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蛟,指 導:劉建勛
(云南省呈貢體育運動創(chuàng)傷醫(yī)院,云南 呈貢 650500)
神經(jīng)根型勁椎病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屬中醫(yī)“痹癥”的范疇。筆者自2003年以來運用徒手牽引、整復等治療方法,治療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120例,取得一定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120例患者均為本院門診病人,其中男58例,女62例,年齡30~77歲,其中40~70歲為最多,占70%;病程最長30 a,最短1個月。
1.2 診斷標準 (1)具有較典型的根性癥狀(麻木、疼痛等),其范圍與頸神經(jīng)根支配區(qū)域相一致。(2)壓頸試驗與上肢牽拉試驗多為陽性。(3)X線平片可見頸椎曲度改變,椎節(jié)不穩(wěn)及骨刺形成等異常所見,MIR成像可清晰顯示局部病理解剖狀態(tài),包括髓核的突出與脫出,脊神經(jīng)根受累的部位與程度等。(4)臨床表現(xiàn)與影像學所見異常一致。(5)排除頸椎骨骼實質改變(如結核、腫瘤等)、胸部出口綜合癥、腕管癥候群、尺神經(jīng)、橈神經(jīng)及正中神經(jīng)損傷、肩關節(jié)周圍炎、網(wǎng)球肘、肱二頭肌腱鞘炎等以上肢疾病為主的疾病。
2.1 徒手牽引 首先通過疏理放松點按頸椎相關肌群,患者取臥位,自上而下,在進行疏理放松的同時檢查棘突有無偏歪,橫突有無旋轉畸形,以便作整復時參考。手法由輕到重,初以解痙手法為主,在柔按時手指可感覺到有無痛性結節(jié)或僵硬的肌肉,有利于重點理順,按至痛點減輕或消失。有時可轉頸向健側拉緊肌肉按壓,有時可轉向患側讓肌肉放松按壓[1],各種體位施行按摩均可收到不同的按摩效果。整個疏理放松過程,除了頸椎兩側肌肉以外,還要疏理胸鎖乳突肌,前、中、后斜角肌,胸大肌,肩關節(jié)周圍肌群及肩胛間區(qū)肌肉。與頸椎關聯(lián)的深淺肌群徹底放松后,再進行徒手牽引。患者取仰臥位或俯臥位,先垂直牽引,然后分別從前后、左右、左上、左下、右上、右下八個方向全面牽引,牽引時可同時輕微旋轉,有些輕微移位即可復位。牽引時根據(jù)患者的情況,靈活變動牽引的力量與角度,如生理曲度變直應在伸展位或稍過伸牽引,如有向后成角則更應過伸位牽引,一般一手放在頭上某個位置作為固定點,另一只手則作為支點,相對用力。通過變換不同的支點,牽引不同的部位。每一個方位牽引結束后應緩慢回復到正常放松體位,以免形成新的卡壓和滑膜坎頓,每天1次,每個部位重復2~3次,每次5~10 s,總時間不超過10 min,10次1療程。
2.2 頸椎整復 頸椎相關肌群松弛而無僵硬情況下才能復位,其要點是力點在枕下或枕外,支點在患椎下節(jié)棘突旁或橫突旁,杠桿從枕外到患椎,力點的用力要大于支點的用力,一般以2~3 kg力度即可。整復手法一定要清楚旋轉力點及用力支點,當力點通過頸椎傳到支點時,稍加用力即可完成矯正。用力一定要巧,筆者建議不要用突然搬旋的手法,使之發(fā)出聲響,在病人無準備及保護的情況下用力不容易控制,有一定的危險性。整復不可每天進行,以免造成關節(jié)囊和韌帶松弛,造成人為的椎體失穩(wěn)。建議一周2~3次即可。
2.3 其它治療方法 除了上述治療方法以外,配合針灸、理療、熱敷等綜合治療。
2.4 功能鍛煉 主要是以頭頸部主動向各個方向運動同時加以單手或雙手的抗阻力鍛煉,提高頸部肌肉力量,變被動治療到主動預防,事半功倍。
3.1 療效標準 治愈:癥狀與體征全部消失;好轉:癥狀和體征大部分消失,勞累后偶有不適;好轉:癥狀部分消失,仍有陽性體征;無效:治療前后癥狀和體征無明顯改善。
3.2 治療結果 120例中,治愈20例,顯效62例,好轉34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96%。
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是由于長期勞累和隨年齡增長而發(fā)生的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椎間隙變窄、韌帶及關節(jié)囊松弛、椎間失穩(wěn),繼而骨質增生、黃韌帶肥厚或鈣化,椎間孔和椎管狹窄,致神經(jīng)根受累而產(chǎn)生的臨床癥狀。體格檢查時,要檢查患者的主動和被動活動范圍,了解患者的頸椎活動度。曲頸時,椎間孔增大,能緩解癥狀;而頸椎后伸時,椎間孔縮小,壓迫神經(jīng)根而加重癥狀。可進行椎間孔擠壓實驗,以重現(xiàn)患者的癥狀,頸椎有5個接觸點,即椎間盤,左右關節(jié)突關節(jié),左右鉤椎關節(jié)(下5個頸椎),加上椎間與關節(jié)間的維持韌帶,他們之間存在著點、線、面的關系[2],健康頸椎各個接觸點及維持韌帶存在相對的力學平衡,當各種原因造成各個接觸點及維持韌帶之間的正常解剖關系發(fā)生改變而形成不同程度的位置改變或位移形成,破壞正常的力學平衡,即形成各種類型的頸椎病。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大多是由于椎體關節(jié)突關節(jié)、鉤椎關節(jié)增生或椎間盤膨出,椎間關節(jié)的脫位、半脫位而造成椎間孔收到擠壓,繼而產(chǎn)生一系列的神經(jīng)癥狀。牽引,整復即試圖重現(xiàn)這種平衡關系,其中牽引是整復的前提,而徒手牽引能隨時根據(jù)病人的反應及時調整牽引的力度及角度,比器械牽引更有針對性和靈活性,患者更容易接受。一般先沿椎體的縱軸牽引,在此基礎上再根據(jù)不同情況調整牽引的角度和力度。通過牽引可擴大椎間隙和椎間孔,緩解神經(jīng)根擠壓,松解粘連,促進神經(jīng)根周圍充血、水腫消散和吸收。通過整復,糾正椎體間的輕度移位,從而恢復或部分恢復正常的解剖狀態(tài),改善神經(jīng)根與周圍解剖結構的正常關系,為神經(jīng)根松綁,緩解神經(jīng)癥狀而達到治療目的。通過針灸,理療,外敷中藥,綜合治療,相互協(xié)同,增強療效。而通過功能鍛煉,增強肌力,則能從源頭上增強肌肉力量、重建頸椎的力學平衡,達到預防的目的。
[1]歐陽孝.實用運動創(chuàng)傷學[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675.
[2]韋貴康,韋堅,韋理.頸椎病整合手法具體應用及力學原理分析[J].中國骨傷,2009,22(9):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