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本云
(昆明市西山區人民醫院,云南 昆明 650100)
網球肘相當于西醫的肱骨外上髁炎或稱肱骨外上髁綜合征,是以肘部疼痛、關節活動障礙為主癥的疾病。屬于中醫學“傷筋”、“痹證”范疇。多因前臂旋轉用力不當而引起肱骨外上髁橈側伸肌健附著處勞損,是常見的肘部慢性勞損。筆者自2010年12月~2011年12月采用溫陽通督法配合痛舒膠囊治療肱骨外上髁炎56例,取得一定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所有患者均經門診確診為網球肘,其中女37例,男19例;30歲以下占18例,31~50歲占29例,50歲以上占9例;病程最短1周,最長1a。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中“肱骨外上髁炎”診斷標準:①肘外側疼痛,疼痛呈持續漸進性發展,作擰衣、掃地、端壺倒水等動作時疼痛加重,常因疼痛而致前臂無力,握力減弱,甚至持物落地,休息時疼痛明顯減輕或消失;②肘外側痛,以肱骨外上髁處壓痛為明顯,前臂伸肌群緊張。
1.3 排除標準 (1)肘關節局部肌筋膜炎;(2)鷹嘴滑囊炎;(3)肘關節局部軟組織扭傷;(4)肱骨內上髁炎。
取穴:大椎、身柱、膏肓、曲池、手三里、阿是穴。用毫針常規消毒,刺入至得氣,將清艾條剪成1.0cm長插在大椎、身柱針炳上,點燃施灸,每穴灸3壯。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同時配合口服痛舒膠囊,每次3粒,1日3次,對瘀斑腫脹及關節疼痛處配合外噴腫痛氣霧劑,睡前1次。治療2個療程后統計療效。
3.1 療效標準 臨床治愈:疼痛、酸脹無力諸癥消除,活動正常,恢復工作;顯效:疼痛解除,尚有輕微酸脹乏力,活動正常;好轉:癥狀明顯改善,活動輕度受限;無效:癥狀改善不明顯,或仍反復發作。
3.2 治療結果 經治療2個療程,臨床治愈47例,占83.9%;顯效5例,占8.9%;好轉3例,占5.4%;無效1例,占1.8%。總有效率為98.2%。
本病多起病緩慢,肘關節外側疼痛,握物無力,握拳旋轉時疼痛加重,并可向上臂、前臂及腕部放射,夜間痛甚,勞累后加重,靜息時無癥狀。中醫學認為,勞累汗出、營衛不固、寒濕侵襲肘部筋絡,使氣血阻滯不暢;長期從事旋前、伸腕等劇烈活動,使筋脈損傷、瘀血內停等均能導致肘部經氣不通,不通則痛,屬于勞損病變。《素問 .調經論》說:“寒氣積于胸中而不瀉,不瀉則溫氣去,寒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其脈盛大以澀,故中寒”。指出了陰寒內盛、陽氣不足時,經脈會出現血寒凝泣,瘀塞不通。故溫陽與通督并用,才能更好地發揮溫補陽氣,祛除陰寒的目的[2]。督脈為陽脈之海,其脈入髓,上達清陽之竅,下及元氣之根,統攝周身之陽氣。而大椎穴為諸陽之會,故針灸大椎穴能振奮督脈之氣,使陽氣上達,可調整陰陽、活血化瘀、祛瘀通絡。故本法重灸大椎、身柱。而痛舒膠囊和腫痛氣霧劑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舒筋通絡、化痞散結之功效。針藥并用,內外皆治大大提高了治愈率,減少了復發率。
[1]ZY/T001.1~001.9-94,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
[2]黃利民 .針灸溫陽通督及其運用[C].云南省中醫藥界2009年學術年會暨名中醫論壇論文匯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