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愛云
(陜西中醫學院,陜西 咸陽 712046)
痛風性關節炎是痛風病的主要癥狀。臨床常表現為關節紅腫熱痛,活動障礙甚至關節變形,遷延難愈,反復發作,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本病好發于中年男性。西藥治療該病收效緩慢,且副作用大。近年來,筆者采用中藥內服、外洗相結合的方法治療痛風性關節炎,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1 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中相關標準。①多以單個趾、指關節卒然紅腫疼痛,逐漸痛劇如虎咬,晝輕夜甚,反復發作,可伴有發熱、頭痛等癥;② 可有痛風家族史,常因勞累、暴飲暴食、攝入高嘌呤飲食、飲酒及外感風寒等誘發;③常在夜間發作的急性單關節炎或多關節疼痛通常是首發癥狀。初起可見單關節發病,以第一跖趾關節為多見。繼則足踝、跟、手指和其他小關節,出現紅腫熱痛,甚則關節腔滲液。反復發作后,可伴有關節周圍及耳廓、耳輪及趾、指骨間出現痛風石;④血尿酸增高,發作期白細胞總數可增高。
1.2 一般資料 自2011年3月~2012年5月于門診共治療觀察48例痛風性關節炎患者。其中男39例,女9例;年齡最小27歲,最大74歲;病程最短1d,最長10a。其中急性痛風9例,慢性痛風急性發作39例。
2.1 中藥內服 以清熱利濕,活血止痛,調補脾腎藥物為主方組成:土茯苓45g,萆薢30g,黃柏15g,澤蘭15g,蒼術15g,威靈仙15g,(生)何首烏、(制)何首烏各15g,蠶砂15g,全蝎5g(研末分吞),地龍15g,鬼箭羽15g,赤芍15g,益母草30g,徐長卿15g,甘草6g。高熱不適加石膏20g,知母20g;關節腫痛不適加桑枝15g,赤芍20g。日1劑,水煎2次,共取汁600mL,早晚分2次服,30d為1個療程。
2.2 中藥外洗 黃柏50g,桑枝300g,海桐皮200g,海風藤150g,絡石藤200g,川牛膝30g,雞血藤60g,諸藥共研細末,紗布包扎好,加水煎煮,過濾去渣。用法:待藥液至30℃~32℃時洗浴患處,每日1次,每次40~45min,7d為1個療程。1療程結束,休息2d再繼續下1個療程。
治療期間,禁止食用高嘌呤或高熱量的食物,多飲水,避免酗酒和精神刺激,保持心情愉快,避免外傷、受涼、感染、過勞等。
3.1 療效標準 依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的療效評定標準。臨床治愈:關節疼痛、腫脹消失,活動功能恢復正常,實驗室檢查正常;好轉:關節疼痛、腫脹減輕,活動功能恢復好轉,實驗室檢查有改善。未愈:關節疼痛、腫脹及實驗室檢查無改善。
3.2 治療結果 臨床治愈18例,顯效17例,好轉9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為92%。治愈時間在3~5個月。
痛風屬中醫學 “熱痹”范疇,多系濕蘊生熱,濕熱流注關節,遂發本病。而發病后期脾腎失調,正氣不足之象逐漸顯露,在痛風慢性期和間歇期尤為明顯,在治療過程中應重視調理脾腎。上述內服中藥中土茯苓、萆薢、蠶沙、黃柏、威靈仙等清熱利濕泄濁,通利關節;鬼箭羽、赤芍、益母草、澤蘭等活血化瘀,利水除濕。全蝎、地龍開閉解結,使其濁去瘀化,經脈流通。蒼術燥濕健脾,行氣解郁;何首烏益腎斂精,通腑解毒。蒼術、何首烏合用,陰陽相交,燥潤相濟,以杜生痰(濕)之源,以復陰陽升降之本,起調節脾腎生理功能的作用[2]。諸藥合用,以達到降低血尿酸、防治痛風性關節炎的目的。
中藥外洗可使藥物直接作用于病變部位,使藥物直達病所,充分發揮藥效,這種獨特的給藥途徑避免了藥物口服后被各種消化酶分解破壞的弊端,從而提高了藥物的利用度。外洗法簡便易行,又經濟實惠。
[1]ZY/T001.1-001.9-94,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
[2]顧冬梅,蔣恬 .朱婉華治療痛風性關節炎經驗[J].中醫雜志,2011,4: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