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晶晶
(日信證券有限責任公司,北京 100000)
“中新社北京12月14日電:今天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和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保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
匯率是用一種貨幣表示另一種貨幣的價格,即兩種貨幣之間的交換比例。匯率有兩種標價方法,既可以以一定單位外國貨幣折算為本國貨幣,也可以以一定單位本國貨幣折算為外國貨幣.兩者互為倒數關系。由于匯率與兩國價格水平有關.所以匯率還有名義匯率和實際匯率之分,實際匯率與名義匯率之比應該與兩國通貨膨脹率之比相一致。
外匯管理體制、匯率形成機制以及外匯市場的有關制度與規范統稱為匯率制度。匯率形成機制實際為匯率制度的選擇問題。各國普遍采用匯率制度來確定本國貨幣與其他貨幣的匯率,在經濟改革中,也普遍采用匯率制度來決定和調整本國與外國的名義匯率。匯率制度占據國際貨幣制度核心的地位,在匯率的確定、匯率的變動等方面都有具體規定。因此,匯率制度對各國匯率的決定有重大影響。
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成立,并發行人民幣。1949年1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在天津首次正式公布人民幣匯率。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的匯率制度,伴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經歷了曲折的發展演變過程,大體上可以以1978年改革開放和2005年7月21日人民幣匯率改革為界,劃分為改革開放前、2005年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前和2005年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后三大階段。考察人民幣匯率制度的歷史沿革和現狀,特別是人民幣匯率制度晚近的發展變化,對于了解以及澄清有關人民幣匯率爭議具有重要意義。
1.1 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我國人民幣匯率安排大致經歷了以下三個發展階段:國民經濟恢復時期人民幣匯率大幅貶值和起伏回升階段;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至1972年年底人民幣匯率處于基本穩定階段;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后人民幣實行盯住一籃子貨幣的盯住匯率制,匯率調整頻繁階段。
1.2 1979-1993年這一時期經歷了官方匯率與貿易內部結算匯率并存 (1981-1994年)和官方匯率與外匯調劑價格并存 (1985-1993年)兩個匯率雙軌制階段。改革開放后,我國自1979年起改革對外貿易體制,解決由于人民幣匯率高估而導致的出口虧損問題顯得十分迫切,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便應運而生。1979年8月國務院決定改革外貿體制,實行外匯留成制度。對外貿易單位和出口企業把收人的外匯賣給國家,國家按一定比例撥給其相應的外匯留成。
1.3 1994年以前,我國實行外匯留成與上繳制度,外匯市場被分割為計劃內和計劃外兩個部分,計劃內的外匯交易在銀行柜臺按官方匯率進行,計劃外的外匯交易在外匯調劑市場按調劑市場匯率進行,這個階段的匯率形成機制最大的特點就是所謂的匯價雙軌制:官方匯率由國家制定,很少做出調整,而調劑市場匯率基本由市場供求決定。1994-1996年,人民幣匯率基本按照新的形成機制進行調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的波動雖不如調劑市場劇烈,但波動仍較為頻繁,到1996年末,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從并軌時的8.7元逐漸升值到8.3元左右。但是,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徹底改變了人民幣匯率的形成機制,為了穩定東亞地區的經濟金融形勢,人民幣開始緊緊盯住美元,并一直維持至2005年7月。
1.4 1998年以后實行的盯住匯率制度固然有利于對外貿易和外國直接投資,但也喪失了匯率的經濟調節功能。實行盯住美元的一個最大的缺陷就是無法發揮匯率在調節國際收支,化解國際收支不平衡方面的作用,從而喪失了一個調節外部均衡的有力的政策工具。2005年7月21日,我國啟動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匯率不再盯住單一美元,形成更富彈性的人民幣匯率機制。中國人民銀行于每個工作日閉市后公布當日銀行間外匯市場美元等交易貨幣對人民幣匯率的收盤價,作為下一個工作日該貨幣對人民幣交易的中間價。這次改革重點是匯率形成機制,目標是建立健全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體制,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
匯率形成機制對我國的社會、經濟的承受能力有很大的影響,直接表現為對人民幣匯率的影響。目前人民幣貶值與升值一直是國際之間最為關注的話題,更是一個頗具爭議的問題。下面我們就這兩方面的利弊進行探討。
2.1 人民幣升值的影響
2.1.1 人民幣升值面臨的負面影響:將導致對外資吸引力的下降,減少外商對中國的直接投資;給中國的外貿出口造成極大的傷害;會降低中國企業的利潤率,增大就業壓力;財政赤字將由于升值而增加,同時影響貨幣政策的穩定,因為中國多年來將固定匯率制度作為貨幣政策的基礎;將給中國的通貨緊縮帶來更大的壓力。
2.1.2 人民幣升值面的正面影響
降低以進口原材料為主的出口企業的生產成本,降低部分進口商品的國內市場價格,惠及國內消費者。
近年來,走出國門看世界的公民越來越多。公民出國有一個習慣,就是把商品價格折算成人民幣確定值不值,如果人民幣適度升值,則意味著公民手里的錢到國外將更值錢。
以往企業采取的以低價格占領國際市場的做法,實際上是自相殺價競爭,減少自己收益,讓外國進口商漁翁得利的做法。人民幣升值后如果提高出口商品價格,出口商品可能失去市場;如果不提高出口商品價格,企業可能增加虧損。因此,只能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和產品科技含量,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的道路,增強國際競爭力。
人民幣升值抬高了外資在中國內地購房的成本。如果外來的需求減少,無疑會緩解所謂房地產供不應求的局面,給虛火發燒的國內房地產市場降溫,對降低房價產生正面效應。
2.2 一般情況下,貨幣貶值有利于鼓勵出口,抑制進口,從而改善國際收支。貨幣貶值后,會使以外幣表示的本國商品價格下跌,提高外國對本國商品的需求;而進口商品價格上漲,從而降低對進口商品的需求。但貨幣貶值改善國際收支必須滿足馬歇爾-勒納條件,即進出口需求彈性之和大于1,只有滿足此條件,出口商品數量的增長才能彌補價格的下跌,提高出口貿易額。而我國出口商品的結構不合理,高技術產品的出口只占總數的20%,出口需求彈性較低,需求量穩定,即使人民幣貶值也不會產生較大的需求增長,最終導致我國貿易條件的惡化。
人民幣貶值后會導致官方在結匯時付出更多的成本,貨幣供應量相應增加。如果人民幣的貶值能改善國際收支,國際儲備增加,那么貨幣的供應量也會增加,從而提高通貨膨脹。同時,由于貶值具有很強的慣性,會導致較高的通貨膨脹,最終降低人民生活水平。
總的來看,人民幣的升值相對于貶值來說是利大于弊。因此我們要盡量保持人民幣匯率的穩定,并采取措施降低人民幣升值的不利影響。我們可以適時調整我們的貿易戰略,減少經濟增長對外需的依賴程度。針對出現人民幣升值對物價水平下調的壓力,以及對總需求的負面影響,我們可以通過西部大開發的措施,擴大內需來解決。針對人民幣升值所帶來的儲備風險,我們要深入研究未來世界主要貨幣的變動趨勢,根據我們進口規模,適時調整中國的外匯儲備幣種結構和規模。
[1]博源基金會.國際經濟復蘇與中國經濟持續增長,2011.
[2]劉陽.均衡匯率與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2006.
[3]何志成.保衛人民幣,2010.
[4]管濤.中國先機:全球經濟再平衡的視角,2010.
[5]孫華妤.匯率制度、貨幣政策和宏觀經濟運行,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