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1874年,王韜在香港創辦的我國近代著名報刊《循環日報》,以其獨樹一幟的報刊政論而名重一時。他沖破當時中國封建官報一統天下的藩籬,首開我國文人論政先河,由此成為中國新聞傳播史上第一個報刊政論家而聲名遠揚。王韜的論政反帝愛國,昌言變法,短小精悍,深入淺出,富于感情,后來被發展為一種新的報章文體,對當時的文壇和以后的維新派領導人影響深遠。本文從內容上、文風上和文體上對王韜的政論文展開討論,進一步論述王韜對文人論政的開創性。
【關鍵詞】王韜 文人論政 《循環日報》
一、王韜政論文的內容
1、鼓吹社會變革,評說洋務新政
19世紀70至80年代,正值我國洋務運動蓬勃發展時期,社會變革的呼聲日益高漲,洋務新政的舉措迭出。這些變革主張和措施引起了封建統治階級中保守勢力的恐慌和仇視,遭到了他們多方的反對和阻撓。駁斥頑固派的反動謬論,宣傳洋務派的自強“新政”,已成為具有改良主義思想傾向知識分子的責任。王韜主持的《循環日報》率先成為當時的一面旗幟,10 年間,他發表了許多思想積極的政治新聞言論,包括抨擊保守勢力,反對因循守舊,倡導社會改良等憂國憂民、令人振憤的言論,影響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是近代中國提出“變法”的第一人。另外,王韜還提出變專制制度為立憲制度的主張。王韜認為,19世紀中國社會和西方社會經濟反差的原因就是封建專制制度的束縛,因此,學習西方、改革舊例、除弊興利、變法自強成為王韜撰寫提倡社會改良類新聞言論的核心思想。他沖破了“洋務”救國的藩籬,更進一步地關注政治制度的不同和國家強弱的關系,較早地提出在中國開議會、通民情的主張,并借助報刊媒介將這一主張在全國傳播,帶動了一批如宋恕、鄭觀應、湯震、陳熾等早期維新知識分子發出要求開設議院以張國勢的呼聲。
2、探討國際形勢,關注中外關系
在王韜撰寫的大量新聞言論中,闡述這類問題的言論數量最多,占《循環日報》同期言論總數的一半,充分顯示出王韜對這方面問題的關注。這些新聞言論在分析各國政局變化時,一般都不是孤立地談論個別國家的個別事件,而是在各國的相互關系中去考察和評述他們之間的變化,分析這些變化可能造成的影響,進而預測政局發展的趨勢,尤其提示了對中國的威脅。如評述歐洲各國軍事力量消長的《論西國兵額日增》,分析歐亞時局和發展前景的《論亞洲已半屬歐人》,探討制約強國稱霸對策的《合六國以制俄》等,都是這類新聞言論的代表作。與談論國際時事的評述相比,王韜探討中外關系的新聞言論更富激情,反映出他強烈的民族意識和愛國精神。王韜主筆《循環日報》期間,西方列強正處于從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轉化期間,“他們一個個虎視眈眈,開始了奪取殖民地的大高潮,分割世界領土的斗爭達到了極其尖銳的程度,地大物博的中國早就是列強爭奪的主要對象”。面對強敵壓境,危機四伏的嚴峻形勢,王韜針對當時中國邊陲“強鄰環視,伺隙而動”的險惡形勢,多次提出“今時之所急,惟輯強鄰、御外侮”這一愛國思想和主張。
他的這些文章站在民族主義立場,抨擊外國政府歧視、虐待華人的政策,為維護海外華人的權益而大聲疾呼,集中反映了在民族危機日益加深的歷史時期,中國先進知識分子與日俱增的民族意識和愛國激情。
二、王韜政論文的文風和文體
在中國近代報刊出現后的很長一段時間,中國文人仍以八股文為進身之階,以模仿桐城派文章為時尚。這種封建、凝固、僵化的文章模式,內容空泛、故作深奧,根本無法適應近代千變萬化的現實生活。對于報人來講,就更需要突破這種脫離現實的章法束縛,尋求一種報刊政論寫作的新表現手法。王韜大膽沖破了封建義理章法的束縛,或痛擊黑暗、或臧否人物、或倡導改革,篇篇言論觀點鮮明、言之有物;論據充實、段落有序;短小精悍、清新生動。這種獨特的文體風格,使讀者如飲甘泉,耳目一新,不僅適應了報刊的需要,還開創了一代新的報刊政論文風。這種現代報刊政論文體,即后來的社論體,成為了中國人在這一領域里最早的嘗試。梁啟超的“新文體”正是在此基礎上生發出來的。
1、以新式政論為主的言論形式
各個時期報刊的言論,都是當時階級斗爭、政治斗爭或與這種斗爭相適應的思想斗爭的產物。當社會發生重大變化,在階級斗爭、政治斗爭復雜化、尖銳化的時候,報刊言論最為活躍。早期中國報人所處的年代,正是帝國主義侵略加劇和清朝漸腐朽衰敗之時,報人們希望通過辦報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擴大政治影響和推動改良運動發展。但由于受時代的局限,早期民營報刊言論嚴格來說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新聞評論,而是政論文。政論即評議時政得失,與報紙評論接近。王韜對當時報紙的政論文體作了深刻思考,他認為報刊政論不僅要繼承古代杰出政論的優點,還要結合當前現實,發揮創造性。報紙的文風應該是“直抒胸臆”,“辭達而已”。從這樣的觀點出發,王韜力求政論能破除“言不論政”的陳規,摒棄桐城古文刻意追求義理、章法、辭章的做法,努力適應時代發展和社會生活的需要。基于此認識,王韜在行文中很少使用典故,而是采用淺近文言,不用艱難語詞,不務典雅,不拘泥于章法,不墨守成規,唯求暢達,紀事述情,自抒胸臆,從而使“人人知其命意之所在”。王韜的努力促使早期報刊逐漸從“代圣人立言”、“托古證今”的程式中擺脫出來。雖然《循環日報》的政論仍帶有時代的烙印,論說極少與新聞結合,但《循環日報》第一次較好地將中國古典政論文體與近代報刊評論特性結合起來,開創了適應中國讀者需要的政論文體——王韜體。王韜的政論在報刊言論沿革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2、確立了不拘一格的政論文風
王韜的政論文風,一掃當時令人窒息的時代氣息。清初以來,封建統治者大興文字獄,文化思想界的氣氛令人窒息。乾嘉學派的詮釋經義、考證史籍成為學術時尚;桐城派脫離現實,執意于義理章法,刻意追求格律聲韻的文風風靡全國,成為“時文”。而王韜崇尚龔自珍、魏源的“經世致用”學說,認為文風要適應社會變化,不能拘泥章法,墨守成規。在這種原則指導下,王韜的文章極少引經據典,毫無刻意雕琢之嫌,開創了嶄新的報刊政論文風。他的政論短小精悍、觀點鮮明,沖破了桐城派、八股文的封建義理章法的束縛,篇篇聯系實際,直陳時弊。為便于日報刊登,王韜的絕大多數政論在1000字左右,輯錄于《弢園文錄外編》中的179篇政論文,超過1500字的僅占10% 。遇到有重大問題的論述,如變法問題,在報上則采用上中下三篇的連載方式,每篇約計1200字。他不求辭藻華麗,行文流暢簡潔,論述時多采用單刀直人、開門見山的手法。
3、摒棄了“言不論政”的陳規
王韜在《循環日報》上出色的寫作實踐,在八股時文仍舊猖獗的時代,敢于突破各種清規戒律,標新立異,以清新自如、純樸務實的文風,把古代政論這種傳統文體移植到報刊上,并加以改造,使其更適合于表達嶄新的思想內容,這不能不說是王韜對中國報刊新聞言論發展的一大貢獻。另外, 在中國內憂外患的非常歲月,王韜勇敢地面對現實,摒棄了“言不論政”的陳規,為其他已經存在和即將問世的現代報刊樹立了良好的榜樣,對當時和后來的報刊新聞言論寫作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從某種意義上講,維新運動中的改良派報刊政論,是對王韜開創的報刊政論傳統的繼承和發揚。梁啟超便是繼承和發展了王韜的政論體,并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結語
由于時代的局限, 在王韜身上也不可避免地留有許多歷史陳跡。在思想觀念上,他并未能自覺地把報刊政論作為一種影響社會輿論的工具,其主觀動機還是出于面向當權者,而不是面向廣大受眾傳播意見信息,有些地方還流露出不少較濃厚的唯心主義觀點。在寫作實踐上, 王韜也沒能完全突破“代圣立言”的變種,“托古證今”的老路,由于封建專制主義的高壓,他的政論在國內不能廣泛傳播。上述局限性表明, 脫胎于傳統文體的中國報刊新聞言論,其發展道路的漫長曲折,要完全掙脫因襲的重負和消極的影響,還需要幾代人的努力,才能逐漸完善和成熟。但王韜的這些歷史局限性并不能抹去他所做出的貢獻,王韜留下的新聞言論,依然是中國新聞傳播史上的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參考文獻
①柯文:《在傳統與現代性之間——王韜和晚清的改革》[M].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
②王韜:《弢園文錄外編》[M].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
③吳廷俊:《中國新聞傳播史稿》[M].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9
④張海林:《王韜評傳》[M].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
⑤夏良才:《王韜的近代輿論意識和〈循環日報〉的創辦》[J].歷史研究出版社,1990
⑥熊月之:《中國近代民主思想史》[J].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
⑧袁新潔,《〈循環日報〉及王韜報刊思想評析》,《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
⑨戈公振:《中國報學史》[M].中國新聞出版社,1985
⑨曾建雄:《中國新聞評論發展史》[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⑩丁淦林:《中國新聞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責編:姚少寶
實習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