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平
(陜西省西安市中醫醫院,陜西 西安710001)
黃保中主任醫師,是國家第二、三、四批名老中醫學術繼承人指導老師。先生出身中醫世家,治學嚴謹,醫術精湛,從事中醫臨床近六十載,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臨證用藥經驗。尤其擅長肝病、熱病、腎病、腦病高熱及內科雜癥等的診治。本人隨師學習多年,對老師治療肝炎、肝硬化獨特的臨證用藥深有體會,總結如下。
老師臨證選藥組方,常常不拘一格,該用經方則用經方,該用時方則用時方,有時經方、時方相互參雜,始終堅持“法隨證變,方隨法變”。臨證只注重的是治則與治法,而根據治法去選藥組方。黃老臨證用藥少而精,一張處方少時僅三、四味藥,多則七、八味藥,病情復雜亦不超過十一、二味。許多時候,只選取某個處方主要的幾味藥,以取其義,但療效顯著,受到患者好評。如老師在臨證中使用枳術丸,枳殼與白術之比例多為1:2,其目的是升脾降胃,使脾氣健運,氣機暢達,化源充足。若氣機不暢,腹部脹滿不適,那么枳殼與白術之比例則改為1:1;若氣滯明顯,則枳實與白術之比例又改為2:1或3:1……;若脾胃虛弱,大便稀溏,則又減去枳殼,單用白術以健脾。又如,老師在治療急性肝炎時,根據急性肝炎濕熱之邪阻于肝膽脾胃,邪氣有余,正氣不衰的病機特點,及蒼術性味散、清、燥結合,含多種維生素,以維生素A為最多,用蒼術以化濕健脾,配合龍膽草、升麻、茵陳、車前草共奏清利濕熱,解毒利尿之效。再如,老師根據《神農本草經》“升麻,味甘,辛。主解百毒,殺百老物殃鬼,辟溫疾、障邪毒蠱。久服,不夭”的論述,臨證每每加用升麻解毒散邪。總之,老師強調應法隨證變,藥隨法變,不要照搬照抄,犯教條主義的錯誤。
老師臨證處方用藥,非常注重處方的平衡,常扶正與祛邪并用,益氣與養陰并用,行氣與活血并用,以及升降并用,氣血并用,寒溫并用等等。如治療慢性肝炎的經驗方肝痹湯,方中柴胡配枳殼,一升一降,使清升濁降,郁解結開,陽氣疏達;枳實配芍藥,一氣一血,使氣血調和;升麻與土茯苓相伍,一上一下,使濕熱去,邪毒散;赤芍配川芎,寒溫并用,使氣血流暢。又如治療以肝脾腫大為主要特點的慢性肝病的經驗方肝積湯,白術配枳殼,一急一緩,一行一補,使脾氣健,氣機暢,化源充足;川芎、丹參、川牛膝三藥相配,上中下并用,氣血并用,以行氣止痛,養血化瘀,使血脈通暢,氣血流通。
在肝硬化腹水的治療中,中醫強調辨證論治,以整體治療為其特長。西醫治療除有臥床休息、飲食、輸注白蛋白等基礎治療外,尚有腹水自體回輸等方法。老師雖為傳統中醫,但治療中,并不完全排斥西醫西藥,治療上提倡“能中不西,先中后西,中醫綜合,中西結合”。對于西醫西藥的使用,提倡“以我為主,洋為中用”。臨床中,對于正氣虧損,體質較差者,老師指出,可根據其不同情況,氣虛者以蛋白、血漿靜脈輸入。黃色入脾,白色入肺,以扶正固本;血虛、陰虛者可輸以紅細胞以養陰補血。對于大量腹水的病人,主張結合自體腹水回輸療法,以減少病人痛苦、節約患者費用。對于治療中利尿劑的應用,黃師指出應短期沖擊使用。常用大劑量氨體舒通,臨床效果較好,不容易引起電解質紊亂等。老師指出:“利水應衰其大半而止”,以避免利水過度致陰液損傷及電解質紊亂等副作用。實踐證明,中醫治療配合西醫利尿確能相互取長補短,并具有縮短利尿藥使用時間,而且停用利尿劑后繼用中藥治療,腹水不易反復;明顯減少西藥利尿劑的用量等優點[1]。
《內經》云:“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張介賓曰:“木不宜郁,故欲以辛散之,順其性者為補,逆其性者為瀉,肝喜散惡收,故辛為補,酸為瀉之味”。《本草從新》云:“辛能散氣”,“辛散郁”。風藥辛散之性,與肝主疏泄,喜條達之機恰合。辛以散之是風藥疏肝的主要機理。肝主疏泄,喜條達,惡抑郁,肝失疏泄,氣機郁滯,治當疏肝解郁,疏利氣機,藥宜辛散。因此,凡肝氣郁結,氣機不舒之證皆可選用風藥治之。疏肝理氣之藥,多為行氣走竄之品,久用或過用有損氣致虛之虞,而風藥稟性輕靈,能暢達肝氣,且在方劑中藥味少劑量輕,故不會有損氣之偏。老師在臨證治療中,非常善用風藥。如在治療肝潛時用薄荷;在治療肝溫時用蒼術;在治療肝痹時用柴胡、川芎;在治療肝積、鼓脹時用川芎等,均是運用風藥辛散之性,而達到疏肝而不傷氣之目的。
峻下逐水法是治療肝病鼓脹的方法之一。即應用作用峻猛的逐水藥物,服后引起劇烈腹瀉,而使大量水分由大便排出,達到消除腹水的目的,即《內經》所述的“去菀陳莝法”。對峻下逐水法的應用,從古至今,醫家意見始終不一。老師認為對于峻下逐水法,既不可不加區別,盲目應用;也不能一概否定,不敢應用。應根據病情需要,及病人體質強弱合理選用。要選對適應癥,選對時機。所謂“小關不通通大關,一關通,百關具通”。對鼓脹之病屬初起,患者胃納甚佳,雖邪實而正氣不衰者;或腹大脹滿難忍,甚則呼吸困難,尿少便秘,形體壯實無陰虛征象者;或腹水嚴重時暫投數劑以緩其急者可應用本法。但須“衰其大半而止”,不可過用久用,以防損傷脾胃,虛敗元氣。同時在攻逐之時或之后,應注意扶正,特別應健脾補氣,因逐水藥多易刺激胃腸,傷及脾胃。具體應用攻下逐水法,可參考《醫宗金鑒》所述,采用攻一日補三日,攻一日補五日,攻一日補七日,……根據病人體質情況以及隨著腹水逐步消退而相應減少攻的次數、攻的劑量并加強扶正,以求邪去正安。老師還配制了逐水藥物以用于臨床,如寒下逐水膠囊為調胃承氣湯加甘遂(每粒含甘遂0.75 g),熱下逐水膠囊為甘草干姜湯加巴豆(每粒含生巴豆0.75 g)。用法為每次6粒,每周2~3次,晨4~5時口服。若瀉后尿多,或瀉后先尿少(水從大便而走),繼之尿多為有效;若瀉后尿仍少,繼之仍無變化為無效。
慢性肝炎、肝硬化是長期形成的。肝脾腫大是慢性肝炎、肝硬化的主要體征之一,活血化瘀療法,對肝脾腫大確有良好效果。老師認為:瘀血的形成多與氣滯有關,但氣虛、陰虛所致瘀血亦屢見不鮮,故必須全面辨證分析,重視邪正消長變化,才能提高療效。古人曾有“壯人無積,虛人有之”的說法,確有臨床意義,因而治療上必須掌握“衰其大半而止”的原則,避免一味破血逐瘀之品攻破而克伐太過,反而加重病情變化,常常看到患者藥后,疼痛緩解,癥狀改善,繼續用藥反感疲乏無力,甚至出現嘔血、便血等變癥,正是克伐傷正之兆。故臨床用藥以丹參、赤芍、鱉甲、川牛膝等養血活血、涼血活血及軟堅散結之品為主,桃仁、紅花等輔之。過于攻破之藥,只可短期應用,不可長期使用,且應用之時,要根據辨證,加用扶助正氣的藥物,而成益氣活血,滋陰活血,養血活血……對于肝脾腫大,宜于緩圖,切莫急取欲速而不達。
慢性肝炎、肝硬化是長期形成的。經中醫或中西醫結合治療,大多數人均可癥狀消失,納食增加,體力改善,腹水消退,指標改善。許多人因此便停止治療,或因嫌服用中藥麻煩等原因而中斷治療。因而體質不能完全恢復,肝炎、肝硬化之病理亦沒有徹底改善。故每因各種誘因而致再次或反復發作、加重,甚至死亡。老師認為“慢性肝炎、肝硬化是經數年甚至數十年發展而來,因而其治療亦不是短期內就能解決一切問題”。癥狀改善,腹水消退,僅僅是肝炎、肝硬化腹水治療的第一步,還必須針對其病因、病理堅持用藥,才能使其病情得到徹底的改善,從而減少反復或不反復。故在癥狀消失后,仍應堅持用藥。為克服湯藥難以堅持、煎服不便等缺點,老師在辨證的前提下,予病人中成藥服用以便堅持治療。臨床常根據患者正、邪、虛、實的不同,予扶正、祛邪兩類中成藥配合使用。扶正以和肝理脾丸、生脈口服液、補中益氣丸、杞菊地黃丸、貞芪扶正膠囊等。祛邪以大黃蟅蟲丸、復方丹參片(或復方丹參滴丸)、血府逐瘀口服液等。另外瘀熱盛者可予清開靈沖劑(或膠囊),濕熱盛者可加用龍膽瀉肝丸、牛黃解毒片等。臨床使許多患者病情穩定、帶病延年,有的甚至痊愈[1]。
肝炎、肝硬化是臨床常見病、疑難病,老師經過多年的臨床實踐,在本病的治療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具有獨特的用藥經驗,本文僅從以上七個方面進行了總結,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啟迪。
[1]吳文平,呂文哲 .黃保中治療肝硬化腹水經驗[J].河北中醫,2011,33(7):967~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