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是以少年兒童的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性課程,其核心目的在于培養兒童積極的生活態度和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成為有愛心、有責任心、有良好行為習慣和生活品格的人。因此,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必須以兒童發展為出發點,立足現實,采用學生樂于接受、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他們解決學習和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而信息技術的運用,為品德與社會課堂目標的實現,提供了可能性。
一、信息技術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資源
兒童品德的發展,是在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得以實現的。雖然教材的編寫者盡量使用大量的圖片或文字材料,以幫助學生從感知出發,引起思考,豐富內心體驗,但是,由于年齡、經歷的限制,且品德與社會學科中含有大量的歷史知識和社會知識,這都與學生的日常學習生活有較遠的距離,必然增加學生在學習品德與社會學科時的隔膜感和不真實感。網絡提供了大量的信息,重現了歷史和現實,延伸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學生的活動,擴展了學生的思維,由此獲得的間接生活經驗成為了學生認知的基礎。信息技術的運用,使現代教育技術和品德課程教學有機結合,大大豐富了課程資源,有效地彌補了由于兒童認知少、體驗淺而造成的對生活、對社會的感悟的局限。
例如,《回望20世紀的戰爭風云》一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的《品德與社會》,六年級下冊),旨在通過引導學生回顧20世紀中的兩次世界大戰,使其了解戰爭帶給人類的巨大災難,知曉世界各國人民為了自由和平反抗法西斯的英勇斗爭,感受和平是全世界人民的最美好的心愿。在課前,筆者組織學生觀看意大利經典電影《美麗人生》,要求學生上網收集資料,了解兩次世界大戰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以及世界各國人民與法西斯抗爭爭取和平的事跡,并在班級博客上交流心得和感悟。這些課前準備,縮短了學生個人已有的生活經驗與課本知識的距離。在課中,當教師朗讀起猶太小朋友安妮?弗蘭克的日記時,不少學生的眼中飽含淚水。有的學生說,他想起了《美麗人生》中在集中營里和爸爸做游戲的小男孩祖舒華;有的學生說,他想起了南京大屠殺中在死去的媽媽身邊無助哭泣的不知名小女孩……當大屏幕上出現了《卓婭的故事》時,學生們爭先恐后地講述了王二小、劉胡蘭等抗日英雄的故事。學生雖身處和平年代,但通過大量資料的呈現,他們能認識到正是英雄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今日來之不易的幸福!維護世界和平的心愿便像種子一樣悄然地埋在了他們幼小的心底。
信息技術使品德課的課堂學習內容更加豐富、生動、鮮活,更能觸動學生的情感深處,使課本所呈現的間接經驗真正與學生在生活中的體驗融為一體,為其良好品德和社會性的形成奠定了更堅實的基礎。
二、信息技術提供了突破時空限制的交流平臺
信息技術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了更廣闊的時間和空間,促進學生學習方式和習慣的轉變,讓他們主動地開展學習研究,并在與教師和同學的合作與互動中生成正確的自我認識和價值觀念。
在課前,教師引導學生根據學習的主題收集相關的資料,并通過班內的博客進行交流,為新課的學習做好知識和情感的準備。學生在收集資料過程中產生了一些疑問,然后帶著這些困惑走進課堂,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習課文,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在課后,師生在班級博客中交流教與學的反思,教師給予學生及時的鼓勵和指引,幫助學生進一步歸納、總結和深化。
例如,在教學《地球屬于誰》一課時,教師引導學生課前收集有關動物滅絕的資料,了解導致其消失的原因,寫下自己在收集資料過程中最深刻的感受,并在班級博客中與其他學生交流。在課中,師生準備的學習資料交相出現:《美麗家園》《令人深思的數字》《生物鏈》《動物墓地》《丹頂鶴的故事》《藏羚羊的守護神》,這些短片吸引住學生的眼球。“地球屬于誰?”“沒有了其他生物,人類可以生存嗎?”“人類把動物分成有害或有益有什么不良的后果?”“索南達杰用生命告訴了我們什么?”…… 這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用心體驗生活、理解地球生態。在課后,師生共同查找學習資料,引用較為準確的觀點,設計制作電子板報,并上傳到學校的網站,以便進一步分享學習的體驗和成果。
三、信息技術提供了個體自我發展的空間
由于認識、性格和情緒等各種主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