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向來講面子,形成了很多關于面子的言論和觀念,而且面子文化還與時俱進。一定程度上,面子文化的變遷折射了社會價值觀的變化。
中國人在歷史上就是好面子
中國人好面子,關于面子的典故,歷史上不乏一些經典描述。如《孟子》記載的“齊人有一妻一妾”的故事中,那個“齊人”就是為人所熟知的好面子的典型。
講究面子,本是人向善趨好的自然表露,不但無可厚非,正向的面子文化還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心理學認為,社會中的每一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贊同,并期望有良好的社會交往結果,所以有意無意地都講究面子。比如,在什么場合穿什么衣服,對什么人說什么話,通過表情更好地表達自己等,都是為了給別人留下好印象——讓人覺得自己有面子。在人際交往中,如果一個人能成功地獲得別人的贊同,就是“有面子”;反之,形象不佳就是“丟面子”。“給面子”、“有面子”、“面子不小”、“好大的面子”,“這是面子的事兒”,“可別丟了面子”,“你得設法挽回面子”,“這人死要面子”,“千萬給他留點面子”,“這小子一點面子也不講”……這些都是生活中經常聽到的關于面子的俗語。可見,在中國人的意識里,講究面子多么司空見慣。如何有面子,在大眾的日常生活中流行什么樣的面子文化,不但關乎個人的形象,更能折射出時代的價值取向。
面子事小,里子事大
談面子自然離不開里子,面子和里子都要合適才好。所謂面子是指事情或道理的外表,也指個體或團體的外在形象;所謂里子是比喻事物的本質,也指個體或團體的某種價值訴求。《老殘游記》第九回:“凡道總分兩層:一個叫道面子,一個叫道里子……道面子有分別,道里子實是一樣的。”大千世界,面子和里子并非總是匹配和統一,只有當面子和里子相統一,才能顯現出正面的價值取向。
愛面子,源自人內心的一種羞恥感,但凡人的羞恥心越重,就越看重面子。如果人沒了羞恥心,他的面子也就蕩然無存。魯迅在《“要面子”與“不要臉”》的雜文中說,“要面子”與“不要臉”實在也有很難分辨的時候。例如一個紳士,叫他四大人,有錢有勢,人們都以能和他攀談為榮。有一個專愛夸耀自己的叫花子,有一天突然高興地對大家說:“四大人和我說過話了!”大家既驚奇,又很羨慕,問他:“說了什么呢?”叫花子回答說:“我站在門口,四大人出來了。對我說:‘滾開去!’”在這里,自以為要面子的人,實際上是“不要臉”。
可見,不能為了所謂“面子”,而失了“里子”。面子是自己掙的,其前提是要有里子,這樣才不會迷失。面子的背后是自尊和尊重他人,學會給別人留面子,就是讓自己有里子。愛面子本是好事,說明懂得自尊自愛。但因太愛面子,而不顧及里子,往往會讓自己很受累,俗語叫“死要面子活受罪”。因此,面子事小,里子事大。生活中很多時候暫時得了面子但失了里子,最終會因失了里子連面子也難保住。因此,不要只看外表,更要洞察本質。透過面子文化的流行,我們會發現:正向的面子文化因其契合社會主流價值,頗能弘揚時代精神;反向的面子文化因充斥“雜音”和“噪音”,而消解、混淆和顛覆主流價值觀,使人的思想愈加迷茫。
面子文化變遷折射出大眾價值取向的混亂
當前,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人們在物質生活上有了極大的改善,隨著經濟的富裕,社會結構開始分化,社會轉型期各種思潮觀念相互激蕩,價值取向愈發多元。作為社會文化、心理或者大眾心態折射的面子文化也發生了變遷。譬如:“過去當眾受到領導表揚是有面子,現在當眾受到領導臭罵才是有面子;過去陪領導加班是有面子,現在陪領導休閑才是有面子。過去欠私人錢是有面子,現在能欠公家錢是有面子;過去讓媳婦想是有面子,現在有情人想是有面子;過去有地耕種是有面子,現在能買賣土地是有面子;過去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是有面子,現在一對夫婦有兩個甚至更多的孩子才是有面子。”這些讓人捧腹又令人有所思的面子文化,形象地展示了非主流的社會心態。
這些流行的面子文化表征著社會轉型期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觀念的變化所帶來的價值多元取向,以及因社會上缺乏對主流價值觀的祈向,而導致各種怪論層出不窮和價值訴求的混亂,展示了社會轉型期和價值觀重構期的社會亂象。面子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折射了社會和群體的某種價值取向,面子文化的變遷既顯示價值取向的多元,也揭示了主流文化引導力的弱化和社會核心價值感召力的不強。
人們常說:文化是制度之母、政策之魂。就是說主導文化的浸潤和培育可以有意或無意地養成一個社會成員的習慣,使其自覺地遵守社會約定俗成的主導原則。左右大眾日常生活行為取向的價值觀會以各種形式、方式顯現出來,其中,面子就是民間大眾日常生活自然流露出的價值取向的表現。面子文化的變遷所折射的價值觀混亂,說到底是當前經濟發展與文化建設的不同步和不匹配的后果——一種物質至上的畸形消費觀演化出的價值觀。
當下,人們對商品的消費不再注重實用價值,而是凸顯其象征功能的符號價值。商品消費要能體現出社會等級、社會階層,表征一定的身份、在生活中有面子。社會轉型期,信仰的真空和對金錢的追逐、渴望推動了過度消費,各種畸形的消費觀輪番登場。這種拜物教的人生異化狀態,自然扭曲了大眾的社會價值取向。加上缺乏文化根基的夯實,大眾在文化價值觀上的搖擺與迷茫,助長了“三俗”之風的蔓延,即使講面子,也會顛覆混淆主流價值觀,而隨波逐流,“俗化”社會風氣。
糾正過度消費觀,樹立正確價值觀,必須推動社會和諧發展,回到人的全面發展和自我完善上。 在注重經濟建設和提高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同時,不斷加強社會建設和文化建設。這些年的發展實踐表明,忽視人的全面發展,只會導致社會成員普遍關注物質利益,而忽視提高人的素質和精神境界。結果,很可能是經濟越發展,社會矛盾越尖銳,人們的幸福感越差,一些非主流的價值觀越流行。歷史經驗一再證明,物質文明高度發展,未必帶來更高的幸福感。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就是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
現階段,既要著眼于人們現實的物質生活需要,也要著眼于促進人的素質和精神境界的提高,積極構建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的價值體系。不要忘記發展不單是經濟的取向,發展需要文化來界定,文化的繁榮是發展的最高目標,而文化說到底指向的是人的全面發展。因為缺失文化和文化價值的教化,導致社會怪象、亂象迭出。面子的變遷就是這種社會現象的折射,它顯現出社會轉型期價值觀的混亂和訴求的模糊,是一種大眾心態的病態展示。所以,中央在十七屆六中全會的《決定》中指出:物質貧乏不是社會主義,精神空虛也不是社會主義,要求在全社會貫徹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文史部教授)
責編/張瀟爽 美編/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