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林
(柳河縣大北岔林場,吉林 柳河 135300)
由于人們長期以來對生態環境的忽視,破壞的結果就是森林失去了生態系統的平衡,這樣就導致林業有害生物活動頻繁,且有害生物呈多樣性及抗藥性的特點,現在林業有害生物的種類呈逐年上升的態勢,且已打破了地域性,對森林的破壞程度加劇,并且因為有害生物種的增多,控制起來較為困難,致使對森林造成的損失加劇,嚴重損害了森林的經濟效益。而且隨著病蟲害種類的增加,生態系統的平衡更難以維持,對生態效益也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損失。所以對有害生物的防控已成為目前林業的重要課題。
近幾年來,由于全球氣候變暖等原因的影響,林業有害生物有呈多樣性發展的趨勢,且病蟲害發生面積居高不下,對林業的威脅加劇,隨著有害生物種類的增加,且已沒有明顯的地域區分,這樣對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變得十分嚴峻。下面對林業有害生物發生的原因進行分析,以便采取防控措施。
1.1 樹種栽植結構不合理
目前由于我國純自然林面積所占林業面積比重較小,為了生態的平衡需要,大面積的植樹造林活動不斷的在進行著,這種純人工林的增加,造成大面積范圍內的樹種單一,在這單一的森林面積范圍內,生物種類也無法呈多樣性發展,致使生物鏈斷開,有害生物傳播蔓延的速度加快,大面積的病蟲害發生導致難以控制的局面。我國特別是在北方,人工林樹種的選擇在70年代還多以榆樹為主,到90年代以后就以楊樹為主,大面積的楊樹林海隨處可見,所以目前面臨的主要病蟲害以楊樹病蟲害為主,一旦發生,局部損失嚴重,嚴重威脅了林業的可持續性發展。
1.2 人為活動傳播造成外來林業有害生物種類不斷增加
由于人們經濟活動的頻繁,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使林業也進入了頻繁的流通時代,大量的貿易活動中對有害生物的攜帶及檢驗檢疫的疏漏增加了有害生物活動的區域,大量的外來物種加入了本區域內有害生物的行列,使有害生物的種類呈逐年上升態勢。1980年前,林業有害生物種類為259種,2000年的一次調查中的統計顯示有害生物種類已上升至383種,20年間增加林業有害生物124種。這些外來物種由于對其缺乏必要的認識,對其防治存在著較大的困難,缺乏科學的防治手段,幾年的時間內這些外來物種已成為威脅當地林業的主要病蟲害。
1.3 思想認識不到位,基礎設施薄弱,防治手段落后,測報土作滯后,防控機制不健全也是導致林業有害生物多發性的原因之一。
隨著人們對森林資源的認識度增加,林業相關部門已清醒的認識到林業資源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問題,對林業的病蟲害防治投入的資金增加,有的已納入了政府的財政預算。但在病蟲害防治問題上仍有一些偏遠地方重視不夠,只知道造林,對病蟲害的防治在思想上就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機構、人員、設備、資金等各方面工作都不完善,一旦病蟲害發生,變得手無足措,很難在短時間內控制住疫情的蔓延,給林業造成嚴重的損失。
對林業有害生物防治必須堅持"預防為主,治理為輔"的方針,采取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的治理策略。對通報發現有疫情的區域,應全面調查和清理病死木,做到全面無公害處理,防止疫情擴散;同時,加強對疫區苗木的監管,嚴控從疫區調運苗木,加大對苗木的檢疫檢查力度,杜絕疫病向外傳播。
對林業有害生物的防治工作如果單一靠林業主管部門的工作很難取得較好的成效,在防控工作方面要調動廣大林農的積極性,讓人民群眾從思想上認識到病蟲害防控的重要性,建立起林業有害生物防控的體系,這樣就能在提升有害生物的防控效率和防治效果上取得良好的效果,不僅保護了林農的經濟效益,也減少了對林業環境的損壞。
對林業有害生物的防治,除采取人工去除染病林木植株,就地銷毀外,還可以利用誘捕器、黑光燈誘殺等對成蟲進行誘捕,利用化學試劑進行藥物毒殺等。然而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還是根據有害生物特性選擇適用的生物防治技術,根據對有害生物的系統分析研究,在系統評估論證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地引進、釋放天敵,充分發揮天敵對有害生物的自然控制作用。隨著科技水平的提升,適時將遺傳生物工程和基因技術應用到林業有害生物防治中,同樣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應對林業有害生物的損害,除強化對有害生物本身的防治,采取生物、化學或者物理的方法將有害生物消滅,達到保護林業資源的目的外,更為直接科學有效的措施是充分利用森林植物本身的持續抗性作用,即通過混交的方式建立抗病蟲的林分結構,或通過加強森林撫育管理,將森林植物的防御、耐害、補償和誘導抗性等調整到最佳狀態。
對林業有害生物防控與治理,應堅持"獎懲并存,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的政策,決不能顧此失彼。為遏制林業有害生物的入侵和傳播,除林業檢測檢疫人員恪守職責、嚴格執法外,應通過立法或建立風險基金的方式予以規避,以減少林業有害生物傳播發生的機率。為調動廣大干部群眾參與治理林業有害生物的積極性,應建立健全必要的獎勵機制,激發人們參與的熱情,調動人們的積極性。
總而言之,我們在對林業有害生物進行治理的同時,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分區治理。從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出發,以實現可持續控制為目標,遵循預防為主、標本兼治的原則,嚴把檢疫關,在加強監測的基礎上,以營林措施為主,環保型藥劑防治為輔,協調運用人工、物理等措施,進行綜合防治。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林業有害生物控制在經濟允許水平之內,確保森林資源安全,促進我國林業的快速發展。
[1]張執中等.森林昆蟲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8.
[2]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中國森林昆蟲[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8.
[3]陳昌潔.松毛蟲綜合管理[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8.
[4]張星饒.森林病理學研究的生態數學方法[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