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接受埃及斡旋停火前,哈馬斯在加沙地帶被以色列狂毆,相當于黨衛軍的卡桑旅的負責人坐在行駛的汽車里被轟斃,上千巴勒斯坦平民遭受池魚之殃,電視畫面中建筑廢墟和滾滾濃煙似乎都在訴說以軍的霸道。土耳其、埃及、卡塔爾、伊朗、俄羅斯、馬來西亞等國齊聲譴責以色列。在第三世界輿論中,以色列又扮演了一次惡魔的角色,而始作俑者哈馬斯卻借著婦孺死傷收獲了不少同情。
與黨高層曾流亡海外多年的“巴解”主流派法塔赫相比,哈馬斯更為本土化和草根化,其早年曾被以色列利用來分化法塔赫的支持者,后因頻頻制造肉彈而與以色列成仇。其高級領導人亞辛、蘭提西等,先后被以軍“定點清除”。2006年初,哈馬斯借巴勒斯坦立法會選舉首次公開執政,卻在一年后因財政危機被迫與法塔赫等組建聯合政府;又隔數月,聯合政府因哈馬斯拒絕任何軍隊整編而破裂,哈馬斯從此割據加沙。2008年,哈馬斯以停火協議過期為由,向以南部發射數百枚火箭彈,招來以軍蓄謀已久的大規模報復。
今次以軍再展殺機的原委,還是哈馬斯(或許還有其他更激進武裝派別)不甘寂寞,以對方遲遲不解除對加沙封鎖為由,連續幾天向以南部扔了超過150枚火箭彈,嚴重影響以色列人的生產和生活,被以方認為過了界限,需要嚴懲。
與4年前為期22天的“鑄鉛行動”相比,這次以色列沒有出動地面部隊,所造成的對方連帶傷亡較小,但以軍戰機、坦克和戰艦向加沙地帶哈馬斯軍事和警察設施開火,殺傷效果明顯與對方火箭彈不是一個級別的(以方還開啟了“鐵穹”攔截系統)。“防衛過當”逐漸成為以方的輿論災難,連英國人都說,再這樣下去歐盟可能支持不了你了。而哈馬斯在遭轟炸后仍不收手,頭6天里向以境內發射1000多枚火箭彈,甚至打到了特拉維夫和耶路撒冷,頗讓以色列政府下不來臺。這樣即便哈馬斯其后有意求和,以方也故意拖延。
從地緣政治角度,哈馬斯時隔4年再度向以色列發難,有其必然性。哈馬斯主要依靠伊朗和敘利亞支持,而與毗鄰的埃及穆巴拉克政權為敵。如今,盡管因卷入反巴沙爾斗爭而與敘當局翻臉,哈馬斯卻得到了埃及總統穆爾西的道義支持,以及卡塔爾王室的金錢資助。雖然以色列與哈馬斯均宣稱在這場為期8天的沖突中取勝,但也許,加沙沖突背后真正的贏家是埃及和伊朗。
而從沖突雙方內部政治角度,此輪交火似對各自內部強硬派有利。巴勒斯坦方面,在與法塔赫的較量中,哈馬斯占了上風,轉移了外界對巴民族權力機構“入聯申請”及對阿拉法特開棺驗尸等新聞的關注。以色列方面,內塔尼亞胡總理在民望尚高的情況下,出其不意地炸死了哈馬斯軍事組織的頭目,也借機演練了日后對伊朗動武的步驟,有利于自己兩個月后的連任。
戰火紛爭,最終受害的都是平民百姓。若論戰禍中誰更值得同情,無疑是加沙地帶130多萬巴勒斯坦人。這里一個母親平均要帶6個孩子,盡管以軍空襲民居附近目標前通常會發預警,但還是有一些婦孺因撤離不及而不幸遇難。
而哈馬斯固然也是以色列導彈的受害者,但其背后有更復雜的政治經濟利益因素,不可簡單抱以同情。比如在對待以色列上,在哈馬斯看來,以色列全民服兵役“沒有平民一說”,侵占巴勒斯坦“國土”的是全體以色列人,故漫天射火箭彈算不上恐怖主義。這種解釋,也只有加沙“大監獄”里愁苦的巴勒斯坦人愿意相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