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發展十年成就輝煌,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令人歡欣鼓舞。
然而受海外經濟危機以及國內市場降溫影響,當前中國成長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不少觀察家認為,中國已逼近自身成長路徑的轉折點——高速增長階段告一段落,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率或在6%至7%的區間內徘徊。
破解中國成長障礙,是當前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繞不開的重大命題。在矚目成績的同時,同樣不容忽視科學發展障礙。這些障礙既有認識、思想觀念上的,也有體制機制上的。哪些障礙最緊迫、最突出?
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調查顯示,GDP崇拜、公權力濫用、既得利益群體、人治式領導、官本位回潮、政績考核模式弊端、社會參與不足、理論支撐不夠、政令不暢、速度型思維慣性位居科學發展前十大障礙。這些障礙的有效突破將催生中國成長新的奇跡。
本期“特別策劃”在廣泛調查的基礎上,明晰中國成長的機遇與挑戰、科學發展的困境與難題,深入剖析十大障礙成因,并提出了排除障礙的對策與建議。專題中許多精彩觀點引人深思:
有專家提醒,相當長一段時間以來,中國官員以GDP論英雄,存在“GDP崇拜”情結。盡管有許多極其深刻的歷史教訓,但是“GDP升級大戰”的機制始終存在,一有機會就會出現。大部分地方政府在制定“十二五”規劃目標時,仍然鎖定在“加快發展”的軌道上,這是典型的“打左燈,往右跑”。如果中央不及時遏制這一傾向,“十二五”經濟增長的層層放大效應只會比“十一五”有過之而無不及;
有專家指出,在財權與事權倒掛的“壓力型體制”下,地方政府不得不在執行中央政府制定的公共政策時從自身利益出發,替代、曲解中央制定的政策,以增加地方財政收入,減少其事權壓力,導致政令不暢;
有專家強調,受西方新公共管理理論“誤導”而形成的“政績”評價機制產生了“誤導效應”,引致少數公共權力擁有者和支配者及其利益相關者,濫用公共財政資源,大搞“政績工程”;
有專家建議,只有將科學發展觀關注的重點由經濟社會領域深入政治和思想領域,才能上升為世界觀和方法論,進而解決黨在執政過程中遇到的紛繁復雜的內政外交難題;重新界定和詮釋政治已經成為最現實、最重大的理論命題,這個馬克思主義工程的建設水平,直接決定著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成功與否,甚至決定著中華民族能否真正實現崛起。
……
突破中國成長障礙需要深化改革,需要科學發展,只有徹底打破上述障礙的阻撓,才能使改革事業邁上新臺階,科學發展邁入新境界。雖然排除障礙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但我們充滿信心。
——人民論壇“特別策劃”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