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生態問題和環境污染不斷加劇,我國公眾的環境意識不斷提高,參與環境保護的行為也逐漸增多。目前中國的環保維權基本上陷入了惡性循環:規劃決策不透明、環評立項缺乏公眾參與和監督——項目實施——公眾集體抗議——項目取消。一切似乎重回原點,然而在兜這一大圈子的過程中,政府的公信力已受到損害。
重大建設項目選址中值得注意的問題
忽略民意的合理訴求。在招商過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優先關心增加當地經濟總量,對企業環評放低標準,但就這些項目給人民生活以及心理的影響沒有足夠考量,對一些存在生態威脅的項目提前許諾,甚至“幫助”企業在審批時過關。這些粗放型招商項目一開始就埋下了社會危機的伏筆。在很多情況下,一些政府官員會存有僥幸心理,以為社會不同意見很容易克服。有的官員甚至認為,百姓不會覺察,或者即使察覺也不會反對。這使得一些地方政府屢屢因粗放型項目陷入非常被動的境地。
低估了網絡的“圍觀”和意見領袖的作用。當前,互聯網在我國已經成為傳遞信息的利器,而微博也成為網民披荊斬棘、追求真相的網絡利刃。在這一點上,互聯網已經不再是信息傳達的網絡渠道,更多的變成了民意的擴音器。在這種情況下,越來越多的微博意見領袖開始介入輿情熱點事件中,并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對公共輿論產生著很大的影響。由于微博意見領袖與網民身份接近,容易交流意見,具有獨特的優勢。他們針對社會熱點公共事件發表言論,與網民、媒體之間形成互動,其觀點往往影響大批粉絲和輿論走向,甚至改變公共事件在現實中的走向。
地方政府的溝通能力不足。如何與老百姓進行有效溝通,是當前不少基層政府急需提升的能力。沒有有效的溝通,政府公信力就會打上大大的問號。其實,只要政府做得對,老百姓肯定是支持政府的,多做一些溝通,效果就會很明顯。
政府怎樣才能做好公民與投資方的中間裁判
因重大建設項目選址問題而引發的公民抗議風波,在全球范圍內都可謂隨處可見。然而,發生在發達國家的類似風波,這些公民參與的抗議活動多數都是和平有序的,不僅沒有釀成流血騷亂,甚至連公共交通等社會秩序都影響甚微,警察執法也是嚴格限制在防控抗議活動引發的安全問題等方面。事態的結果多數都是公眾一方戰勝財大氣粗的投資方,不少重大建設項目經過投資方大力修改完善其污染防控措施后得以存續、完成,少量則迫于強大公眾輿論壓力而最終夭亡。無論結果如何,政府作為公民與投資方的中間裁判,其道德權威與合法性并未受到太大損失,甚至算得上安然無恙。地方政府應該以“善治”的理念,堅持標本兼治,從源頭上減少群體事件的發生,堅持以人為本,正確處理好發展與環境的關系,遵循生態文明要求,實現和諧發展。此外還要充分發揮環保非政府組織的作用,構筑起政府與民眾之間的橋梁,排解矛盾和糾紛,促進環境保護。
政府決策應充分尊重民意。溫家寶總理在去年“兩會”上說,“讓人民知道政府花了多少錢,辦了什么事”;在2009年全國“兩會”上,他也曾明確說道,“政府的每一項重大投資計劃都必須科學論證,都要讓人民知道,給人民講清楚,讓人民來監督。”人民當家做主是時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贊成不贊成、滿意不滿意作為檢驗工作的最高標準,激活、暢通人民表達意見的渠道。地方政府應該牢固樹立一個觀念:更加直接全面地惠及當地社區公民而非危及他們,才是重大建設項目獲得其認同的法寶;確保社區居民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在項目的每一個環節都保證社區公民合法有序的參與,是實現重大建設項目各方多贏格局的關鍵。專家評估的方式和程序必須公開、透明。即使是在專家認為完全沒有問題的前提下,如果是涉及眾多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決策,在決策過程中也應充分尊重老百姓的意愿,進行更多的科學論證,讓各方面都參與到決策當中,只有行政程序的科學、民主,才能形成正確的決策,才能使社會更加和諧。
充分發揮非政府組織利益表達和協調作用。非政府組織因其特有的來自社會民間的、自發組織的性質,擁有廣泛的民眾基礎,具有貼近民眾的優勢,能夠與民眾建立信任和聯系,這決定了其能夠成為代言人,代表不同群體真實的、急需的利益和權利要求,把民眾分散的意愿和利益訴求集中地、理性地向社會、向政府反饋。非政府組織作為“上情下達”、“下情上傳”的中介,也具有社會溝通協調的優勢。一方面,作為傳達民情的渠道,民眾的意愿和要求可以通過非政府組織傳遞至政府。另一方面,政府的意見和要求也可以通過非政府組織在適當的時機、以一定的方式有計劃、有組織地傳達給民眾。因此,非政府組織實際上可以作為不同階層利益群體的代言人,作為社會治理的主體之一來協調社會各方面的關系。因此,應該進一步扶持非政府組織發展壯大,由維權型非政府組織來做政府和公眾之間的溝通紐帶,把專業人士和公眾的意見反饋給政府,也把專業人士對維權的指導告訴公眾,使公眾脫離混亂無序的狀態,使維權更趨理性。
如何與民眾、與“意見領袖”溝通
提高地方政府與民眾的溝通能力。民眾以和平方式向政府請愿,這表明民眾仍把政府視為管轄公共事務的合法機構,亦即仍承認政府的合法性。劉少奇在《如何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一文中指出:“總起來講,領導機關的官僚主義是引起鬧事的原因……我們有些同志在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上面,有幾個基本觀點是錯誤的。第一個觀點,就是站在人民之上的觀點。第二個觀點,就是只去分清群眾的是非,而不分清領導的是非。第三個觀點,是以力服人,不是以理服人。第四個觀點,就是把人民內部的矛盾當作敵我矛盾來處理。”有評論認為,“有些地方政府有一個慣性思維,尤其是公民社會還不夠發達的地區,他們不太相信人民群眾會自發聚集起來,總覺得其中有陰謀。為了找到陰謀的源頭,他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卻沒有好好與人民協商。而且,政府也缺乏辨析力,起碼要分辨訴求明確的維權運動與泄憤型無明確訴求的騷亂,處理方式該有別。”云南紅河州宣傳部長伍皓也認為,面包、礦泉水的威力比盾牌、警棍的威力要大得多。上訪群眾餓了,讓執勤警察送上面包;渴了,送去礦泉水;太陽毒,一人發頂遮陽帽。動用警械會讓矛盾激化,而一頂帽子、一個面包、一瓶礦泉水卻可以讓群眾心中怨氣消散,再講道理就聽得進了。
加強和網絡“意見領袖”的溝通。當下社會轉型期,現實問題很多,各種矛盾盤根錯節。“意見領袖”的批評質疑聲,恰恰說明廣大民眾對政府推行“良政”和“善治”抱有熱切期待和堅決支持。中國互聯網上的“眾聲喧嘩”,其實標志著社會生活的和諧度,也體現了我們黨和政府駕馭復雜局面的氣度和自信。“意見領袖”大都有鮮明的個性,既然是溝通,就不可能期待其完全擁護,在這一點上政府要有容人之量,更不必一聽到反對和不理解、不體諒的聲音,就認為溝通無效,就惱羞成怒,關閉溝通的渠道。首先,政府要加強與既有的“意見領袖”之間的溝通,重視他們所反映的現實問題。對他們的積極建言,應當鼓勵。對他們的偏激言論,應當寬容。其次,要發揮微博“意見領袖”的積極作用。微博時代“意見領袖”是受高度關注的一群人,微博名人的“粉絲”或“聽眾”可以高達數十萬、數百萬。一些網絡“意見領袖”與網民身份接近,更容易交流意見,有獨特的優勢和長處。尤其是在真相難明、流言滿天飛、輿論一邊倒的情況下,一些代表正確輿論方向的“意見領袖”,能起到辨明事實真相、遏制社會流言、把握正確輿論導向的作用。第三,要積極設置議題,主動為“意見領袖”提供信息,特別是涉及微博“意見領袖”發揮重要作用的事件和重大突發公共事件,更應如此。應利用這些“意見領袖”來引導網上輿論,強化主流言論。
(作者為天津社會科學院輿情研究所副研究員)
責編/杜鳳嬌 美編/石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