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師參與學校決策是學校制定決策的一種重要行為方式,是教師作為學校組織成員之一,將個人思想和情感積極主動投入到實現組織目標過程之中,與其他人員一起探索問題、制定備選方案、分析備選方案、選擇最終方案的全過程。教師參與學校決策有利于實現學校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學化,有利于提高教師工作的積極性和滿意度,有利于提高學校決策的質量,有利于學校決策方案的有效執行,有利于優化學校整體的組織氛圍。
然而,根據對某市三所初中進行的問卷調查,當下教師參與學校決策的基本現狀并非十分樂觀,具體表現為實際參與學校決策機會很少,實際參與程度較低,與期望參與程度之間具有很大差異。基于此,作為學校發展的領導者和管理者,應逐步改善教師參與學校決策的現實困境,最終實現學校整體與教師個體的和諧發展。
一、調查情況
為了對教師參與學校決策的基本現狀有更加清晰的了解和判斷,從而最終促進現代學校管理的民主化發展,本研究于2011年11月針對長春市市區三所普通初級中學的在任教師(不含校級領導)進行了問卷調查。本研究根據調查目的,參考有關文獻,自編了教師參與學校決策的調查問卷。問卷設計遵循了相關問卷的設計原則,在進行試測后,對問卷進行了多次修改,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問卷的效度和信度。本研究共發放問卷170份,回收問卷165份,有效問卷153份。調查內容大致分為四部分:教師基本信息;教師參與學校決策的意義、功能及阻礙因素;從教師“實際參與”和“期望參與”學校決策兩個維度展開的教師參與學校各項決策事務情況;教師參與決策過程中的權力與責任分擔問題和教師參與形式問題。
二、現存問題
1. 教師參與學校決策的“期望參與”與“實際參與”間差距較大
如果將教師參與學校決策分為“期望參與”與“實際參與”兩類,那么,關于“教師參與學校決策內容的程度”調查結果(圖1),教師參與學校決策的實際程度并不高。從整體而言,教師參與學校決策的實際水平與期望水平間存在非常明顯的差距。這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1)在“專業權力”范圍內,教師實際參與程度約為22.04%,而期望參與程度約為51.27%;(2)在涉及“教師利益”方面的決策問題,教師實際參與程度約為17.04%,而期望參與程度約為49.71%;(3)在學校發展方面,教師實際參與程度約為13.70%,而期望參與程度約為51.56%;(4)在其他方面,教師實際參與程度約為5.62%,而期望參與程度約為29.34%。顯然,以上四方面的較大差距,說明教師“期望參與”與“實際參與”學校決策方面的非一致性,體現了教師作為學校發展主體的話語缺失與弱勢地位。究其原因,在學校決策具體運行過程中,目前仍缺少教師參與學校決策的有效途徑。根據調查,學校教職工代表大會并沒有發揮其應有功能。此外,校長在實踐中對學校決策事務多是基于經驗的個人決策,未與教師群體進行有效溝通和交流,實踐當中也缺少與教師溝通和交流的平臺。
2. 教師參與學校決策的不同內容間存在非均衡性
根據“教師參與學校決策內容的程度”的調查結果(圖1),教師參與學校決策的不同內容間并非呈現了均衡狀態。如果將教師參與學校決策的內容劃分為專業權力、教師利益、學校發展及其他不同方面,那么,在教師“實際參與”的維度上,“專業權力”的教師參與程度為22.04%,“教師利益”的教師參與程度為17.04%,“學校發展”的教師參與程度為13.70%,“其他”的教師參與程度為5.62%。也就是說,“專業權力”的參與程度高于“教師利益”“學校發展”和“其他”的參與程度。換言之,教師參與學校決策的不同內容間存在非均衡性。
3. 教師參與學校決策受教齡、職稱等因素影響較大
根據“教齡因素對教師參與學校決策的影響”的調查結果(圖2),各教齡段教師在“期望參與”程度上,存在較小差異。但在“實際參與”程度上,從教0—5年、從教6—10年、從教11—20年和從教21—35年的教師參與學校各項事務的平均比例分別為14.29%、14.66%、9.58%和8.52%。也就是說,從教0—5年和6—10年的教師實際參與學校各項事務的程度從總體上高于從教11—20年和21—35年的教師。這說明,仍處教師專業發展“適應期”和“發展期”的教師在學校決策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反而“成熟期”的教師并未顯示出更大影響。
此外,根據“職稱因素對教師參與學校決策的影響”的調查結果(表1、圖3),從總體而言,相比“中學2級”和“中學高級”職稱的教師,“中學1級”職稱的教師在學校決策各項事務的范圍內,針對專業權力、教師利益、學校發展和其他方面的實際參與和期望參與程度都是較高的。
鑒于職稱因素與教齡因素存在緊密的內在邏輯聯系,“職稱因素對教師參與學校決策的影響”與“教齡因素對教師參與學校決策的影響”兩項調查結果實質上呈現出了基本一致的狀態。這也就能夠說明,教師參與學校決策的實際參與群體,主要集中于教師專業化進程中“發展期”這一關鍵階段的教師。
4.教師參與學校決策的阻礙因素更多源于教師個體外部
在學校決策的實際運作過程中,教師參與學校決策的阻礙因素紛繁復雜。但是,根據“阻礙教師參與學校決策的因素分析”的調查結果(表2),17.7%的教師認為“學校沒有民主的參與氛圍”,14.0%的教師認為“責任與權力難以分清”,13.8%的教師認為“校長缺乏民主參與意識”,12.7%的教師認為“教師缺乏參與意識”,12.2%的教師認為“缺少制度保障”,12.0%的教師認為“教師缺乏相關的決策能力”,10.9%的教師認為“教師工作負擔重沒有時間”。值得關注的是,導致教師參與學校決策程度較低的位居前三的因素,并不源于教師個體內部,而都是從決策外部環境強調學校組織尚未形成良好的民主參與決策的氛圍。這也是很多教師在實際中只能聽從上級安排、沒有主觀意見、唯利是圖的主要原因。換言之,若要實現教師參與學校決策的順暢,應更多從外部條件對教師進行支持。
此外,根據“學校或社會應采取的保障措施”的調查結果,如表3顯示,在教師參與學校決策的保障措施中,教師更加認同形成“參與的社會氛圍”是最重要的方面。這也表明,在現實大環境下,社會缺少這種公眾參與的民主化氛圍。值得注意的是,只有15.7%的教師認為“物質和精神獎勵”是保障教師參與學校決策的重要措施。這也折射出教師實際對于外部激勵的要求比較少,而更強調環境氛圍的影響。
三、對策建議
一般說來,決策主體的多元化會在決策效率和決策質量方面呈現出差異。相對于個人決策或領導決策模式,多元化主體的決策模式會影響決策效率,還會增加相應的決策成本。但由于個人認知的局限、社會環境的逐漸復雜,個人能力會在相對日益復雜的環境下變得越來越小,個人決策已很難適應科學化決策水平。正如赫伯特?西蒙所說,通用的管理理論必須包括確保正確決策的組織原則。我們在倡導參與式決策、決策主體多元化的同時,一定要注意參與決策的原則,即決策的效率、質量、權責對等以及時間的過渡。基于此,教師參與學校決策的改善原則亦應遵循這樣的實踐路徑,有效克服教師參與學校決策的現實困境。
1. 營造民主參與的組織文化
學校內部組織文化是指學校組織內部成員的價值觀念、行為準則的總和。學校內部組織氛圍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校內部成員之間的關系和學校的變革發展,進而影響學校決策。在一個民主、開拓、創新的組織氛圍中,組織成員會得到心理歸宿,用發展的眼光分析組織前景、創新組織決策。傳統學校組織深受企業管理影響,過分追求“效率”和“控制”,以致于長期以來形成了“集權式”的學校組織文化。在校長負責制的權力結構下,集權式組織文化中的教師缺乏主體地位,學校決策的個人主義和非民主性導致了學校權力的專制和濫用,教師工作士氣低落,個人能力得不到充分展現,無法形成學校組織的共同愿景,不利于學校組織決策的質量和效率。所以,學校這種“集權式”組織文化應向“參與式”或“民主式”組織文化轉變。這種轉變也只有學校組織所有成員共同積極參與組織活動,并以自己獨特的活動方式影響組織活動結果,才可使學校組織活動逐漸民主化和科學化,使學校組織文化從“集權式”向“參與式”或“民主式”轉變。
2. 構建教師參與學校決策的相關制度
(1)生成教師參與的激勵制度
在教師參與學校決策過程中,激發教師主動參與決策的意識、開啟教師智慧、以發揮其民主作用,使其為實現學校決策目標而積極行動。作為學校管理者,可從如下方面制定相應制度。第一,情感激勵制度。學校管理者應該尊重教師作為學校決策的主體地位,傾聽教師心聲,關心教師所需。在學校樹立人人平等的觀念,有助于學校管理者和教師之間的理解與合作,從而激發教師參與決策的熱情,發揮教師的潛力。第二,目標激勵制度。學校管理者應該充分利用目標激勵作用,讓教師參與制定學校發展目標,使學校發展目標與教師個人目標或個人利益緊密聯系,從而做到教師人人心中有目標,人人為了共同目標而努力。第三,成就激勵制度。教師參與學校決策,發揮自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是追求物質需要基礎之上的發展需要和成就需要。因此,教師參與學校決策達到較好效果后,應及時提供給教師精神或物質獎勵,以強化教師的成就動機,使教師以更高熱情投入其中。當然,不同種類的激勵方式并不是單獨發揮作用,而是彼此相互融合,共同發揮作用。
(2)健全教師參與的監督制度
學校管理中的監督制度,本質上是為了保證學校按照預定軌道運行,達到預期目標的制度安排。從學校教師參與決策的實踐活動來看,它是對學校計劃方案制定與組織實施的再實踐過程,是學校管理活動的變革,以達到學校發展、協調控制的目的。沒有監督,就沒有民主。因此,監督制度是對學校權力和制度規范的約束,是學校民主管理、教師參與決策的重要保障。總體來說,教師參與決策的監督制度在學校管理活動中包括監督和控制兩層含義。一是教師對學校管理活動的監督。目前我國中小學實施校長負責制,把辦學和治校權力全部交給校長,校長成為權責對應的學校管理主體。而實踐表明,目前普遍對學校權力缺乏制約和監督,很有可能造成權力濫用,影響教育教學質量。二是學校對教師的監督。學校領導應時刻掌握和了解教師對參與決策問題的責任感和能力,把握教師參與決策程度,適時調整教師參與的范圍和程度。也就是說,學校領導應對能夠產生較好效能的活動繼續堅持,對不能產生好效果的決策活動要進行及時反思和必要調整。
3. 完善教師參與學校決策的有效機制
(1)如何選擇教師參與學校決策
教師作為學校決策中參與主體之一,面對學校決策問題是選擇部分教師參與還是全體教師參與,部分教師參與學校決策時應以怎樣的方式選擇教師,這是教師參與學校決策過程中怎樣選擇參與主體的重要問題。其實,全體教師參與決策在學校管理中幾乎是無法實現的,在現實中也難以實行。因此,我們在提倡教師參與學校民主決策的初期,是以選擇部分教師參與決策為主,主要應該考慮兩方面問題:其一,參與決策的教師應該具有與決策問題相關的知識和專長。如果教師對參與決策的問題毫不知情或力所不及,就容易出現新的挫折和當眾出丑現象,這會直接影響到教師的自我信心和參與決策的積極性。其二,不同教師對期望參與的程度不同,有的教師期望參與大量的學校決策,而還有些教師對參與決策擁有很少的興趣,只想知道自己該做什么就足夠了。正如馬克斯?韋伯曾經所說:“無論什么事情,如果不能讓人懷著熱情去做,那么對于人來說,都是不值得。”也就是說,教師在學校決策過程中缺少熱情,會直接影響教師參與學校決策的質量和效率。所以,一個理想的參與決策系統應該具有自愿選擇參與的特點,將參與決策的機會提供給那些期望參與的人,而不是強迫那些不想參與的教師參與決策。因此,在選擇參與決策的教師時應符合兩個條件,即決策問題應與教師期望參與程度和教師自身利益有關,教師應該具有與決策問題相關的決策知識和能力。這兩個條件也與布瑞杰斯的“認可區模式”相吻合。
(2)教師參與學校決策的內容
教師參與學校決策的內容是指教師應該參與什么事務和參與哪些內容。本次調查顯示,教師實際參與水平在專業權力范圍內決策、涉及教師利益問題決策和學校發展決策方面高于其他學校決策方面的參與水平,教師期望參與程度的調查結果也顯示同樣如此。這說明教師在選擇參與學校決策的具體內容時,應該主要包含三方面因素:第一,專業權力范圍內的決策問題。教師是學校教育教學的一線人員,對教育教學的掌握更加實際,面對自己專業范圍內的問題時,會有更多建議和想法,有利于決策制定。第二,涉及教師利益的問題決策。與教師利益直接相關的問題決策,應該由教師參與。新制度經濟學理論的前提假設是人都會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人都以自我利益為核心,教師群體同樣如此。第三,學校發展的決策問題。教師是學校組織成員的組成部分,教師發展是以組織發展為前提的,組織發展也同樣促進教師發展,這兩者不可分離。因此,教師作為學校組織成員,應該關注組織的發展決策。
(3)教師參與學校決策的形式
合理決策程序在組織決策中占有核心地位,管理者的首要任務也應是注意確保合理決策程序的執行。教師參與學校決策的具體形式主要包括:①教職工代表大會。教代會是國家法定的學校會議,也是學校最重要的會議形式。現實中雖然很多學校的教代會失去了其本質意義,但教代會作為法定會議,必須充分發揮和利用教代會的實際效用,例如,提倡學校重大決策問題必須經教代會通過。②聽證會。學校決策制定涉及學校發展,會直接影響教師主體價值,為此,在相關學校決策過程中應適當開展有教師參與的聽證會。聽證會可包含領導對決策問題的陳述和聽取教師代表的意見。③公示欄。調查發現,教師對學校很多決策制定沒有多大興趣,僅僅是想知道決策詳情。所以,對于學校很多重大決策,應該在正式通過和制定之前,通過相應平臺或渠道向教師公示,積極搜集來自各方的反饋信息。這樣的決策制定,不僅可以降低決策執行成本,還可以進一步營造學校民主氛圍,提高決策質量。④專家咨詢會議。可在校內公開選拔教師代表作為決策咨詢專家,決策方案制定之前可以通過專家咨詢、會診共同商討之后,再向全體教師公布。
(4)教師參與學校決策的程度
教師參與學校決策的程度是指教師在學校各項決策事務中的參與水平。提高教師參與決策程度,是學校實現民主決策的必經之路。調查顯示,教師在學校決策事務中期望參與程度有所不同,從高到低排序,依次是基于專業范圍內的決策事務、涉及教師利益方面的決策事務、學校發展方面和學校其他方面的決策事務。而且,教師的期望參與程度也多聚集在提出意見和參與討論水平。對于教師而言,恰當的參與程度應該取決于四個條件。第一,減少教師的非教學時間。教師的核心職責是教學工作,如果把教師大量的時間和工作精力用在開會、討論學校決策問題上,這會影響教師的教學工作,會使教師對參與決策產生反感,反而降低教師的參與積極性。第二,參與決策的問題應與教師的專業性有關。教師在相應決策問題方面能夠給與更多的專業性建議,是教師除教學工作之外的另一價值體現,可以提高教師的自信和工作熱情。第三,參與決策的問題應該與學校發展有關。教師是學校的主要工作人員,是學校改革與發展的核心力量,因此,學校發展與教師發展有著重要聯系。第四,參與決策的問題與教師利益相關。當教師知道決策問題與自己切身利益相關時,他們會投入更多精力和熱情,而決策事務與他們切身利益沒有關系時,他們便很少愿意花費更多時間和精力去參與討論、提出意見。
參考文獻:
[1]陳如平.杜威論民主的教育管理[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2001(11).
[2]李春玲.對教師參與學校決策的深層次思考[J].教學與管理,2000(5).
[3]劉賢.中小學參與式管理運行機制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6.
[4][美]羅伯特?G.歐文斯著.竇衛霖等譯:教育組織行為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作者單位:1.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 2.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
(責任編輯: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