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21世紀知識經濟背景下,企業發展最需要的是創新人才。為此高校應分析現代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探討創新教育的特征與內在。以此為出發點,不斷對傳統教育模式、傳統辦學模式進行突破,不斷探索創新之路,探討和建立符合企業要求和高校特點的創新能力培養體系,強化學生創新能力培養。
關鍵詞:創新 實踐 虛擬社區
一、引言
眾所周知,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關鍵是創新人才的培養。創新教育的目標就是培養受教育者創新能力及創新精神,使其受到全面發展的教育。創新教育的實施是對傳統教育死記硬背的革新,更滿足了現代化經濟建設對創新人才的需求。創新教育不是一項隨波逐流的權益之策,而是時代對大學畢業生提出的迫切要求。高校培養出來的畢業生走上工作崗位之后, 普遍反映知識基礎較好, 能力較差, 特別是創新能力較差的狀況尤為突出。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滿足日益增長的人才需求,是高校的當務之急。盡管創造性的培養不是件輕而易舉之事,但運用有效的教育手段來進行培養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二、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有效途徑
1.建設導師制下的創新實踐中心
導師制是目前我國高校探索教育改革的新途徑和新模式。傳統意義上,高校學生“基礎知識導師制”的定位,不是以科研為目標,而是以基礎知識為目標;而導師制下,導師必須是同時具備扎實的理論功底和豐富的教學經驗以及較強的引導學生發揮創新能力的“雙師型” 教師。
實現導師制的一種有效載體就是創新實踐中心。創新實踐中心是基于學生興趣愛好開展創新設計活動的場所,招募和吸納對科研創新有興趣、有一定自學能力的同學加入。三到五名同學自發成組,自行提出專業相關的研究課題,導師在課題的選擇和立項上給予一定幫助,提供幾個可研究方向,同學從中選擇一個研究課題。導師再針對這一課題,與該組同學進行深入的探討和研究,將時間、內容的安排確定下來,確定所能達到的目標,指導同學查閱相關書籍和資料。然后同學們利用課余時間按分工工作。研究工程中,導師還應引導大家完成相關設計文件的歸納總結工作,定期召開項目進度討論會,及時的發現學生研究過程中的問題,給予全過程跟蹤指導,引導大家順利將理論設計轉化為實物。項目設計結束后,導師應鼓勵和督促大家將設計文件完成,為后續的研究和下屆同學提供文字基礎。
在這過程中要特別做到以下三點:
⑴ 授人與魚, 不如授人與漁
在整個設計過程中,導師應讓學生放手去做。發現問題,了解研究問題的方法,懂得研發設計過程,掌握產品設計的步驟的主體應該是學生。在研究過程中,導師應起到點撥的作用,激發學生的思路和想法,真正做到學生為主,充分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能。通過相關知識的學習和資料的查閱,學生能加深專業知識和對專業的理解,建立較完備的知識體系,培養出自學能力,在科研創新素質上有一定提升,使學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獨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⑵ 實事求是,腳踏實地
在課題選擇上,切忌好高騖遠,急功近利。在給學生建議課題時,導師應考慮高校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科研能力,盡量選擇一些貼近專業、貼近生活的課題,必須是學生通過一定的努力能夠實現的預定目標,以增強同學的信心。若課題目標設定過高,一旦難以達成,學生將會產生挫敗感,自信心受到打擊,日后再難有參與創新實踐中心的積極性。
⑶ 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導師制下的創新實踐中心是發現人才、培養人才的好地方,但是不同人才應不同對待。導師應近距離觀察和了解學生的實際能力,發現其興趣愛好和特長,對應的安排適合的工作。對于有領導能力的同學,可以安排他承擔項目領導工作;對于文筆好的同學,可以安排他承擔項目設計的文件總結工作;對于有科研能力的同學,可以安排他科研項目;對于實際動手能力強的同學,可以安排他實踐項目。當然,這需要導師付出一定的時間,細心觀察,耐心引導,這也是導師制“導”字重要性的體現。
2.積極開展其他多種形式創新實踐活動
以創新實踐中心為主,還應積極開展其他各種形式的創新實踐活動。
⑴ 充分利用學院創新實踐的軟件與硬件環境,舉辦各種大學生創新設計比賽,如電子設計競賽、軟件設計大賽、創業計劃大賽等。學生本身具備豐富的創造潛能,一旦有了表達的載體,他們就可以發揮潛能,將自己的創造思想轉變成為具體的現實作品。導師可以指導學生選題、尋找資料、確定方向、進行可行性分析,最后產出成品。
⑵ 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科技攻關、新產品開發和課件制作等。通過這樣的實踐,學生容易獲得成就感,容易激發出學習興趣;通過不斷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保持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和創新思維習慣。
⑶ 除了讓學生學習必要的知識外,還需把學生與社會或企業有機地聯系起來。也就是說,除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外,還要求學生有將這些理論與技能進行應用的能力,這就需要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特長和需求跳出學校尋找相關的企業去實踐和進一步學習。主要采取兩種做法:一是鼓勵企業在學校開設應用性項目,讓學生參加這些項目,展開發散性思維;二是組織學生到各相關企業實踐,為企業提創意、想點子。
3.建立培養創新能力的平臺——虛擬社區
虛擬社區是基于互聯網技術的社區,即“網絡社區”。它幾乎沒有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學生可以按照各自的興趣社區,參與社區活動,與社區其他朋友探討、聊天、學習。虛擬社區本身具有許多特點,如集成性、多樣性、交流性、共享性、開放性和自由性等。虛擬社區可以通過多媒體這一載體展現豐富教學內容,學生可以通過它全面領悟事物本質;教師還可按照教學要求,設計各種教學情景,讓學生仿佛身臨其境,更加能理解教學內容。虛擬社區所具備的直接、生動、多元化的特點,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迪智慧。除此之外,它可以實現教學管理、教學資料共享、師生交流等其他教學輔助設備無法完成的任務。
虛擬社區學習模式的具體步驟是:
⑴ 教師根據本學習模塊的教學目標和學習內容,制定學習主題;根據主題可能要涉及到的知識情況以及各個學生的原有知識和學習方式來建立協作學習小組。
⑵ 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學習主題,在虛擬社區上提出問題,給每個小組建立小組網頁鏈接,讓成員在該鏈接上協作學習與分享答案。
⑶ 學生在組間交流后,可以隨意地去參考其他小組的問題解決方法以及利用教師所提供的學習資源和豐富的網絡資源在虛擬社區上進行問題的解決和優化。教師在此過程中充當了監控、組織和指導作用,確保每個小組都能順利完成任務。
⑷ 各小組進行問題解決方案的成果匯報,這時,虛擬社區就變成了成果的展示工具。其他各小組成員可在每個小組結束匯報后向該小組同學提出問題,要求解答。所有小組匯報完畢后,教師對每個小組的方案給予成果評價,給出意見與建議,并對整個問題的解決情況進行總結與評價。同時指出存在的問題,并給出一些改正建議。
⑸ 各小組根據同學及老師提出的意見與建議完善自己的最終方案,并提交到虛擬社區上。之后,教師應指導各小組對整個學習過程進行反思,弄清同學從中得了什么,領悟到了什么,學會了哪些技能,還存在哪些方面的不足。學生可以在虛擬社區上提交心得感悟,這樣會更有助于深入反思。
⑹ 教師綜合各個小組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表現、成果匯報的情況、各個小組的最終方案以及學生的心得體會,判斷是否成功完成了教學目標。
三、結束語
創新人才的培養是創新教育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高校應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工程意識和創新精神,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作為教學改革的主要目標。通過結合以上三種有效途徑共同作用,真正實現突破教材,開放內容,解決了教學內容的實踐性問題和應用性問題;跳出學校,開放空間,解決了教學內容與企業接軌的問題;融合學科,開放項目,解決了學生將基本知識、理論轉化為技術發明、革新和設備改造能力的問題;自我激發,開放過程,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模式,使學生對所學知識和技能很好地掌握并能靈活運用。
參考文獻
[1] 朱韶平. 虛擬實驗技術環境下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研究. 邵陽學院學報,2010(6)
[2] 徐志紅. 基于虛擬社區的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研究. 計算機教育,2008(24)
[3] 楊曉玲. 我國高校本科生導師制的實行與思考. 高教論壇,2010(9)
[4] 周志宇. 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計算機網絡教學探索. 現代電子技術,2007(4)
[5] 丁曉云. 網絡環境下的研究性學習與學生創新能力培養. 中國電化教育,2003(3)
作者簡介:
余輝晴(1962-),男,江西九江人,寧波工程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