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與旅游緊密結合、互動發展,已成為世界性的大趨勢和主潮流,云南省既是旅游大省,又是民族文化資源大省。本文通過分析云南省文化旅游產業現狀,試圖從中找出影響云南省文化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積極因素和制約因素,并給出促進文化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的一些政策建議。
【關鍵詞】文化產業旅游業可持續發展云南省
云南省自改革開放以來,始終把旅游業作為本省的支柱產業來培育,近年來又把文化產業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支柱產業來培育。在文化經濟化、經濟文化化、文化經濟一體化、國家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以及調整產業結構的大趨勢下,文化旅游產業的興起和迅猛發展對云南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因此,對文化旅游產的可持續發展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一 文化旅游產業的概念
目前業界對于文化旅游產業的定義尚未達成一致意見。國內最早提到“文化旅游”這個概念的是魏小安,其在著作《旅游文化和文化旅游》中提到了文化旅游,他將文化旅游活動分為四個方面,分別是:民族文化、傳統文化、制度文化以及民俗文化。徐群(1999)認為文化旅游產業是旅游業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一個國家和地區從歷史文化中留存下來進入旅游市場的物質和精神遺產,主要指宗教民俗設施、風景名勝、文物古跡,以及有關的民俗禮儀、風土民情。吳芙蓉和丁敏(2003)認為,文化旅游是集文化、經濟于一體的一種典型特種旅游形態,具有神秘性、多樣性、藝術性、民族性以及互動性等特征。龔紹方(2008)指出,文化旅游產業是由文化旅游資源所開發出來的一種產業,是為滿足旅游者的消費需求而從人文旅游資源中產生的。邵金萍(2011)從文化和旅游的本質著手,認為文化旅游產業就是以文化為內容、以旅游為依托的綜合性產業。根據前人研究的成果,再結合目前的社會發展事實,筆者認為文化旅游產業是文化產業和旅游業在各自發展的過程中融合而成的,所有旅游者出行的動機都是暫時離開所在的熟悉環境到不太熟悉或非常不熟悉的環境去尋找一種新的體驗,以豐富自己的閱歷。
二 云南省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現狀及分析
邁克爾·波特的“鉆石模型”是分析國際競爭優勢的工具,他認為影響一個國家某一個行業國際競爭優勢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四點:生產要素、需求狀況、相關產業、組織戰略和競爭。本文借鑒波特的學說,將從以上四個方面對云南文化旅游產業的發展現狀進行分析研究。
1.文化旅游資源要素稟賦分析
旅游資源是文化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由于獨特的地理、氣候、區位條件以及民族文化,云南省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和文化資源,這為云南文化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和比較優勢。云南有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遺產)、石林(世界自然遺產)、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遺產)、麗江古城(世界文化遺產)、納西東巴古籍文獻(世界記憶遺產)5處世界級遺產。還擁有路南石林、滇池、九鄉、大理、玉龍雪山、三江并流、丘北普者黑、騰沖地熱火山、瑞麗江—大盈江、建水、西雙版納、瀘西阿廬古洞12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作為我國少數民族主要聚居地區之一,云南擁有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民族文化資源從類型上來說可以分為民間藝術、民俗文化和民間技藝三類。民間藝術包括民間文學、音樂、舞蹈、戲劇、曲藝等,民俗文化包括各個民族節慶活動、農耕禮俗、歌會、祭祀禮俗等,民族技藝包括造紙技藝、鍛制技藝、制作技藝、扎染技藝、制陶技藝等(見表1)。
2.產業需求狀況分析
需求狀況是一個產業能否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需求市場的規模是一個產業發展的動力。需求旺盛意味著這個產業的發展后勁十足,需求疲軟則表示該產業的未來發展前景比較黯淡,。云南是我國的文化旅游大省,增長速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從全省旅游業的接待人數以及旅游業總收入來看(見表2、表3),已超過廣西、甘肅等傳統民族文化旅游產業發達地區,成為全國旅游十強省份之一。
從表中可以看到,從2006年到2010年五年間,云南接待國內旅游人數以及旅游收入年均分別增長15.1%和16.6%,接待海外游客數和外匯收入年均分別增長17.1%和20.2%。即使在2008年金融危機時,國內游客接待人數和旅游收入也分別增長了14.1%和11.6%,海外游客接待人數和外匯收入分別增加了12.8%和16.3%。2008年金融危機后云南接待的旅游人數以及旅游收入的增長速度逐漸復蘇,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文化旅游產業具有旺盛的市場需求,這使該產業的發展有了堅實的市場基礎。
3.相關產業分析
文化旅游產業是一個關聯性高、綜合性強、產業鏈長的產業,它的發展離不開“食、住、行、娛、購、游”這六大要素。波特認為一個產業的上下游企業是該產業的最重要供應商或者客戶,單獨的一個產業很難保持競爭優勢,只有形成“產業集群”,上下游產業間形成良性互動發展,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本文認為這也是保持一個產業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近些年來與文化旅游產業相關的云南其他產業發展迅速(見表4~表6)。
4.組織戰略和競爭分析
第一,企業戰略。云南旅游業的龍頭企業,如云南世博旅游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云南海外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云南康輝旅游集團等公司堅持以行業歸并、專業分工、資源優化配置為原則,完善產業鏈、擴大產業面,強化產業集中度,發揮集群作用和規模效應,努力打造“世博旅游”品牌。明確的戰略定位可以使上述旅游企業區別于競爭對手,避免同質化。
第二,企業結構。2010年,麗江旅游向云南省旅游投資有限公司非公開發行1700萬股,云南省旅游投資有限公司由此成為麗江旅游的第三大股東。為了打造全省旅游行業龍頭,實現“二次創業”,世博旅游集團與云南世博集團、云南旅游產業集團整合組建為云南世博旅游控股集團。其他旅游企業也開始通過兼并、資產重組、股份制改革等措施提高自己公司的競爭力,實現公司的可持續發展。
第三,同業競爭。適度的行業競爭,能夠促使企業完善經營管理模式、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提高企業資產運行效率和服務水平,從而增強企業的競爭力,使企業做大做強。
三 云南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制約因素
云南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勢頭強勁,與其關系緊密的相關產業與輔助產業的發展勢頭良好,實現了產業鏈的有效延伸。但我們也不應忽視在這良好發展勢頭背后的隱患,文化旅游產業在快速發展中也面臨許多制約因素,通過上文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需求結構不夠合理
長期以來,海外游客接待數占全省游客接待數的比例過小、客源市場結構不合理、高端游客數少、低端市場游客消費能力偏低。例如,2010年云南省共接待旅游人數為14166.2萬人次。其中,國內游客13837.0萬人次,海外游客329.2萬人次,海外游客數只占游客接待總數的2.3%。其中,國內游客中過夜游客數和一日游客數分別為7633萬人次和6204萬人次,一夜游客數幾乎占了一半的比例,一日游總收入占旅游總收入的比例僅為21.4%。需求結構不合理妨礙文化旅游產業的升級、產品的開發以及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2.基礎設施及相關產業的發展與旅游發達省份相比仍然落后,旅游成本高
由于經濟基礎薄弱,云南對文化旅游產業的財政投入比較有限,交通基礎設施的發展仍然比較滯后,從2006~2010年這五年間,鐵路營運里程竟然沒有增加,相對于游客人數的迅猛增長,民航、公路、鐵路的運力不足。
3.高端旅游人才缺乏,人才市場制度不健全
有關數據顯示,截至目前,云南省擁有導游資格證的人數為2.2萬人,導游總體學歷偏低,在執業導游中,大專以下的學歷者占83.3%。全省高級導游只有12名,中級導游只有200多名,其余的都還是初級導游。藝術表演節目的編劇、導演、策劃、舞臺設計等人才短缺,本地經營管理人才的有效使用和外來人才的引進機制還不夠順暢。
四 對策建議
通過對云南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現狀的分析,為了使文化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提出以下幾點對策建議。
第一,努力提高市場需求規模,改善需求市場結構,積極開拓國內外高端客源市場,開發高端旅游產品,滿足高端旅游市場的消費需求。
第二,加大對交通、通信、醫療衛生等基礎設施的投入力度,進一步提高旅游服務水平。加大同國家發改委,民航總局,鐵道部等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合作力度,進一步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降低旅游成本。
第三,改革旅游人才的管理制度,完善人才引進機制,破除不利于人才合理流動的舊制度,建立與文化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相適應的人才使用制度。
第四以地方高等院校、職業學校為依托,大力培養旅游人才,提高旅游業從業人員的服務水平和質量,建立文化旅游人才培養基地。如在云南本地高校中開設文化旅游方面的課程,培養民族文化、民族技藝等方面的專門人才,進一步保護、繼承、開發、弘揚少數民族優秀文化。
參考文獻
[1]龔紹方.制約我國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的三大因素及對策[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6)
[2]黃婭.民族文化旅游產業可持續發展的綜合評價體系及評價方法研究—基于文化經濟協同發展的視角[J].貴州民族研究,2012(1)
[3]劉秀玲.建設宗教文化旅游產業帶動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淺析本溪市溪湖區域宗教文化旅游開發可行性[J].管理觀察,2009(9)
[4]〔美〕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5]邵金萍.再論文化旅游產業的特征、作用及發展對策[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8)
[6]吳芙蓉、丁敏.文化旅游—體現旅游業雙重屬性的一種旅游形態[J].現代經濟探討,2003(3)
[7]徐群.文化旅游產業的定位與開發[J].北方經貿,1999,(6)
[8]張廣海、孫春蘭.文化旅游產業融合及產業鏈構建[J].經濟研究導刊,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