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昕
(東北師范大學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吉林 長春130024)
近年來,大學生就業問題一直備受社會各界高度關注。對于作為高端人力資源的大學生而言,他們面臨的就業問題主要是結構性失業,結構性失業的實質是大學生就業能力不足。但大學生就業能力水平究竟如何?由于缺乏有效的評價方法,大家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判斷還多是經驗體會性的分析判定,十分缺乏比較客觀全面的量化描述。為此,本研究用自編的大學生就業能力量表進行了大范圍的數據調研,研究大學生就業能力結構,了解我國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總體發展水平以及不同大學生群體就業能力的差異,為評估和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提供參考。
大學生就業能力是大學生獲得、保持和轉換工作所需的各種知識、技能、個體品質等的集合體。但大學生就業能力結構如何,它究竟包括哪些具體能力及其構成方式如何,仍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編制大學生就業能力測評量表是研究大學生就業能力結構及其現狀的重要方式。當前,國內還十分缺乏本土化的測評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心理量表。為此,我們嘗試自編大學生就業能力測評量表。首先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結構進行了綜合性定性分析,分析資料來自三個方面:(1)國內外引用率較高的有關大學生就業能力結構研究文獻共計39篇;(2)2011年在全國20余個省市40余所高校內發布的企事業單位招聘廣告512條;(3)對82名在校大學生進行的有關就業能力構成要素的深度訪談。通過以上三方面數據的綜合分析,我們發現溝通表達能力、專業知識運用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學習能力等32種具體就業能力被大家廣泛提及。我們以這32個具體就業能力要素為基礎編制大學生就業能力初始量表,測驗題目共計189項。問卷采用李克特自評5點量表形式,每個項目從“非常不符合”到“非常符合”分別記1到5分。為保證問卷結構合理、通俗易懂,請相關專家、部分大學師生對問卷進行評定,找出題項意思表達含糊不清、難以理解的題項,進行反復修訂、整理,保留了162個題項。通過對吉林省三所高校782名學生測試數據的項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形成了包含基本就業能力、就業發展能力、就業人格和社會應對能力四個分問卷共計87個項目的施測問卷。使用正式施測問卷對北京、上海的3 200余名學生進行測試,將有效問卷按單、雙數平均分成兩份樣本數據。使用SPSS15.0軟件對樣本數據一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最大變異法),用AMOS軟件對數據二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
數據分析結果顯示,大學生就業能力是一個包括4個一級維度和13個二級維度的概念結構(主要研究數據見表1):維度一是基本就業能力,具體包括實踐能力、學習能力、邏輯分析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維度二是就業發展能力,具體包括就業展現能力、自我發展能力和主動就業能力;維度三是就業人格,具體包括積極樂觀、職業責任感及敬業精神;維度四是社會應對能力,具體包括人際交往能力、抗壓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表1 大學生就業能力結構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
由此形成了一個包括4個分量表、共計43個題目的大學生就業能力量表。總量表內部一致性信度是0.942,分量表信度也在0.78以上,表明該量表有較好的信度(見表2)。

表2 大學生就業能力量表信度一覽
我們采用整體分層隨機抽樣,對北京、遼寧、上海、湖南、廣東、四川等11個省市19所高校2 500余名學生進行了測試,最終收回有效問卷2 260份(樣本結構詳見表3)。測評結果分析如下:

表3 大學生就業能力施測對象的分布情況
(一)大學生就業能力總體處于中等偏上水平
大學生就業能力自評量表采用李克特5點評分,即“非常不符合”、“比較不符合”、“難以確定”、“比較符合”、“非常符合”,計分時分別計1-5分。按照有關研究的慣例,可將大學生就業能力在每個題項上平均分可以分為如下四個等級:低(1-1.99)、中下(2-2.99)、中上(3-3.99)以及高(4-5)。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總體題項的均分為3.78,處于中上水平。從基本就業能力、就業發展能力、就業人格、社會應對能力四個一級維度看,其每題平均得分依次為3.68、3.72、3.86和3.83,其中,就業人格維度的分值最高,其次是社會應對能力、就業發展能力,基本就業能力維度的分值最低。從就業能力二級維度的各題項均分來看,13個具體就業能力的題項均分都在3.5-4分之間,說明各具體能力發展水平相對較好。排在前三位的依次為:責任感、抗壓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排在最后三位的分別是實踐能力、學習能力和就業展現能力。這些數據結果表明,大學生就業能力發展水平總體上較好,但水平還不夠高,總體能力均分和各具體能力均分都未超過4分,與大學生就業能力密切相關的基本就業能力、就業發展能力更是有待提高。尤其是,基本就業能力中的實踐能力、學習能力以及就業發展能力中的就業展現能力,更是當代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中需要重點關注的(數據詳見表4)。

表4 大學生就業能力諸因子的基本數據
(二)男大學生就業能力顯著優于女大學生
采取獨立樣本t檢驗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性別差異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總體得分在性別上差異顯著(t=2.668,P<0.01)。男大學生的就業能力總體上顯著高于女大學生。在就業能力的4個一級維度中,大學生在基本能力(t=3.713,P<0.001)、社會應對能力(t=2.183,P<0.05)維度存在顯著差異,男大學生的基本就業能力、社會應對能力顯著高于女大學生。核心就業能力上存在極其顯著的性別差異(P<0.001),男大學生的核心就業能力得分顯著高于女大學生。在就業能力的13個二級維度中,男女大學生在問題解決(t=2.295,P<0.05)、學習能力(t=3.658,P<0.001)、邏輯分析能力(t=4.626,P<0.001)、就業展現能力(t=2.964,P<0.01)、人際關系能力(t=2.008,P<0.05)五個維度上存在顯著差異,具體表現為,男大學生的得分均顯著高于女大學生。
(三)文科類大學生就業能力顯著優于理工類專業大學生
采取獨立樣本t檢驗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專業差異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總分在專業上差異顯著(t=-2.075,P<0.05)。理工類學生的就業能力明顯低于文科類學生。在就業能力的4個一級維度中,大學生在基本就業能力維度(t=-2.331,P<0.05)和就業發展維度(t=-2.662,P<0.01)上存在顯著的專業差異。具體表現為,理工類大學生的基本就業能力和就業發展能力水平低于文科類大學生。在就業能力的14個二級維度中,大學生在實踐能力(t=-2.498,P<0.05)、就業展現(t=-2.218,P<0.05)、主動就業(t=-2.807,P<0.01)、敬業精神(t=-2.217,P<0.05)維度上存在顯著的專業差異。具體表現為,理工科類大學生在這4個維度上的發展水平明顯低于文科類學生。
(四)城鎮大學生就業能力顯著優于農村大學生
采取獨立樣本t檢驗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生源差異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總體均分在生源上差異顯著(t=4.994,P<0.001)。城鎮學生的就業能力明顯高于農村學生。在就業能力的4個一級維度和13個二級維度中,除了抗壓能力維度外,均存在生源的顯著差異,城鎮學生在各個維度上均顯著優于農村學生。抗壓能力維度上,農村學生略高于城鎮學生,但沒有達到顯著差異水平。這些充分表明,當前農村生源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更是亟待提高。
(五)大學生就業能力水平總體上并沒有隨著年級升高而顯著提升,但在個別能力維度上呈現出比較顯著的年級差異
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年級差異通過方差分析進行考察,結果發現,大學生就業能力總分在年級維度上不存在顯著差異。雖然大學生就業能力總分隨著年級的升高有所提高,但還沒有呈現出明顯提高的趨勢,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前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總體實效性不高。在就業能力的4個一級維度中,大學生在基本就業能力維度上存在顯著的年級差異(F=8.141,P<0.001)。事后比較發現,大四年級基本能力顯著高于大一、大二、大三年級,其他三個年級之間在基本就業能力上不存在顯著差異。這表明大四學生的基本就業能力有顯著提高。而且基本能力維度中的學習能力(F=7.946,P<0.001)、實踐能力(F=12.443,P<0.001)存在年級間的顯著差異,同樣是大四年級學生顯著高于其他三個年級,而其他三個年級間則沒有顯著差異。另外,在就業展現維度上存在顯著的年級差異(F=6.409,P<0.01)。事后比較發現,僅是大四年級學生的就業展現能力顯著高于大一學生。
基于以上研究,我們就提升當代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出如下三點建議:
第一,要盡快建立中國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國家框架。就業能力的國家框架是指一個國家關于國民就業能力內涵及其結構的權威性界定。建立就業能力的國家框架,有利于引導國民有目的、有針對性地提高就業能力。目前,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都已經建立了就業能力的國家框架,對其國民就業能力提升產生了極大的引導和促進作用。我們認為,針對中國大學生結構性失業問題,應該盡快建立中國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國家框架,從國家層面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內涵、結構做出清晰的規定,這是引導高校和大學生更有效地提高就業能力的極為重要的前提,是破解大學生就業難題的必要途徑。當前,關于大學生就業能力內涵、結構的研究逐步深入,但學者們的研究成果差異還比較大,對實踐的指導意義還比較小,亟須整合全國最優研究資源,進行更大范圍的樣本測試,科學、全面地確定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內涵與結構。
第二,要系統構建中國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動態監測體系。當前關于大學生就業能力現狀的研究基本都是靜態的,只能反映出一定時間點上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狀況。而且調研的樣本一般都是局限于某幾個城市,樣本數量一般都是1 000人以下,其數據的代表性比較低。實際上,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是動態變化著的,需要大樣本動態測評和縱向分析才能更科學準確地反映大學生的就業能力狀況。我們認為,應該構建全國大學生就業能力動態監測體系,開發更具權威性的中國大學生就業能力測評系統,在全國高校科學設立大學生就業能力動態監測點,定期調研大學生就業能力,積累形成中國大學生就業能力數據庫,為科學分析中國大學生就業能力提供更具代表性的、扎實的動態數據支持,為科學制定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策略和有關就業政策提供有力的現實依據。
第三,要高度重視中國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分類培養。本研究發現,大學生就業能力是一個復合型概念,包括4個一級維度和13個二級維度。大學生就業能力內部組成成分之間有內在聯系的同時也有比較明顯的差異。而且,大學生在就業能力各維度上的發展水平也是高度不一的,有的差異還十分顯著。這就決定了大學生就業能力在培養要求上是有較大差異性的。比如,基本就業能力更大程度上可以通過課堂教學來加以提高,而社會應對能力、就業人格則更多地需要課外教育或專項的就業教育。由此,分群類教是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實效性的必然選擇。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加強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分類培養,既注重統一的、廣譜式的就業教育,更要結合學生各種具體就業能力的實際狀況制定針對性的教育培養方案,確保大學生就業能力教育真正符合不同學生的實際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