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繆 磊
地方媒體輿論監督怎樣更見成效
——《溫州都市報》“破難攻堅·市民監督”專欄剖析
□ 文/繆 磊
《溫州都市報》巧妙整合群眾監督和媒體監督,開辟專欄針對當地中心工作開展輿論監督,由于題材選擇得力,火候掌握得當,形式安排得法,贏得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的肯定和相關部門的支持與理解。專欄開設以來篇篇報道有結果,實現了幫忙不添亂,同時贏得讀者好評。
2012年初,溫州市委市政府召開全市三級干部大會,部署開展“破難攻堅大行動”,要求在土地開發提速、項目建設攻堅、振興實體經濟、推進“六城聯創”(指文明城市、衛生城市等聯合創建)等七大方面破難攻堅,創先爭優,全面推進“三生(生產、生活、生態)融合、幸福溫州”建設。
《溫州都市報》適時抓住機遇,推出“破難攻堅·市民監督”特別報道專欄。采取群眾提供線索(開通專屬熱線),記者邀請市民代表一起實地調查,每組報道除圖片外,加配一組“市民聲音”和“本報評論”的形式組合見報。欄目定位非常明確:配合中心工作開展監督,只幫忙,不添亂。運作過程中,堅持不炒作,不追求轟動效應,要求記者調查扎實有據,文風樸實誠懇,一切以促進部門工作為目的。
幾個月來,這個專欄共刊出《你的承諾,怎么都打了水漂?》《這算不算表面應付?》《市民質問,一年過去了怎么還沒動靜》等20多組輿論監督報道。篇篇直指中心工作中出現的問題,截止5月所有被曝光問題大部分得到完滿解決,部分一時難以解決的,相關部門也都拿出了措施和解決時間表,沒有一篇報道打空炮。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及有關區委區政府領導多次為相關報道批示,要求主管部門及時解決。
綜合“破難攻堅·市民監督”專欄的策劃、采編和社會效果,感悟有三。
中心工作往往是群眾呼吁最強烈、黨委政府迫切要解決的問題,涉及國計民生方方面面。在推進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在某些地方、部門、環節出現落實難、難落實的“梗阻”現象。這些現象正是新聞媒介開展輿論監督的“優質目標”。因為這些“梗阻”是廣大人民群眾關注的熱點,也是黨委政府急需解決的難點。圍繞中心工作中的這些熱點、難點揭露問題,批評落后,更能抓住讀者,更能激起廣泛的社會影響。每次專欄見報,都引起政府和社會上下一致關注。20多組報道中,大部分線索來自讀者投訴和舉報,負責破難攻堅督辦工作的市考績委員會辦公室要督辦的問題也為專欄提供了豐富的題材。具體操作中,由于“活魚”多,方向明,記者編輯并不為尋找線索犯難,主要精力花在選擇什么樣的題材,如何組織采訪報道。事實證明,中心工作是輿論監督題材的富礦,也是輿論監督的重要機遇。
群眾監督,主要指公民通過批評、建議、檢舉等基本方式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權力行使行為的合法性與合理性進行監督。本專欄策劃初期,即考慮結合群眾監督,除每篇報道記者與讀者一起實地調查外,非常重視見報專欄中的“市民聲音”板塊。如《你的承諾怎么打了水漂?》一文披露了溫州甌海大道建設主管部門兩次承諾沒有兌現,主干道建設拖延10個月的問題。“市民聲音”刊登了6位有名有姓市民的觀點,如參與調查的市民黃超漫說:“相關責任單位當初承諾鄭重,到最后都打了水漂,不僅損害了百姓利益,也損害自身的公信力,可表明相關責任單位對群眾訴求的無視與傲慢”。人民群眾監督的徹底性和巨大作用是任何監督主體不可替代的,邀請群眾一起實地調查使報道更具真實感和貼近性,也使輿論監督更具權威性和群眾基礎。直接讓市民發表真實看法,輿論監督的民意色彩變得更加濃郁,批評報道的社會效果自然比一般做法顯著。如群眾舉報并參與調查的《“反彈再拆”不算考核任務》披露龍灣區一個街道在創建文明城市中,面對拆違反彈因為不算考核任務放任自流,5000平方米違建死灰復燃。“市民聲音”中一位參與調查的市民說:“違建能及時拆除是好事,但如果就此了事,無形中助長這股只求數字不求事實的歪風。我們期待著有關部門不留情面,鐵腕治庸治賴,給市民一個滿意的結果。”報道見報后,浙江省副省長、溫州市委書記陳德榮當天上午批示要求嚴肅查處,龍灣區政府當天下午便組織力量徹底拆除了原已拆除后又反彈的違章違建,并責令區紀委監察局對相關部門街道及責任人作出了處理。
專欄選題、采訪、版面安排緊緊抓住了這條 “天線”,即充分領會市委市政府的意圖。說市委市政府要說的話,抓市委市政府想抓的問題。如為創建國家園林城市,全市開展“揭疤栽花”行動,但有些地方工作不到位,留有死角,一些部門、基層政府有畏難情緒。專欄針對上述情況,在線索中選擇了鹿城區雙嶼街道嵇師河垃圾成災的情況,并批評了有關部門的應付作風。市長陳金彪看到報道后當天批示:“這個疤為何遲遲未整治?請相關責任單位速出整治方案,整改到位。”
當然,僅有“天線”還不夠,如果輿論監督讀者不歡迎,不認同,照樣沒有生命力。因此要讓“地線”與“天線”對接。如一些群眾一直批評溫州城市規劃缺乏前瞻性和科學性,這也是這次破難攻堅要解決的重點難題之一。專欄編輯記者從市民提供的線索中選取了市區三個立體停車庫開工后很快停工的事實,調查采寫了《市民質疑,儀式成形式,鞭炮放空炮,動工即停工,諾言變食言》一文,針對相關部門接受采訪時作出是因為規劃調整的解釋,專欄加配評論《“逗你玩”鬧劇不能再上演了》,矛頭直指政府部門規劃缺乏嚴肅性、可行性。由于報道內容既是事關百姓利益的社會熱點,也是政府“破難攻堅”的重點,看似犀利的批評報道仍然得到市政府的肯定,有關方面還專門就此進行了調研,相關部門也沒有給報社施加任何壓力。報道更是得到讀者歡迎,文章被轉載到當地社區論壇,網民還展開了激烈討論。
可見,針對中心工作的輿論監督,上級領導肯定是關鍵,上頭支持,輿論監督才能順利進行,監督效果才能進一步放大;廣大群眾認同是基礎,讀者不歡迎,報道就沒有受眾,也就失去了輿論監督的生存土壤。“天線”與“地線”對接一致,針對中心工作的輿論監督才能得以順利開展,最終做到媒體既卓有成效地對中心工作開展了輿論監督,又最終配合了中心工作。
(作者是《溫州都市報》副總編輯)
編 輯 文 璐 wenlu@xinhu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