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艷珠
新媒體管理的挑戰與出路
■徐艷珠
在傳統媒介時代,在自上而下的輿論引導和管理機制治理下,社會公眾自由表達意見的平臺很有限。互聯網時代的來臨顛覆了這一社會潛規則。在網絡虛擬世界,人們不憚發表各種批評意見,也不憚觸及敏感話題。在互聯網空間日益開放自由、公共表達欲望日益高漲的今天,社會的不同聲音給我們的互聯網管治帶來更多的挑戰……
隨著電腦、手機等的不斷普及和技術的日益進步,我們正在走進網絡時代。互聯網以其快速、廣泛、非線性的傳播特點,正在改變著我們的信息交流模式和輿論生態。目前,網絡已成為我國民眾表達觀點、交流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統計,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國網民規模達到5.13億,已超過國民總數的1/3,其中微博的使用率為48.7%,微博用戶約有2.5億。龐大的用戶群體說明網絡在發布及傳播信息、影響公眾輿論等方面有著傳統信息傳播渠道無法比擬的優勢和力量,尤其是微博的到來,使信息交流的自由度、開放度、速度在我國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微博已成為重大新聞事件最快、最直接的信息源。
在網絡時代到來之前,盡管國內的傳統媒體(報紙、電視、電臺)正愈趨商業化,但由于體制限制及歷史慣性,傳統媒體的公共輿論空間依然十分有限。對于很多報道,傳統媒體普遍比較謹慎。
隨著網絡空間的日益開放和互聯網用戶力量的壯大,眾多社會領域里原本的信息壟斷局面正逐漸被打破,各種聲音,包括主流之外的聲音更多地涌入公眾的耳朵。同時,網民們(包括手機網民和電腦網民)愈發愛說,敢說,能說,某些網民甚至不憚胡說、亂說。不少觸及地方政府利益的公共事件,都受到許多網民的關注和圍觀,在網上掀起或大或小的波瀾。網絡空間尤其是微博這一參與者眾、影響力巨的公共平臺里,不乏言辭尖銳、激烈的言論和洶涌的質疑、批評,甚至夾雜著各類謠言和來源不詳、真假難辨的小道消息。
網絡公共言論空間快速、無序發展的形勢下,國家對網絡輿論的治理越來越難,既有的信息傳播體制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和挑戰。中央外宣辦主任、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主任王晨在今年年初召開的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上直言,微博“容易使一些非理性的聲音和一些負面的輿論、有害的信息迅速傳播”,“現有的管理很不適應,對網絡信息安全和社會和諧穩定提出了新挑戰”。
互聯網治理是世界各國面臨的共同難題,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開始實施網絡審查制度,一個廣泛的共識是,管理互聯網要以法律為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這也應是我國互聯網努力的方向。中國正在向法治社會邁進,通過法律手段管理互聯網具有穩定性和合法性;立法規范互聯網管理,可明確規范網民、政府、信息提供商或服務商、網民等互聯網主體參與者的權利和義務,防止其亂作為、濫作為或不作為。
事實上,我國政府近年來一直強調要依法依規管理互聯網,而且目前我國有關互聯網管理的法律法規等規范性文件并不少,有如《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2000年)、《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2000年)等等,然而這些法律法規對網民可以在網上看什么、做什么的界定依然不明晰——什么算“有害信息”?揭露社會丑惡、發布災害見聞到何等程度就算“擾亂社會秩序”、“破壞社會穩定”?諸如此類的問題在網絡世界造成不少困擾甚至思想混亂。此外,盡管法已立,但實際上這些法律法規文件對互聯網行為起到多大的規范和約束作用,還是一個疑問。
可喜的是,從各級政府紛紛開設政務論壇、越來越多的官員在線與網民交流,到近期各地機構爭相“織圍脖”(開設微博)的現象來看,各級政府已越來越懂得通過網絡來進行宣傳,樹立形象,越來越意識到網絡民意對行政決策的重要意義。以微博為例,據統計,截至去年年底,各級黨政機關公職人員開設的微博賬戶已有5萬多個,成為我國政務公開的新亮點、黨和政府聯系群眾的新渠道。然而如何真正有效地與數以億計的網民進行交流和溝通,管好網民手中的鍵盤、鼠標、觸摸屏,政府的應對思路和措施還顯得不成熟,有時甚至吃力不討好,引起部分網民非議。對執政者來說,中國互聯網既要發展,也要管理——一方面要保障公民及團體在網上的合法權益(包括知情權、言論自由)和活動,推動互聯網在經濟和社會生活的更廣領域和更深層次運用,一方面要發展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正確引導輿論,維護健康有序的網絡傳播秩序。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決策者似乎還沒在“管理”與“發展”之間找到很好的平衡點及二者的和諧相處之道。
這是一個渴求信息的年代,求真是人的本能。面對未經證實、或具爭議性而群眾又關心的問題,人們渴望及時知道事情的真相及官方的說法和態度。發展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更多的要靠“導”,而非“堵”。作為權威信息發布來源的各級政府要及時、廣泛地向公眾提供全面、準確的資訊,讓真相站出來說話,提供并促進公正討論的機會,這要比“刪、捂、堵”更能有效地辟謠以正視聽,消除人們的不確定性,形成廣泛的共識,從而達到引導輿論的目的。
互聯網已經并正在對中國社會產生巨大的積極作用,網絡對中國的影響要比其他國家大得多。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實現社會變革和進步,是世界大勢。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共十七大報告中談到“擴大人民民主、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時指出,要“保障人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隨著互聯網在中國廣泛深入的發展和公民意識的覺醒,互聯網將作為公眾了解社會動態、參與社會及政治事務的平臺繼續發揮強大作用,而國家管理網絡信息的難度亦將越來越大。一個開明與自信的社會敢于容納不同的聲音,正如溫家寶總理所說,“領導者應有聽取和包容不同意見的雅量,不要輕易把不同意見說成噪音、雜音,而應善于從不同聲音特別是批評性意見中汲取智慧”。在社會結構深刻轉型的當今中國,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民眾的思想趨向多元化復雜化,在我國有限的意見表達渠道中,網絡賦予普通民眾一個前所未有的開放、自由的話語平臺和公共空間,這個平臺和空間值得各方共同珍惜和培育。
book=45,ebook=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