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琍
(圣愛中醫館,云南 昆明 650051)
黃褐斑多發生于婦女,男性也時有發生,常見于鼻背兩側、額、眉、髂、唇周。不高出皮膚無痛癢,中醫屬于“黧黑斑”“面塵”、“面垢”的范疇。筆者近年來筆者采用自擬養顏祛斑膏加減治療該病100例,取得了一定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全部病例來源于2006年~2012年筆者在圣愛中醫館收治的門診患者共100例,其中最大年齡46歲,最小年齡22歲、平均年齡34歲;病程最長8a,最短60d。
1.2 診斷標準 面部皮損為黑斑或黃褐色斑片,起病有慢性過程,組織病理檢查表皮中色素過渡沉著,真皮中嗜黑素細胞也有較多的色素,可在血管毛囊周圍有少數淋巴細胞浸潤。
1.3 證侯分型
1.3.1 氣、血、腎三虧型 精血虧虛、血不養膚、腎陰不足、虛火上炎、腎陽不足、蒸騰氣化無權。氣血虧虛,不能榮于顏面。腎精盛衰決定了血的盈虧,故氣、血、腎三虧是致斑的根本原因。癥見:黃褐斑色淡、面色無華、易疲乏,心悸失眠、頭暈目眩,舌淡潤有齒印,脈沉細。
1.3.2 肝郁氣滯,氣滯血瘀型 因情志不遂,郁久化熱,肝陰肝血暗損,氣滯致瘀阻脈絡,所謂“無瘀不生斑,有斑必有瘀”之說,肝氣郁結,氣機不暢,郁久化熱,肌膚失養而生斑。癥見:顏面出現黃褐色斑片,腰膝酸軟或急躁易怒、胸脅脹痛,月經量少色暗或閉經乳房脹痛,口苦咽干,舌質暗或有瘀點,脈細弦。
1.3.3 肝腎陰虛型 腎陰不足、虛火上炎,水虧不能制火,血弱不能華肉,火燥結成黑斑、色枯不澤。癥見:黃斑黧黑,腰膝酸軟,倦怠無力,身體贏瘦,舌紅少苔,脈沉細或細數。
養顏祛斑膏由阿膠250g,黃芪300g,太子參200g,當歸200g,枸杞200g,杜仲200g,淡大蕓200g,補骨脂150g,丹參200g,丹皮150g,桑皮150g,益母草150g,黃精200g,玫瑰花100g,大紅袍150g,制膏3kg,每日3次,每次20g。氣血腎三虧型加茯苓200g,棗仁200g,大棗100g,莬絲子200g;肝郁氣滯加玳玳花150g,佛手150g,香附150g;血瘀重加紅花100g,三七200g,血竭150g蟲30g。
根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治愈:顏面皮膚呈正常膚色者共54例;好轉:皮損消退30%以上者共21例;未愈:皮損無明顯變化或消退不足30%者共25例。(有不堅持服藥及情緒波動等因素存生)。服藥時間最長8個月。最短時間僅2個月。
阮某,女,46歲。2008年初診,面頰部黃褐斑,褐色暗黑,無痛癢,日曬后加重,伴口苦咽干,心煩易怒,乳房脹痛,月經先期,量少黑色。經行不暢,舌紅,脈細弦。先予桃紅逍遙湯加凌霄花10g,丹參15g,血竭15g,10劑后。服“養顏祛斑膏”4個月后,治愈。現每年服用2月,至今3年未發。此為肝郁氣滯,氣滯血瘀,用疏肝理氣、活血化瘀之品后臨床癥狀減輕,再用“養顏祛斑膏”4個月后治愈。
熊某某,女,30歲,教師。2008年底初診,產前曾人流3次,產后年余面部出現黃褐斑,面積擴大并伴有眠差,疲乏無力,面色萎黃,斑色暗灰,月經量少色淡,胃腸不適,便溏,納差,舌淡潤,脈沉細。證屬氣血腎三虧,肝脾不調,先予香砂六君湯,柴平湯類加減,治療15天后,服用“養顏祛斑膏”2月后,精神面貌改善,顏面顯紅潤,斑色退半,連服6月后,斑色全退,現間段服用,至今皮膚呈正常膚色。
黃褐斑的產生,除了以上3型,臨床中也有痰火互結,肝胃不和,肺氣不宣,應予辨證施治。婦女月經失調,情緒波動,多產、多孕,哺乳等加速了陰血的虧耗,腎水不足,腎陰肝血亦衰。筆者在臨床中觀察黃褐斑的發病年齡大多在22~40歲,而這段時間正好是孕育產的階段,所以致斑的原因主要是氣血腎三虧,要在調補氣血腎的基礎上辨證分型,予以疏肝理氣活血化瘀等方法治療。
養顏祛斑膏中的阿膠、黃芪、當歸、杜仲、枸杞、補骨脂、黃精、淡大蕓、太子參補氣血主,暖腎補精。丹參、大紅袍、益母草補氣活血,祛瘀生新,活血化瘀,丹皮、玫瑰花、疏肝祛斑。桑皮瀉肺火,肺主皮毛。幾味藥的組成,君臣佐使,相互配合,作為治療黃褐斑的基本方劑,臨床上取得一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