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劉家義審計長向全國人大常委會作的2011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輿論在對審計工作報告進行多角度解讀、給予贊賞和肯定評價的同時,呼吁有關部門和地方能夠重視審計反映的問題,加強糾錯和整改,避免屢審屢犯。
社會各界對于審計工作報告的強烈反響,說明審計工作契合公眾呼聲和期待,說明社會更加民主進步,公眾參與意識增強,要求建設法治政府和責任政府的愿望十分強烈。
審計工作報告中列示的問題涉及各個領域,原因也很復雜。其中有一些是由于審計機關擴大審計范圍、提高審計工作水平而被發現和反映出來的,還有一些是由于體制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比如轉型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迅速,道德和制度建設等相對滯后,許多方面缺少明確的規范和標準可資遵循。不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問題,都必須認真有效地加以整改,有關部門和單位也要從中吸取教訓、舉一反三、進一步規范管理,避免類似問題的發生。
事實上,被審計單位發現和反映存在一些問題不可怕,審計機關揭示問題也不是目的,關鍵是能否針對問題進行有效整改。整改的有效性對于保持政府公信力和塑造政府形象具有更大更直接的影響。因為能否有效整改,一定程度上意味著政府及其相關部門能否正視存在的問題,有無真心實意去改正自己的不足或不當行為,是否誠實守信,是不是一個真正負責任、可信賴的政府。加強對審計反映問題的整改,遏制屢審屢犯現象,不僅僅是審計機關一個部門的責任,更不是一件一蹴而就、輕而易舉的事情,需要全社會長期的共同努力,在督促被審計單位針對審計發現的具體問題進行整改的基礎上,深入分析產生問題的原因,從體制、制度和機制層面去考慮建立一些長效辦法。可以考慮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是加快改革、健全相關機制和制度。許多問題的發生源于改革不到位、機制和制度不完善,比如政府職能轉變和事業單位改革不到位、公共財政框架尚未建立、公共支出定額標準缺乏等等,使得一些被審計單位在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中,無意地或者“不得已”地違反了相關制度和規定。因此遏制屢審屢犯的發生,必須加快改革、健全相關制度和規定,使政府部門和單位在履行職責和開展工作時目標明確、保障充分、開支標準和責任分明,“沒必要”違反法律法規。
二是加大針對違規問題的懲處和追究責任力度。盡管目前我國的財政管理體制、收入分配制度等仍亟待完善和改革,但是有關約束政府及其部門單位財政財務收支行為的法律法規可謂多矣。造成不能嚴格遵循法律法規、屢審屢犯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于違法違規問題懲處和追究的力度不夠,違法違規的“成本”和“代價”低,被追究的責任小甚至沒有被及時追究責任,有關部門和單位敢于故意忽視這些法律法規。因此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對違法違規問題的懲處力度,嚴格追究責任,使政府部門和單位自覺自愿地按照規章制度辦事,“不敢”違反法律法規。
三是加強政府部門、單位和公務人員的道德建設。可以借鑒美國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為遏制腐敗行為加強政府道德建設的做法。首先制定頒布《政府道德法》,為部門、單位和公務人員制定相關道德法律和準則,對他們的行為道德設立詳細的標準,明確作為部門和單位的工作人員,哪些事情符合道德準則的要求能做,哪些事情不符合道德準則的要求不能做。其次可以設立一個專門的道德機構,比如政府道德辦公室,負責加強政府道德建設,對部門和單位以及公務人員違反道德的行為進行懲處和責任追究。通過政府道德建設,營造遵守法律法規的文化氛圍,使政府部門和單位“不愿”違反法律法規。
(作者為審計署審計科研所副所長)
責編/劉建 美編/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