、濁蒙腦竅,加之年老氣虛,氣不化津,水停腦臟而為腦水腫。同時“病血者未嘗不病水,血積久而為水”,“血不利而為水”,“瘀血化水,亦發水腫”(《血證論》)。可見痰、水、瘀三者同源而異流。
因此,年老因虛(肝腎精血不足、脾虛、氣虛)致運血無力(或血流緩慢),血液粘稠而結瘀,血瘀(血液的濃、粘、易凝、易聚狀態)日久,漸而阻滯腦絡形成瘀血(血液的凝聚狀態),瘀血閉阻腦絡(腦血栓形成),使其周圍的髓海失養(腦組織缺血缺氧)。髓海失養則腦氣筋(腦神經)受損。隨失養區域不同,按腦氣筋的循行分布不同,產生卒然昏仆,?僻不遂,語言蹇澀等各種不同癥狀。
故而虛是腦血栓形成的根源,瘀血閉阻腦絡是腦血栓形成發生的核心。髓海失養、腦氣筋失用是瘀血閉阻腦絡后疾病發展的結果。所以本病是因虛致實(腦絡瘀阻不通),因實而虛(髓海失養)的本虛標實證,虛實挾雜證。病變臟腑是肝脾腎。治療的核心是“通”(腦絡)“榮”(腦海)二字,化瘀養腦是治療的關鍵。益氣化瘀及滲濕降濁是治療的基本方法。
本方中,生口芪(味甘微溫)長于補氣升陽、又能補氣行滯、利水消腫、益衛固表,太子參(甘微苦性平)補氣生津為清補之品,二者相須為用,益氣且升陽生津。桃紅四物湯加水蛭、丹參活血化瘀,茯苓、苡仁健脾滲濕利水,柴胡、代赭石升清降濁,石菖蒲開竅化濕豁痰,水牛角涼血以清腦熱。牛膝入肝腎經引血下行。全方虛實兼顧、通榮并舉、升降并行,以“通”達“榮”、以“榮”助“通”,從而腦絡得通、髓海得榮,使腦筋復用,以司視聽言動,伎巧出焉。大量的文獻報道證實[6]:桃仁、紅花、丹參、水蛭、川芎、當歸、赤芍、僵蠶、四物湯,補陽還五湯等具有較強的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釋放作用、抗凝作用,促纖溶作用,黃芪、牛膝有部分抗凝作用。它們從凝血機制的不同層次干預了凝血過程。
[1]戴瑞鴻 .內科疾病診斷標準[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1:399.
[2]ZY/T001.1~001.9-94,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
[3]中國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 .中醫診療常規[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89.272~273.
[4]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政司 .中醫內科急癥診療規范第一輯(試行),1990,6.
[5]馮學功 .論腎虛氣弱風痰瘀血阻絡在缺血性中風恢復期病機中的重要性[J].中醫雜志,1998,39(8):458.
[6]李文偉 .活血化瘀方藥治療急性出血性中風的思考[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9,19(9):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