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社會主義國家違背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規律,所建立的按勞分配制度,本質上是具有強烈平均主義色彩的按人分配制度。其給我們的教訓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平均主義抑制人們的創造性和積極性,只能造成事實上的普遍貧窮;二是理論必須為現實服務,脫離實際的理論不能用以指導實踐;三是社會發展必須腳踏實地,循序漸進,不能急于求成。
關鍵詞:傳統社會主義國家;平等;平均主義;分配制度;教訓
中圖分類號:F0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1605(2012)08/09-0079-04
作者簡介:李冬俐(1967- ),男,陜西綏德人,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講師,法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科學社會主義。
本文所謂傳統社會主義國家是指以蘇聯社會主義模式作為制度安排基礎的國家,以區別于當代通過體制改革建立本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的本質是平等,因此,傳統社會主義國家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追求建立平等的社會關系。由于馬克思恩格斯認為按勞分配原則仍然體現著資產階級的權利,按需分配才是理想社會平等的分配原則,所以,急于向共產主義過渡的傳統社會主義國家所建立的分配制度本質上不是按勞分配制度,而是具有平均主義色彩的按人分配制度。實踐證明,由于新的分配制度超越了現實的生產力狀況,傳統社會主義國家只是在形式上建立了平等的社會關系,實際的局面是人們普遍的貧窮。本文總結了傳統社會主義國家分配制度的教訓。
一、列寧和斯大林建立平均主義分配制度
列寧等社會主義實踐者在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后,依靠新政權在公有制的基礎上建立了按勞分配制度。馬克思說:“我們這里所說的是這樣的共產主義社會,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礎上已經發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剛剛從資本主義社會中產生出來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經濟、道德和精神方面都還帶著它脫胎出來的那個舊社會的痕跡。所以,每一個生產者,在作了各項扣除以后,從社會領回的,正好是他給予社會的。他給予社會的,就是他個人的勞動量。”[1]由于馬克思恩格斯認為按勞分配原則仍然體現著資產階級的權利,所以社會主義實踐者一方面不得不建立按勞分配制度,另一方面又同樣否定了按勞分配原則的平等價值。列寧說:“馬克思通過駁斥拉薩爾泛談一般‘平等’和‘公平’的含糊不清的小資產階級言論,指出了共產主義社會的發展進程,說明了這個社會最初只能消滅私人占有生產資料這一‘不公平’現象,卻不能立即消滅另一不公平現象:‘按勞動’(而不是按需要)分配消費品。”[2]195“在共產主義社會的第一階段(通常成為社會主義),‘資產階級權利’沒有完全取消,而只是部分地取消,……但是它在它的另一部分卻依然存在,依然是社會各個成員間分配產品和分配勞動的調節者(決定者)。‘不勞動者不得食’這個社會主義原則已經實現了:‘對等量勞動給予等量產品’這個社會主義原則也已經實現了。但是,這還不是共產主義,還沒有消除對不同等的人的不等量(事實上是不等量的)勞動給予不等量產品的‘資產階級權利’。”[2]196因此,既然馬克思恩格斯認為按需分配才是理想社會平等的分配制度,那么,社會主義實踐者就不會安于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階段了。實踐證明,社會主義實踐者總是試圖跨越社會主義階段,早日建成人人平等的共產主義社會,“從形式上的平等進到事實上的平等,即實現‘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則”。[2]201這正如列寧所強調的:“我們開始社會主義改造的時候,應該給自己清楚地提出這些改造歸根到底所要達到的目的,即建立共產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社會不僅僅限于剝奪工廠、土地和生產資料,不僅僅限于嚴格地計算和監督產品的生產和分配,并且要更進一步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則。因此,共產黨這個名稱在科學上是唯一正確的。”[2]457
所以,列寧在十月革命勝利后不久就制定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蘇維埃政府在1918年開始實行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既有戰爭壓力的客觀原因,也有試圖直接進入理想社會的主觀原因。列寧后來說:“我們計劃(說我們計劃欠周地設想也許較確切)用無產階級國家直接下命令的辦法在一個小農國家里按共產主義原則來調整國家的產品生產和分配。”[3]570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在居民消費方面實行生活必需品政府配給制。蘇維埃政府在1919年3月16曰通過法令規定全體居民都必須參加消費公社,國家憑證給居民分配日用消費品。國內戰爭結束后,政府一度免費向居民發放消費品,并免收房租、水電、煤氣、暖氣的費用。由于城鄉實行物物交換,貨幣也失去了作用。同時,蘇維埃政府實行義務勞動制。政府在1920年1月29日通過法令規定全體居民都必須參加義務勞動,只有完成義務勞動的居民才有資格獲得政府配給的食品。列寧說:“所謂共產主義,是指這樣一種制度,在這種制度下,人們習慣于履行社會義務而不需要特殊的強制機構,不拿報酬地為公共利益工作成為普遍現象。”[3]91“共產主義的東西,只是在出現星期六義務勞動時,即出現個人為社會進行的大規模的、無報酬的、沒有任何權力機關和任何國家規定定額的勞動時,才開始產生。”[3]93那么,是否可以說“各盡多能,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理想已經在蘇俄變成了現實,事實上并非如此。大多數產品無償地集中在政府手中,政府又無償地把消費品分配給居民,但問題是這些憑證或免費分配給居民的消費品只能滿足他們的最低水平的生存需要。因此,這樣的分配制度既不是按需分配制度,也不是按勞分配制度,而只能是具有平均主義色彩的低水平的按人分配制度。后來的傳統社會主義國家都建立了這樣的分配制度。
當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引發了國內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的時候,列寧暫時放棄了向共產主義直接過渡的做法,1921年3月他提出了新經濟政策。由于新經濟政策是俄共(布)的權宜之計,列寧去世后斯大林就逐漸又回到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在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斯大林提出了“各盡所能,按勞分配”原則。斯大林提出的按勞分配原則與馬克思、列寧的按勞分配原則已經有了一定的區別。第一,馬克思在“按需分配”的前面加了“各盡所能”,其含義是在理想社會只要人們努力工作了,不同等的勞動就可以得到同等的權利,那么,斯大林“各盡所能,按勞分配”原則也包含著類似的含義。第二,由于具有較高思想覺悟的社會主義勞動者會盡其所能地勞動,那么,社會就應該淡化勞動者之間勞動成果的不同,不需要嚴格按照按勞分配原則分配消費晶,以保證社會主義的平等。第三,在“各盡所能”和“按勞分配”的關系上,前者是后前的前提,而非結果,這不同于人們一般的理解,即只有按勞分配才各盡所能。所以,馬克思揚按需分配抑按勞分配的思想在社會主義實踐中就演變成了平均主義的分配制度,即按差額極小的份額分配,也就是按人分配。
盡管斯大林在1952年也說過“從社會主義向共產主義過渡這件事,并不像……想象的那樣簡單”,[4]592但他還是完全肯定了既定的體制,并把蘇聯模式提升到了社會主義基本原則的高度。他非常樂觀地認為,當把集體農莊所有制變為全民所有制,農民用以交換的產品不再是商品,而只是與工業品進行交換的產品的時候,共產主義就要實現了。他說:“我們還沒有發達的產品交換制度,但是有產品交換的萌芽,即農產品的‘換貨’。……這樣的制度既縮小著商品流通的活動范圍,就使社會主義易于過渡到共產主義。”[5]因此,斯大林在1936年就宣布蘇聯已經建成了社會主義社會,他說:“我們蘇聯社會已經做到在基本上實現了社會主義,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者又稱為共產主義第一階段或低級階段的制度。這就是說,我們已經基本上實現了共產主義第一階段,即社會主義。”[4]3991938年,斯大林在《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中認為蘇聯已經進入了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時期。在同年的聯共(布)十八大上,斯大林說:“我們還要前進,向共產主義前進。”[4]4711952年,蘇共十九大再次宣布黨的任務是從社會主義過渡到共產主義。1961年,蘇共二十二大宣稱蘇聯將在20年內基本建成共產主義。
盡管列寧與斯大林在社會主義建設的策略方面存在著差別,但在戰略上他們是一致的,都想早日建成共產主義社會,那么,蘇聯模式就是在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的基礎上形成的。蘇聯急于向共產主義過渡的戰略選擇成為所有傳統社會主義國家的選擇。實踐證明,雖然傳統社會主義國家的生產關系已經大大超越了現實的生產力狀況,但社會主義實踐者仍然不甘心長期停留在社會主義階段,不斷地改變生產關系成為他們建設社會主義的主要手段。同時,傳統社會主義國家的理論宣傳機構變成了為現實辯護的工具,不再承擔對真理追求的使命。那么,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在20世紀末期遭遇了挫折就不難理解了。
二、毛澤東依照蘇聯模式建立平均主義分配制度
盡管毛澤東對蘇聯模式的評價是“總覺得不滿意,心情不舒暢”,[6]1955年底提出了OXTfbFV1+Juk4MKRB2khuw==“以蘇為鑒”,在1956年4月的《論十大關系》中對蘇聯模式進行了反思,但是,毛澤東并沒有從根本上否定蘇聯模式,所以,他說:“一九五六年四月的《論十大關系》開始提出我們自己的建設路線,原則和蘇聯相同,但方法有所不同,有我們自己的一套內容。”[7]369事實上,毛澤東頗為憂慮的是斯大林去世后的蘇聯以及一些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開始逐漸背離馬克思主義了,所以,他試圖通過獨自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在中國建設一個符合經典社會主義理論的社會主義。由于對社會主義原創理論和蘇聯模式的堅持,毛澤東在1958年號召黨員閱讀《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問題》和《馬恩列斯論共產主義社會》,在“文革”中也多次要求黨員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既然毛澤東堅持用經典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那么,他必然和列寧、斯大林一樣,否定按勞分配原則的平等價值,避免中國出現一部分人富裕而另一部分人貧窮的現象,追求“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理想。因此,1956年毛澤東說:“關于工資,最近決定增加一些,主要加在下面,加在工人方面,以便縮小上下兩方面的距離。”[7]281958年他就正式開始考慮限制按勞分配中的資產階級權利問題。
毛澤東認為,資產階級權利表現在城市的八級工資制、農村的工分制,以及加班費、腦力勞動者比體力勞動者工資多等方面,那么,中國盡管建立了公有制,但分配制度還和解放前差不多,所以,一定要破除資產階級權利,最終用供給制代替工資制和工分制。而且,“各盡所能”正如同斯大林所理解的那樣是“按勞分配”的前提,毛澤東堅信精神的作用可以彌補生產力落后的不足,社會通過精神激勵機制培養起人們只講奉獻不求回報的思想覺悟,每個人因此都能無私地進行社會主義勞動。實踐證明,“各盡所能”如果僅僅依靠人們的道德覺悟,并不具有可持續性,物質激勵原則更容易被大多數人所認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患不均”思想也對毛澤東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他在1958年就稱贊《三國志?張魯傳》中農民起義軍的平均主義政策,并把張魯路邊設鋪免費吃飯的做法同人民公社的公共食堂等同起來。總之,正如列寧、斯大林那樣,毛澤東也試圖在落后的生產力基礎上通過單方面改變生產關系以實現平等理想。
那么,毛澤東高舉“三面紅旗”的目的就是希望在中國早日建成共產主義社會。在1958年人民公社運動初期,毛澤東多次談話指出中共在戰爭年代實行供給制的意義,現在也應該用供給制取代薪金制。他認為通過人民公社這種亦工亦農亦兵亦商、高度集中統一的準軍事共產主義組織,就可以消滅分工、階級、商品、貨幣,以盡快實現共產主義。人民公社通過辦公共食堂以實現平等消費就是實踐了毛澤東的平等思想。1966年毛澤東的《五?七指示》也具有濃烈的平均主義色彩,所謂的“五七干校”、“五七農場”、“五七工廠”也是毛澤東平等思想的實踐。正如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遇挫使得列寧不得不實行新經濟政策,人民公社消滅商品經濟嘗試的失敗也使得毛澤東開始強調價值規律的作用,他曾經說:“我懷疑俄國新經濟政策結束得早了,只搞了兩年退卻就轉為進攻,到現在社會物資還不充足。”[7]170但是,由于對經典社會主義的堅持,他不可能真正突破經典理論的規定。中蘇論戰就是最好的證明。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蘇論戰的根源是中共在國際共運的指導思想上表達了異于蘇共的觀點。中共認為,蘇共的“三和”主張是向資本主義世界妥協的產物,甚至懷疑蘇聯要走資本主義道路,所以,它要維護社會主義的純潔性。中蘇論戰不但使得社會主義陣營發生了大分裂,而且使得毛澤東的注意力更加集中在理論方面,對經典社會主義理論的教條式理解和僵化運用更加明顯,導致的結果就是把中共領導人之間關于社會主義建設思路的分歧上升到了路線斗爭的高度,最后用“文革”這種極左的方式解決了分歧,也確定了經典社會主義理論不能有任何修改的地位。
平均主義的分配制度使得改革開放前的城鄉居民收入呈現不斷平均化的局面。在城市,由于大多數勞動者成為國家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的職工,他們的收入就被限制在國家規定的工資體系中。例如在企業,在50年代和60年代前期,職工的工資還具有多種形式,既有計時工資,也有計件工資和獎勵工資;但在“文革”后,就逐漸取消了計件工資和獎勵工資,同時基本停止了計時工資的正常升級工作。在農村,盡管后來取消了公共食堂,恢復了自留地,但作為集體經濟組織的社員得到的是互相之間基本平均的收入。農民憑工分從生產隊獲得糧食和極少的貨幣,由于農業生產力水平很低,每個農民得到的收入只能保證最低標準的溫飽,所以,農村的收入平均化程度比城市更為嚴重。
三、傳統社會主義國家分配制度的教訓
本文認為傳統社會主義國家分配制度的教訓有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平均主義分配制度導致的后果是雖然傳統社會主義國家在形式上建立了平等的社會關系,但由于生產效率低下,人們的真實狀況是普遍的貧窮。鄧小平說:“過去搞平均主義,吃‘大鍋飯’,實際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貧窮,我們就是吃了這個虧。”[8]本來,按照社會主義原創理論,共產主義社會建立在高度發達的生產力基礎之上,但是,社會主義實踐者在暫時不能改變生產力狀況的情況下就急于改變生產關系,其結果就是不但共產主義理想沒有實現,還導致了社會的普遍貧窮。所以,不發展生產力,只單方面建立先進的生產關系,絕對不可能實現平等,除非人們甘心接受共同貧窮的局面。
第二,社會主義實踐者在堅持經典社會主義理論的時候,一定要認清人類社會所處的歷史階段,不能盲目地實踐經典理論。由于現實的社會主義社會并不是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的自然結果,而是落后國家少數的工人階級聯合大多數的農民等階級進行革命的結果,因此,社會主義實踐者只能依據經典理論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那么,當理論與現實之間出現巨大差距的時候,社會主義實踐者就陷入了堅持理想目標還是面對生產力落后現實的矛盾,社會主義實踐者選擇了前者。實踐證明,這樣的選擇最終導致了大多是傳統社會主義國家的傾倒。所以,社會主義者不能孤立地運用經典社會主義理論,更不能對馬克思恩格斯的個別論斷進行教條式理解,社會主義的生命力在于尊重實踐,并通過實踐完善自己。
第三,從經典社會主義理論創始人到社會主義實踐者普遍存在著急于實現共產主義的情緒。馬克思恩格斯根據工業革命的生產力成果和發達國家日益尖銳的階級矛盾,堅信人類在19世紀就有條件實現共產主義。1847年歐洲革命后,他們就自信地敲響了資本主義的喪鐘:“讓統治階級在共產主義革命面前發抖吧。無產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9]列寧根據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后引發了資本主義列強之間戰爭的現實,堅信帝國主義階段是資本主義的最后階段,資本主義社會將很快被社會主義社會所取代。斯大林在1936年就宣布蘇聯已經建成了社會主義社會,開始向共產主義過渡。毛澤東建國后不久就放棄了長期建設新民主社會主義社會的想法,認為中國可以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他想在有生之年建成理想社會。實踐證明,在革命時期,社會主義者往往急于宣布資本主義的垂死性;在建設時期,社會主義者又往往急于向共產主義過渡。所以,以史為鑒,社會主義者一定要遵循馬克思主義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定律,必須認識到人類實現平等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4.
[2]列寧.列寧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列寧.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斯大林.斯大林選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斯大林.斯大林文選: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648.
[6]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7.
[7]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55.
[9]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7.
責任編輯: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