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走向幸福:經濟學研究的回歸

2012-12-29 00:00:00陳柳欽
唯實 2012年4期


  作者簡介:陳柳欽(1969- ),男,湖南邵東人,天津社會科學院城市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產業(yè)經濟、城市經濟和跨學科研究。摘要:幸福是人類追求的終極價值。經濟學自誕生之日就以促進人類幸福為當然使命,“追求幸福”是經濟學的偉大目標。經濟學的幸福研究使經濟學從傳統(tǒng)的僅僅考慮資源分配的模式向如何平衡稀缺資源和人類欲望兩者之間的沖突轉變,極大地拓寬了經濟學的研究版圖。對幸福的研究,使經濟學家更加全面和深遠地考慮問題,促使經濟學更好地融合其他學科來解決人類社會共同面對的問題。
  關鍵詞:幸福;經濟學;幸福經濟學
  中圖分類號:F0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1605(2012)04-0044-08
  一、引言
  幸福是人類追求的終極價值,也是人類探討的永恒主題。人類發(fā)展的歷史,說到底,就是一部爭取幸福的發(fā)展史。正如保爾·霍爾巴赫在《自然的體系》中所言,“我們的一切教育、思考和知識,都不過以怎樣能獲得我們的本性所不斷努力追求的幸福為對象。”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大概沒有什么別的東西能像追求幸福那樣燃起人們的熱情。
  傳統(tǒng)上,幸福是哲學家們的思想馳騁和交鋒的疆域。人類對幸福的關注,從尚存文獻中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柏拉圖。他認為,有王者氣質的人最為幸福,最不幸的是專制的獨裁者。他還運用一種獨特的方法計算出有王者氣質的人的生活比獨裁者要快樂729倍。從柏拉圖開始,對于那些普遍認為滿足感取決于一種合乎道德、并最終令人滿意的“美好人生”的哲學家而言,幸福是他們的共同課題。對于幸福,有些人用愉悅回答,有些人用榮譽回答,有些人用對生命的反思回答等等。蘇格拉底說:“我比較傾向于說,事物只要是愉快的就是好的(如果它沒有其他后果的話),而事物只要是痛苦的那就是壞的。判斷事物就是愉快還是不能帶來愉快,幸福就是一種愉快。”蘇格拉底和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均主張德性(善)就是幸福。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各種回答都有道理,但如果可以在一些主要領域達成一致,就能獲得進展。亞里士多德在《尼各馬可倫理學》里對于“什么是我們能夠達到的善,什么是我們應該追求的幸福”有詳盡系統(tǒng)的論述,這種論述大體上可以代表他那時有教育的、有閱歷的人們流行的觀點,對其后幾千年西方的思想界產生了深厚的影響。亞里士多德認為善就是幸福,那是靈魂的一種活動,相應于靈魂的兩個部分(理性的與非理性的),就有兩種德行,即理智的與道德的。德性是自足的,因而人具有德性就擁有快樂。關于幸福的幾個特征,社會可以達成基本的一致。它必須是決定性的,是自我充足的,是積極的和相對穩(wěn)定的。幸福等價于“活得更好,做得更好”。大衛(wèi)·休謨曾說:“一切人類勤勉的偉大目的是獲得幸福。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由勞動購買的,而我們的情欲是勞動的唯一原因。”這就是說,社會生活受人們的情欲、欲望所支配,都是為了追求幸福這個目標。哲學、倫理學、心理學和生物學都在永不停歇地研究幸福的奧秘,都試圖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來解讀或解決人類幸福問題。
  經濟學自誕生之日就以促進人類幸福為當然使命,“追求幸福”是經濟學的偉大目標,實現(xiàn)“最大多數(shù)人的最大幸福”是經濟學矢志不渝的夢想,同時也是歷來的經濟學家門前赴后繼、爭相高舉的經濟學大旗。經濟學家討論幸福似乎有些侵占哲學家和倫理學家地盤的味道,難怪哲學家和倫理學家認為經濟學家討論幸福問題是不務正業(yè)。可是經濟學家不該討論幸福問題嗎?蘇格拉底說:各種學問,最根本的目的是要解決“人怎樣活著”的問題;把這個“蘇格拉底命題”換個說法就是:各種學問,最根本的使命是如何使人類生活幸福,是如何增進人類福祉。經濟學作為研究人類行為的科學,其根本目的也是研究人類的行為如何才能增進人類幸福,而不是傳統(tǒng)上所定義的“研究稀缺資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因為稀缺資源的有效配置,歸根結底也是為了人類的幸福。大文豪蕭伯納曾經說了一句被廣泛引用的、令經濟學家很受用的名言,他說:“經濟學是一門使人幸福的科學。”不知道他是在何種意義上對經濟學做出這樣的評價的。不過,與哲學家、倫理學家、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相比,經濟學家似乎并沒有在幸福這個命題上做出多少實質性的知識貢獻。到底什么是幸福?幸福跟物質財富、社會環(huán)境、公共制度、心理感受等到底是什么關系?在哲學家、倫理學家、心理學家之后,經濟學家也開始關注起幸福這個命題,這個變化本身,也許透露出一些對于經濟學的變革而言非常重要的信息。
  二、早期經濟學對幸福的研究
  經濟學真正成為一門獨立學科是從亞當·斯密開始的。斯密的《國富論》(1776)一書成為經濟學科發(fā)展的分水嶺,也奠定了今后經濟學研究的基石。斯密在《國富論》中主要研究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將政治經濟學的目標定位于富國裕民,和斯密同時代的大多數(shù)英國古典經濟學家和以后的經濟學家也都把他們的注意力用于研究國民財富或國民收入。國民財富(或收入)確實是古典經濟學中的重要概念,但是,如果說早期的經濟學(經濟學家)的主要目標就是物質財富,這肯定沒有說幸福是他們的根本目標更確切。亞當·斯密出版的《道德情操論》(1759)和《國富論》,前者論情感、美德和幸福,而且論證了適當?shù)那楦胁攀敲赖拢忻赖虏拍艿眯腋#缓笳哒摗敖洕恕比绾瓮ㄟ^追求財富來滿足個人“一種溫和的欲望”,“溫和的欲望”的滿足可以是對人的欲望的調節(jié),對權力、榮譽等有攻略性和毀壞性的欲望的抑制,使人變得能自制,有美德,進而能幸福。亞當·斯密相信,“經濟人”追逐私利的財富欲望是完全可以通過勞動和交換得到滿足的,并且這種滿足和調節(jié)還能在“看不見的手”指引下通過“利己而利他”來普世,富國裕民的實現(xiàn)就是弗朗西斯·哈奇森所謂“帶給最大多數(shù)人的最大幸福”的社會幸福的實現(xiàn)。斯密將更多的關注投向人類幸福的道德維度,其著作所體現(xiàn)的是道德情感主義的幸福原理。亞當·斯密開創(chuàng)了一個基于欲望制衡思想,基于對人類財富欲望的解放和伸張,以追求經濟人幸福為目的的經濟學幸福理論。
  到了18世紀末,英國功利主義倫理學的開山鼻祖杰里米·邊沁繼承了快樂主義思想,同時也繼承了道德情感主義的幸福思想,將弗朗西斯·哈奇森的“最大多數(shù)人的最大幸福”的觀點作為功利主義的根本原則。邊沁認為人是自然界的產物,其本性就是趨利避害,這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自然本能。社會經濟發(fā)展的目的在于滿足“最大多數(shù)人的最大幸福”,個人所獲得的每一份財富都對應一份相應的幸福,而一個人所擁有的財富總量越大時再增加等份財富,給他帶來的幸福數(shù)量就越小,只有在人們獲得財富的實際比例最接近時,社會整體的幸福總量才最大。不過,在邊沁這里,幸福一詞開始被“功利”或“效用”取代,幸福原理和幸福最大化也開始被“功利原理”、“效用原理”和“效用最大化”取代。邊沁避開了對幸福性質的價值判斷,認為所有幸福無論源于何處,帶給人們的愉悅感都是相同的,并聲稱“幸福的數(shù)量是相同的,圖釘和詩歌一樣美好”。在邊沁看來,人們對快樂和痛苦的評價是主觀的,促進最大多數(shù)人的最大程度的幸福需要在個人之間進行功利或效用的對比,這種效用的對比需要用貨幣單位來進行度量和加減乘除的精確計算。邊沁認為幸福可以通過人們所體驗到的快樂和痛苦的情感的權衡來測量:快樂和痛苦的價值由強度,持續(xù)時間,確定程度,切近程度,增殖性,純度和擴展范圍七個因素決定。邊沁還設計了一套完整的計算方法來度量個人的苦樂狀態(tài)以及社會的苦樂趨勢。邊沁對經濟學幸福理論的貢獻,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確立了經濟學的功利主義原則,把人類所有的動機都歸結于對快樂的最大化追求。邊沁因此而認為自己掌握了人類通往幸福的鑰匙。二是用功利或效用表示幸福,用效用計算幸福,用效用原理來表述功利主義原則。三是指出了效用遞減律。盡管邊沁認為經濟學應該成為用數(shù)學形式表達幸福的一門科學,但他并沒有能夠真正做到對效用進行數(shù)學分析。
  
  邊沁的功利主義在經過了約翰·斯圖亞特·穆勒的修正和完善后,才真正開始成為支撐功利主義經濟學大廈的哲學基石。穆勒用幸福主義修正了邊沁的快樂主義:其一是對快樂進行了數(shù)量和質量的劃分,提出了快樂不僅有數(shù)量上的多少,也有質上的不同。快樂的數(shù)量指人們獲得快樂的次數(shù)多少,快樂的質量指人們獲得快樂的價值的大小。一般說,經驗論者大都強調快樂的數(shù)量,認為感知快樂的次數(shù)越多,幸福就越大,而理性主義大都強調快樂的質量,認為不應盲目追求快樂的數(shù)量,而應注重其價值。他有一句被后人流傳的格言:“作一個不滿足的人比作一個滿足的豬好些”。高質量的快樂應該是精神上的快樂,而精神上的快樂是高于肉體快樂的。他說:“就我們所知道的伊壁鳩魯派的人生原理,沒有不是認為理智的快樂,情感和想象的快樂,以及道德情操的快樂比起單純感官快樂,其價值更高。我們都承認,功利主義的著作家一般都以心靈的快樂高于肉體的快樂,主要在于前者的更持久、更穩(wěn)妥、更便宜等”。其二是用幸福主義取代了邊沁的快樂主義。穆勒認為,幸福是個具體的整體,也是一個多元化的概念,愛音樂,追求健康,崇尚道德,追求個體的自由發(fā)展等,都可以作為幸福的組成部分;金錢、名望、權勢等是追求幸福的手段,也可以作為幸福的組成部分;快樂之有價值也是因為快樂是幸福的組成部分。穆勒不是以快樂為最終目標,而是以幸福作為道德的終極目標。穆勒還指出,幸福不是行為者一己的幸福,而是一切與這行為有關的人的幸福。
  邊沁計算幸福的思想激勵著其后一代又一代的經濟學家們,誕生于19世紀70年代初的邊際學派精心設計了一套計算幸福的效用理論。邊際革命成功地將數(shù)學方法引入經濟分析,使經濟學蛻變成為對特定約束條件(收入或資源等)下的滿足(效用或產量等)最大化問題的研究,成為一種單調的數(shù)理推導,經濟學的人文色彩從而不斷被淡化。邊際效用論者,將效用作為主觀幸福的測度,運用數(shù)學邏輯演繹人類的“快樂與痛苦”,效用被看作是個人快樂的數(shù)字測度,幸福是經濟學顯化的主題。以威廉·斯坦利·杰文斯為例,他認為經濟學的目的,原是求以最小痛苦的代價購買快樂,從而使幸福增至最高度,經濟學就是痛苦與快樂的微積分。杰文斯認為快樂和痛苦此類的心理感覺不僅可以計量,而且可以通過一組無單位的“基數(shù)”來比較它們的大小和強弱。杰文斯認為,“經濟人”之所以為經濟人具有兩個特性:一是,他們從消費品中獲取效應;二是,每個人都是理性的、計算效應最大化的。通過“效用”假設的引入,杰文斯看似解決了快樂或痛苦諸如此類不同體驗給我們帶來的心理沖擊如何測度的問題,但是,由于“效用”概念極為嚴格的假設以及具有的心理和生理的特點,使其在經濟學的發(fā)展過程中遭遇了難堪。緊隨其后的新古典主義,進一步明確了“經濟人”的“理性”特征,發(fā)展了“理性經濟人”以效用最大化為準則的幸福計算、比較、選擇、交換和分配的整套市場理論。由于未能突破主觀效用的準確計量問題,主流經濟學轉向使用帶來效用的商品數(shù)量(或貨幣計量,如收入)間接衡量。如馬歇爾在其1890年出版的經典著作《經濟學原理》中指出:“效用被當作與欲望或需求有關的名詞。我們知道,不能直接衡量欲望,而只能通過欲望引起的外部現(xiàn)象進行間接衡量。”后來的經濟學多主張用可以衡量的客觀商品來間接測度效用,建立主觀效用和客觀對象之間的映射關系,即效用函數(shù)。
  邊際主義和新古典主義經過百年發(fā)展,不僅實現(xiàn)了功利主義幸福理論的數(shù)理化表達,也讓人類從只有“溫和欲望”的“經濟人”時代走向工于效用(幸福)計算和最大化選擇的“理性經濟人”時代。既然經濟福利是可以用貨幣計量的,國民收入就是可以用貨幣測度的那部分社會客觀收入,因此,英國經濟學家庇古認為國民收入量的增加和國民收入分配是福利經濟學研究的主題。由此,在公共政策的導向上,就有“提高全社會的收入水平”以增進社會福利的方向。庇古在1932年就提出:我們很清楚地認識到經濟福利水平的變化將導致社會福利水平也朝同一趨勢發(fā)生變化。“在許多限定性條件下,特定規(guī)模的社會的經濟福利很可能愈大,國民所得的數(shù)量愈大,窮人所增加的國民所得的絕對份額愈大。”庇古的重要結論讓很多經濟學家無法接受,也因此引起對社會福利為何測度、如何由個體福利得到社會總福利的理論探討,怎樣才能夠在不是一種極端的資源配置狀態(tài)下實現(xiàn)社會福利的最大化,等等問題的研究熱潮,形成了隨后20世紀30-40年代福利理論研究的熱潮。
  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催生了“凱恩斯革命”。面對資本主義社會日益嚴重的失業(yè)問題,凱恩斯借鑒馬克思的“生產相對過剩”學說,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理論,認為應加強“需求管理”,促進消費與投資,通過總需求的擴張來對沖日益提高的社會生產,從而解決就業(yè)問題。凱恩斯開創(chuàng)了宏觀經濟學,適應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需要,為國家對經濟的干預提供了理論基礎,但是他使經濟學的研究進一步簡化為總供給與總需求的矛盾,以國家干預主義對抗自由放任的個人主義,從而把經濟學的幸福主義改變?yōu)槲ㄎ镔|主義。凱恩斯關注的,如果極端一點講,就是一個國家總體的貨幣收入(現(xiàn)代說法就是GDP)。總供給總需求模型也好,IS-LM模型也好,財政政策也好,貨幣政策也好,只要消費淪落為生產的附庸和工具,幸福就消失得無影無蹤。這就是GDP崇拜癥的根源。
  1934年,英國經濟學家約翰·希克斯和羅伊·艾倫在《價值理論的再思考》一文中,提出了所謂的“無差異曲線”和“無差異分析”,并對效用進行了重新闡釋,這就是所謂的“序數(shù)效用論”。更為徹底的是,1938年,美國經濟學家保羅·薩繆爾森在《關于消費者行為理論的一個解釋》一文中,從消費者行為的結果來反觀這種行為時拋棄了效用這一概念并發(fā)展出一套“顯示性偏好理論”,其基本精神是:消費者在一定價格條件下的購買行為暴露了或顯示了他內在的偏好傾向,因此我們可以根據消費者的購買行為來推測消費者的偏好。這種理論不基于“偏好關系(效用函數(shù))—消費者選擇”的邏輯思路,而是基于一個相反的過程,即“消費者選擇—偏好關系”。該理論從消費者行為分辨最好的可能選擇,換句話說,是從消費者的消費習慣顯示他們的喜好。該理論的出現(xiàn)基于消費者需求理論是以邊際替代率作為依歸的,而邊際替代率的假設就是消費者為了把功用極大化而作消費決定。雖然功用極大化的假設不受爭議,但需求理論隱含著的功用函數(shù)就難以被準確計算。顯示行偏好理論的提出就是要彌補需求理論的不足,借觀察行為來界定功用函數(shù)。邊際革命之后,經濟學借“顯示性偏好理論”來刻畫人類行為,背后隱藏的觀點是一個人可以通過增加收入來提高幸福,至少在大部分情況下,收入提高對人的幸福而言具有正面意義。傳統(tǒng)經濟學理論中,個體的福利狀況取決于他們當前的可行選擇,如果個體的可行選擇集合越大,那么以效用進行衡量的幸福感也就更高。由于“顯示性偏好理論”是判斷個體的選擇及其效用的一個重要工具,因此,效用這一概念在傳統(tǒng)經濟學理論中處于一個重要的地位。然而,盡管“顯示性偏好理論”要解決的一個基本問題是對人們的福利狀況進行評價,并將效用視為個體福利的一個等價概念,但是,由于這種分析更注重對個體行為的研究,而往往忽視其主觀思維狀況,就導致長期以來經濟學領域對幸福的研究一直處于一種空白狀態(tài)。
  在“幸福效用化—效用物質化—物質化效用數(shù)理化和最大化”的演化進程中,新古典經濟學進一步抽象了古典經濟人的心理和倫理因素,使經濟人成了徹底的經濟動物和經濟學分析工具。這無疑在一定程度上偏離了人類的真實本性和追求主觀幸福的經濟學初衷。邊沁的研究由于過分注重構成幸福情感要素的量而受到了很多質疑。一方面,受近代科學機械論傾向的局限,邊沁在幸福測度的道路上并沒有走多遠,在其后相當長的時間里,人們對幸福能否被測度一直持懷疑的態(tài)度。另一方面,工業(yè)革命以來,各國一直尊奉經濟增長至上的思路,并且衍生出“經濟發(fā)展意謂富裕,富裕意謂民主”的社會意識型態(tài),從而忽略了對幸福問題的關注,以至于20世紀初以來的福利經濟學和后來的新福利經濟學都沒有再嘗試對人們的主觀體驗進行邊沁式的度量,而替之以度量滿足主觀的“客觀對應物”—國民收入,通貨膨脹,社會福利函數(shù)等。盡管效用是一個比較不容易測算的模糊概念,但是,由于邊際效用學派解決了古典經濟學無法解釋的“鉆石與水的價值悖論”,大大推進了經濟學的發(fā)展,于是,現(xiàn)代主流經濟學家關心的只是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增加人們的福利。此后的經濟學家們普遍用效用取代了幸福,后來又用序數(shù)效用取代了基數(shù)效用,確立了序數(shù)效用在經濟學中的主導地位,從而使幸福這個概念徹底地退出了主流經濟學的視野。在很長時間里,經濟學都不再問津“幸福”問題,而把幸福研究拱手讓于社會學或心理學。于是,主流經濟學研究形成了這樣的局面:重視財富多少,輕視人本身的幸福感受;重視稀缺性,突出表現(xiàn)為重視沒有多少使用價值的鉆石等物品,輕視無貨幣價值而使用價值很大的淡水、大氣、陽光、環(huán)境等人類生存必需品;強調勞動,輕視勞動保護和勞動者的休閑;重視生產力的發(fā)展,輕視人們的主觀需要;重視物質條件,輕視精神享受;重視國家的強盛,輕視民眾的富足;重視工業(yè)化和城市進程的正效應,輕視其帶來的負效應。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不管經濟學家的內心是否還記得“財富增長可以帶來幸福增長”的假定,經濟學的發(fā)展,表現(xiàn)出對幸福越來越漠視和疏遠。
  
  三、現(xiàn)代經濟學對幸福研究的回歸
  傳統(tǒng)效用理論認為,經濟發(fā)展和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是人們獲得幸福的源泉,經濟越發(fā)展,一個人的財富或收入越多就會越幸福。然而,隨著收入的增加,幸福是不是會接踵而至呢?
  二戰(zhàn)之后,由于原有的物質資本大量被破壞,世界各國都面臨著經濟重建問題。因此物質的需求又重新成為人們所關注的重點,如何合理配置有限的物質資源以促進經濟的更快發(fā)展成為當時經濟學所關注的重點。在這種情況下,社會各界都希望借助自然科學領域新發(fā)展的技術來對既定而有限的資源進行合理調配,最大化地促進增長,這是戰(zhàn)后經濟計劃在世界各國普遍盛行的原因,也是數(shù)量經濟學急速獲得發(fā)展的社會基礎。然而,一個意想不到的問題出現(xiàn)了:國民的物質類要素即收入雖然有了大幅提高,可是國民的幸福程度卻幾乎沒有發(fā)生什么變化甚至有所下降。針對這一現(xiàn)象,美國經濟學家理查德·伊斯特林在1974年發(fā)表的文章《經濟增長是否改善人類:一些實證證據》中提出經濟增長和人均收入的提高并不一定會帶來相應的國民幸福程度的上升,即著名的“伊斯特林悖論(也叫幸福悖論)”。原因在于,人們對于幸福具有很強的適應性,對于由收入帶來的幸福適應性更強。也就是說,在經歷了短暫的由于收入增加導致的幸福以后,人們的幸福程度又會逐漸回復到接近于原來的水平。在幸福的經濟學與心理學研究中,對“幸福悖論”的解釋存在各不相同的多種理論。這些理論大體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忽視變量”理論。這些理論認為,經濟學僅關注收入、財富和消費,而忽略了影響人們幸福的其他許多重要因素,包括:激勵與創(chuàng)造、健康、政治參與、社會渴望、自由、利他主義的喪失、不平等、社會資本的減少和地位外部性。特別是當這些非經濟因素與收入、財富和消費等經濟因素呈負相關時,那么隨著GDP的增長,許多影響幸福的非經濟因素會下降,從而在不同程度上抵消經濟因素帶來的正面作用,于是就可能出現(xiàn)收入增加了而人們的幸福沒有相應增加的“幸福悖論”。另一類理論注重的是“比較視角”。這類理論包括相對收入理論、參照組理論或攀比理論。這些理論從收入本身出發(fā),認為個人效用與自己的收入水平正相關,但與社會的平均收入水平(攀比水平)負相關;當社會變得更富裕時,攀比水平隨之提高,導致收入—幸福曲線下移,從而使得總效用水平保持不變。哲學家羅素對此作過這樣的描述:“拿破侖曾羨慕凱撒,凱撒曾羨慕亞歷山大。我敢說,亞歷山大曾羨慕過未曾存在過的赫克里斯。因而你不能通過成功的方式完全消除羨慕,因為在歷史或傳說中總會存在一位比你更成功的人士。”這就是說,即使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由于提高的幅度不一樣,提高幅度較小的人也會感到不公平、不幸福。羅伯特·弗蘭克的“相對消費理論”為該領域經濟學家的工作提供了一個參照點。他認為,給定一個時點,一國的幸福度與相對收入存在很強的正相關性;而除了收入極低的情況外(赤貧、絕對貧困),當收入隨時間推移而增長時,幸福度的變化卻又很小。寥寥數(shù)語,點出的卻是經濟學中靜態(tài)和動態(tài)兩個不同視角。在弗蘭克看來,一個人的主觀福利與其相對地位有關。這就產生了一個零和地位競爭:一人受罰,大家無趣。因此,地位競爭僅僅導致個人福利的再分配,而作為一個整體的社會的幸福并沒有增加。對“幸福悖論”的解釋融合了行為經濟學、福利經濟學、發(fā)展經濟學等多種研究視角,結合了社會學、心理學、倫理學等多種學科理論基礎,明確了經濟發(fā)展追求幸福的本質和終極目的,呼喚著幸福主義的到來。
  傳統(tǒng)經濟學將人性簡單地定義為“理性經濟人”過于片面單一,缺乏對影響人們主要生活方式的其他因素的深入思考,對“經濟人”假定的簡單接受和適應妨礙了經濟學家對人類的生產行為和消費行為真正動因進行進一步探索。如果“幸福悖論”成立,那么個人以及整個人類社會千方百計地追求經濟增長就失去了其應有的目的,整個國家的政策也應當相應改變,由此人類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也可以順利地實現(xiàn)。“幸福悖論”是對主流經濟學物質化幸福理論的根本否定,它激發(fā)了人們對幸福問題的反思和研究熱情。從此,經濟學家們重新將注意力投注到幸福這個主觀概念上,從而產生了新生的幸福經濟學。最近十年中,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開始主張“幸福是經濟增長的終極目標”。
  為建立一個更具解釋力的幸福經濟學,伊斯特林在區(qū)分幸福的時間點和生命周期差異后.整合心理學的定位點理論和經濟學的效用理論,指出幸福適應和社會比較在金錢領域和非金錢領域對效用具有不同作用。經濟學的兩個最新觀點“習慣形成”和“相互依賴性偏好”支持了伊斯特林關于幸福適應和社會比較的幸福效應觀點,前者強調商品的效用受到經驗性比較的影響,后者則認為商品的效用取決于他人所擁有該商品數(shù)量。伊斯特林的幸福經濟學核心思想在于幸福適應和社會比較在不同領域以及不同因素中的作用是不均等的。幸福適應在家庭生活和健康方面比在物質方面更具不完全適應性,社會比較的作用在家庭和健康方面比在物質方面要小得多。其含義是時間的重新分配可以增加幸福,經濟政策應更多地考慮解釋人的偏好。這種觀點既吸收了心理學和社會學的觀點,也整合了行為經濟學和經濟學的新思想,豐富了幸福經濟學的內涵。
  隨著“幸福悖論”的提出,在經濟學領域,很多的經濟現(xiàn)象,例如經濟增長、失業(yè)、通貨膨脹和制度性因素等如何影響幸福,吸引了眾多學者的研究興趣。美國經濟學家薩繆爾森提出了“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即效用與欲望成反比,與幸福成正比。過高的欲望不僅表現(xiàn)為人們對自己絕對收入水平的過高期望,還表現(xiàn)為對自己相對收入地位的過快提高的期望。這種欲望是與強烈的競爭意識分不開的。無疑,人與人之間的過度競爭無助于人們幸福感的提高,這是因為一方面競爭意識會產生競爭壓力,而競爭壓力會抵消人們通過競爭獲得的收入帶來的幸福感;另一方面對許多人來說競爭的結果往往比所期望的不是更好,而是更糟糕,這種在競爭中受到的挫折感是不會帶來幸福感的。當然,“效用”與“幸福”成正比應該是有條件的,即在人們達到溫飽(包括溫飽臨界點)的前提下對商品的選擇達到的效用才會產生幸福感,在未達到溫飽(包括溫飽臨界點)的前提下對商品的選擇有效用,但不會有幸福感。而且,“效用”與“幸福”在人們的心理效應中是不同的。“效用”是人們在選擇和消費商品時的瞬時的滿足感,一旦消費行為結束,人們的這種滿足感很快就會消失。而“幸福”感是相對穩(wěn)定的,其心理效應遠比“效用”強得多。薩繆爾森給出的“幸福方程式”所體現(xiàn)的思想內涵,在斯密那里是存在的。《國富論》就是告訴人們,如何使“財富”(更現(xiàn)代的表述就是“效用”)更快更大地增長;《道德情操論》就是告訴人們,如何使“欲望”在道德規(guī)范中不至于惡性膨脹(和許多宗教所推崇的“無欲”是有區(qū)別的)。
  從研究方法來看,已有文獻從人們的主觀感受出發(fā),以可觀察的事實為基礎,不僅考慮了收入對人們福利狀況的影響,同時還在這一過程中加入了其他因素。當然,這一發(fā)展過程得益于經濟學的跨學科發(fā)展,特別是與心理學研究成果的互為利用與融合,這使得經濟學也逐步演化成一門不僅關注人類財富,同時也研究人類經濟行為的學科。誠如200多年前馬歇爾在其《經濟學原理》一書中所坦言:“Y1irc1sILQFIoMp58dcRrw==經濟學是一門研究財富的學問,同時也是一門研究人的學問”。現(xiàn)代經濟學的幸福研究正是經濟因素研究和人的行為心理研究的巧妙結合,回歸了馬歇爾所說的經濟學。對于經濟學的這種回歸,對經濟學的發(fā)展和人類的未來福祉無疑具有歷史性的重要意義。正像世界知名學者、1998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瑪?shù)賮啞ど赋龅模洕鷮W還是應該回到她的出發(fā)之地,不管經濟學如何發(fā)展,她總要回答兩千年前蘇格拉底提出的命題,即“人應該怎樣活著”的問題。阿瑪?shù)賮啞ど瓘男腋5姆疵妗毨б约坝纱水a生的不幸福——對幸福經濟學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在1981年寫的《貧困與饑荒:論權力授予和權利剝奪》一書中,提出導致貧困的根本原因不在于糧食總量的缺乏,而在于窮人獲取糧食能力的不足,并提出了分析貧困問題的“能力的方法”。他的觀點為聯(lián)合國編制的人類發(fā)展指數(shù)(HDI)以及世界各國的扶貧方案提供了新的思路。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阿瑪?shù)賮啞ど淌冢碚盟诮洕鷮W研究方法上的創(chuàng)新,其獲獎理由是森通過對公共選擇理論、福利指標設計和關于貧困和饑荒的實質研究,在福利經濟學和發(fā)展經濟學的基礎研究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貢獻,表達了對社會最底層人員和財富分配問題的關注。森重新審視經濟學的倫理價值,從道德層面去討論重要的經濟問題,以批判的視角來研究福利經濟學,為經濟學的發(fā)展開辟了新的道路,進一步促進經濟學對幸福主義的回歸。森于1999年出版了《以自由看待發(fā)展》一書。這本書的主題,是森在卷首開宗明義地提出的發(fā)展觀:“本書論證,發(fā)展可以看作是擴展人們享有的真實自由的一個過程。”聚焦于人類自由的發(fā)展觀與一般的發(fā)展觀形成了鮮明的對照。一般的發(fā)展觀包括發(fā)展就是國民生產總值(GNP)增長,或個人收入提高,或工業(yè)化,或技術進步,或社會現(xiàn)代化等觀點。森指出,這些在發(fā)展過程中很重要,但最終來說,它們只屬于工具性的范疇,是為人的發(fā)展、人的福利服務的。人才是發(fā)展的中心。因此,他認為,發(fā)展的最根本目的就是為人謀幸福。在該書中,他對傳統(tǒng)經濟學中幸福的哲學基礎—功利主義—進行了深刻的批評,指出功利主義的三個缺陷:一是漠視分配,只關注總量的增長,忽視財富在社會成員中的分配;二是忽略權利、自由以及其他非效用因素,不認為權利和自由有其自身的價值,它們只是間接地、而且只是就其影響效用而言是有用的;三是適應性行為和心理調節(jié)。森認為,對于長期處于受剝奪狀態(tài)的人們,效用計算可能是非常不公平的。窮人的窮其實不在于他們沒有錢,而在于能力的缺乏。扶貧也不在于給他們多少資金,而在于培養(yǎng)他們生存的能力。總體幸福并不是個人幸福的簡單加總,而是構建一個起點公平、過程公平的良好的制度環(huán)境,最終的結果是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強求一致的。森把人類的幸福更多地歸結為人類選擇自由的拓展以及人類的能力自由的提升。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森又回到了經濟學的古典精神,即關注人的全面發(fā)展,關注人的福利和幸福,關注普遍的人類命運,而不是僅僅關注經濟增長和資源配置。而現(xiàn)代主流經濟學仍然主要以功利主義作為自己的哲學方法論基礎,這一基礎正是近年來經濟學被批評為“一門冷冰冰的學科”的原因。
  
  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予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丹尼爾·卡納曼教授,表彰其將前沿的心理學研究方法引入了經濟學研究,使人類在不確定條件下如何作出判斷和決策的研究開始進入經濟學理論的思考范圍。卡尼曼主張放棄理性選擇假設,更多考慮心理偏好、價值觀念等心理因素對個體行為的影響。他使人們認識到,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財富與快樂的正相關性在逐漸減弱,幸福更多地來自于對事物的體驗,而不是物質財富本身。行為經濟學彌補了傳統(tǒng)經濟學模型中的不足與缺憾,修正了傳統(tǒng)經濟學中關于人的完全理性、人的自利性、完全信息、效用最大化和利潤最大化等基本前提假設,從而確立了經濟學主流向以人為本方向轉變的趨勢,實現(xiàn)著幸福在經濟學領域中的回歸。回歸幸福的經濟學標志著當今經濟學主流由理性人研究轉為行為人研究的變化趨勢,以及社會價值觀念由以物為本的財富觀轉為以人為本的幸福觀的變化趨勢。
  美國華裔奚愷元始終致力于研究最大化人們的幸福,他是第一個將幸福學和幸福指數(shù)概念引入中國的美國研究學者。他認為更多的財富并不一定帶來更多的幸福,2003年在其《從經濟學到幸福學》中分別從適應性理論、可評價性理論和社會性比較以及時間模式三個方面證實“財富≠幸福”。他同時提出幸福的最大化是經濟發(fā)展的終極目標,并且把這種理論稱之為“幸福學”。
  國內外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認識到,“財富增長促進幸福增長”只是一個假定,把它當成一個絕對的普遍的真理是不對的。在現(xiàn)代經濟學對幸福的回歸中,許多研究表明,財富增長不一定帶來幸福增長。但另一方面,完全否定這個假定,認為財富增長一定不帶來幸福增長,甚至是一定帶來幸福的負增長,也是不對的。財富增長不一定帶來幸福增長,在邏輯上并不能夠推出,幸福增長要求財富負增長(實證研究也不支持這種推論)。回歸幸福的經濟學不否定已有的經濟學的成就。作為分析和追求效率的科學,我們記住成本和收益不只是以貨幣計量的所費和所得,其終極目標是“幸福最大化”的付出和成果,是非常有用的。
  經濟學最終要回答的是人類如何才會幸福的問題,或人類如何才能避免不幸福的問題。經濟學家到了該關注幸福問題的時候了。就像一個輪回,經濟學在徘徊了兩百年之后又回到了她的出發(fā)之點。新古典經濟學的一些陳腐的教條必須被拋棄,其合理的方法論內核可以繼續(xù)發(fā)揮作用。在面對幸福這樣一個深沉的、凝重的、廣闊的、極具有歷史感和哲學感的題目的時候,經濟學家再也不能懷著一種驕傲的“經濟學帝國主義情結”了。經濟學家的目光不得不變得開闊而寬容,他們不得不向哲學家、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和政治學家學習,向他們尋求方法論和理念上的支持,與他們進行更具建設性的有效的溝通。這也同時意味著,經濟學對幸福問題的研究,有可能開啟一場經濟學方法論上的實質性的革命。對于這門學科即將爆發(fā)出來的經濟理論革命和社會倫理革命的巨大能量,我們拭目以待。
  四、幸福經濟學的價值和發(fā)展向度
  20世紀初以來,經濟學開始把經濟增長置于核心視域。事實上,經濟增長是工具價值,幸福才是終極價值。資源配置、社會分配、增長方式等所有經濟問題的核心,最終都要看是否有利于增加最大多數(shù)人的幸福生活。如果經濟有增長而幸福沒提高,這種增長不是無意義也起碼是缺乏意義的。假如不明白經濟的核心問題歸根結底是人們的幸福問題,就會迷失經濟發(fā)展、經濟轉型、資源配置的根本方向,并在遇到經濟增長、收入分配與環(huán)境損害等矛盾時,缺乏根本性科學的取舍原則。經濟學如果脫離“幸福”的核心命題,最終會導致它不知所終。
  盡管現(xiàn)代經濟學對幸福的研究起步較晚,并且幸福與經濟學的融合也經歷了較長的過程,然而,從當前的現(xiàn)狀來看,這種融合至少在如下幾個方面表現(xiàn)出極具參考意義的價值:一是,經濟學的幸福研究使經濟學從傳統(tǒng)的僅僅考慮資源分配的模式向如何平衡稀缺資源和人類欲望兩者之間的沖突轉變,并在兩者間搭建了人的適應性、社會比較性和期望調整的心理橋梁,極大的拓寬了經濟學的研究版圖。二是,從幸福與經濟學融合過程來看,由于借鑒了來自于諸多其他學科領域(特別是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對人的行為的研究得以展開,對個體的主觀世界的研究開始進入經濟學的范圍并得以快速發(fā)展,因此,傳統(tǒng)經濟學的理論前提,特別是理性假設得以完善和修正,這為經濟學在新時期的發(fā)展做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三是,揭示了幸福才是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最高目標的終極價值理念。經濟學的幸福研究根本地改變了新舊福利經濟學把對人類福祉的研究局限于偏好或效應的做法,把經濟學的福祉研究提升到人類幸福的終極層面,將效應從幸福的角度重新界定,回歸了經濟學的倫理本源。從幸福作為人類發(fā)展的終極目標來看,如果說社會和經濟的發(fā)展從根本上而言是人的發(fā)展,那么這種融合還體現(xiàn)了經濟學在其發(fā)展過程中所應具有的人文關懷。相對于以GDP為中心的發(fā)展理念而言,這一價值理念的轉變非同小可,它是對人類行為最高價值與行為的終極準則的偏好明示,并與體驗經濟學的研究目標形成某種相互支持。比如國民幸福指數(shù),幸福經濟學研究的重大意義實際上不在于對它的測度,而在于從價值觀與方法論上使研究向真理的極限逼近。國民幸福指數(shù)統(tǒng)計的開展與幸福經濟學研究可促進和引發(fā)一場思想運動,從而在國民心中逐漸形成一種思想共識。幸福研究大有可為,它可使經濟學從單純的數(shù)字關注轉向關注人本身,重新回到“人類行為的經濟學”上來。正如微積分是因為工程師覺得好用而最終被堅持傳承下來并且得到了證明一樣,對幸福影響因素的經驗研究也將可能為經濟學創(chuàng)造一個更燦爛的前景。對幸福的研究將給予經濟學一個嶄新的視角,豐富并深化了經濟學的內涵,促使經濟學家更加全面和深遠的考慮問題,并且促使經濟學更好地和其他社會和自然科學融合來解決人類社會共同面對的問題:追求幸福—我們的終極目標。
  幸福經濟學要完成其作為經濟學分支體系的理論建構,需要著重在以下兩方面獲得突破與發(fā)展:一是在幸福經濟學研究的深度與系統(tǒng)性方面拓展,借助于哲學、經濟學、腦神經科學、行為學的理論與知識,在幸福生成原理、需要原理、廣義效用理論、消費原理、生產原理以及公共政策選擇等方面形成微宏觀相結合的一體化研究,以構建幸福經濟學的系統(tǒng)化理論機理,使之成為一門獨立的經濟學分支。由于幸福是人類行為之核與終極價值,這個內核的結構與價值體系是豐富的,因而需要借助于腦科學、行為學、倫理學(如動物快樂)等多學科知識。目前國內外經濟學均已有這方面的跨學科研究,以解釋人們偏好行為的形成機理與苦樂體驗生成的系統(tǒng)原理,但這些研究仍是嘗試性的,離幸福經濟學的系統(tǒng)性距離尚遠。二是與計量經濟學、統(tǒng)計學、心理學、經濟社會學等學科結合,吸收其他學科對于主觀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幸福指數(shù)、快樂指數(shù)研究的成果,形成對幸福計量的理論機理與方法的系統(tǒng)研究。這一發(fā)展的經濟學介入角度主要是通過研究與設計基于主客觀因子結合、自訴客觀因子與統(tǒng)計客觀因子結合的幸福指數(shù)量表,以便在具有良好信度、效度量表的基礎上,通過大樣板、規(guī)范化、系統(tǒng)化的國民快樂、幸福狀況調查,來實現(xiàn)國民幸福指數(shù)核算方法的穩(wěn)定性與有效性,為顯示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全面效果提供重要的評價依據,同時也為幸福經濟學的發(fā)展提供實證支持。□
  參考文獻:
  [1]王繼平,陳甬軍.“幸福悖論”的研究與啟示[N].光明日報,2007-4-24.
  [2]金江.主觀幸福的經濟學初探[D].中國知網: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2010-04-01.
  [3]婁伶俐.主觀幸福感的經濟學理論與實證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4]肖仲華.西方幸福經濟學理論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5]奚愷元.從經濟學到幸福學[J],上海管理科學,2003(3).
  [6]陳惠雄.快樂經濟學的理論難點、發(fā)展向度與現(xiàn)實價值[N].光明日報,2006-11-20.
  [7]傅紅春.經濟學對“幸福”的離棄與回歸——“斯密之謎”的一種解釋[N].光明日報,2007-6-12.
  責任編輯:浩宇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人亚洲国产| 这里只有精品免费视频| 成人精品免费视频| av色爱 天堂网| 91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 黄色三级网站免费|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蜜芽影院| 黄片在线永久| 中文字幕不卡免费高清视频| 狼友av永久网站免费观看| 国产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八区| 亚洲欧美一级一级a|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 91亚洲精品第一| 亚洲成人网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亚洲欧美激情| 国产美女自慰在线观看| 99ri精品视频在线观看播放| 色噜噜在线观看| 亚洲高清资源| 人妻免费无码不卡视频| 免费大黄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在线精品| 国产福利拍拍拍| 亚洲国产系列|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免费精品一区二区h| 亚洲精品天堂在线观看| 欧美一级在线看| 伊人久久精品亚洲午夜|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一二三视频|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大桥未久| 成人韩免费网站| 欧美日韩激情在线| 四虎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成人精品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麻豆| 91美女视频在线| 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外欧美一区另类中文字幕| 午夜免费小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天堂| 久久青草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女人在线视频| 在线看国产精品| 欧美日韩中文国产| 久久77777| 亚洲欧洲日本在线| 女人18毛片久久| 日韩在线网址| 夜色爽爽影院18禁妓女影院| a毛片在线播放| 波多野结衣视频网站| 狠狠综合久久|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影院| 亚洲欧美综合另类图片小说区| 日韩一级毛一欧美一国产| 毛片网站观看| 国产va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影院| 亚洲AⅤ永久无码精品毛片| 日日噜噜夜夜狠狠视频| 国产福利小视频在线播放观看|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观看| 91破解版在线亚洲|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看黑人| 少妇精品在线| 国产视频a| 欧美无遮挡国产欧美另类| YW尤物AV无码国产在线观看| 免费国产在线精品一区 | 天天综合天天综合| 视频国产精品丝袜第一页| 91蜜芽尤物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lululu在线观看| 在线国产91| 高清乱码精品福利在线视频| h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在线精品99一区不卡| 91香蕉国产亚洲一二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