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夫在縣政府做了二十多年的秘書,退休后,帶著外甥女來省城創業。
姐夫準備在行政大樓對面開個打印店,附帶賣些雜貨。我覺得不妥。機關辦公設備早已現代化,誰還在外面打印啊?可姐夫說就算是給機關拾遺補缺吧。
半個月后,我聽說姐夫的業務相當紅火,很是驚詫,就專門去店里一探究竟。
外甥女正忙,十指在鍵盤上翻飛,好像在打一份公文。姐夫在貨柜前整理貨品。
我指著雨衣、手電筒、雨鞋、鐵鍬、應急燈、仁丹、創可貼等,問這些能賣得出去嗎。姐夫笑道:“這是按需配貨。到防汛季節,上面號召上堤巡護,機關就得配。”
還有一些洋鎬、手套、水桶等,我問姐夫:“你怎么還賣這些?”姐夫點點頭,這些是給植樹節準備的。“這些舊軍大衣、夾克、旅游鞋有何用?”我接著問。姐夫又道:“領導下基層看望困難職工,不能穿得太光鮮,這些就是親近百姓的‘道具’。”那堆八成新的橫幅是從機關回收的,迎接上級檢查視察,換些字就行了,交活又快又便宜。外甥女學的是中文,再加上他點撥,現在可以代寫各種報告、總結等公文,這塊業務量也不小。
姐夫最后總結道:“我為啥能把行情摸得這么準呢?機關事務我熟悉呀,適銷對路。當然,經常和部門的頭頭腦腦們搞好關系也是成功的關鍵。”
(吳德寶薦自《雜文月刊》2012年1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