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大眾化的歷史進程中積累了豐富經驗:關注時代主題,貼近生活實際:注重比較與鑒別;重視發揮哲學的方法論功能;區分層次與對象,對癥下藥;充分利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闡釋深奧的哲理,等等。借鑒這些歷史經驗,不僅能夠促使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也有助于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歷史經驗
中圖分類號:B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12)12-0028-04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要“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時代課題,十七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指出要“堅持把思想理論建設放在首位,提高全黨馬克思主義水平,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基礎內容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大眾化的歷史進程中積累了豐富經驗,總結借鑒這些歷史經驗,不僅能夠促使我們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大眾化,也有助于推進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
一、關注時代主題,貼近生活實際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艾思奇創作的《大眾哲學》,以其大眾化、通俗化的表現形式吸引了大眾,尤其是青年學生,從而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影響。產生影響的最重要原因是它反映了時代需要,即國家民族救亡圖存。艾思奇認為,“哲學的主要任務是要能夠真正解決人類生活上、事實上的問題,要能真正解決這些問題,才足以證明它是事實上的真理。”而馬克思主義哲學“要能擔負起改革世界的任務,就必須與革命的實際行動結合,成為指導革命行動的觀點,必須‘把握大眾,成為物質的力量’”。正因為抱定了這樣一個宗旨,艾思奇在創作《大眾哲學》時密切關注社會實際生活,注重把哲學道理同民族存亡、國家命運緊密結合,緊扣時代脈搏,又強調把哲學與人民群眾相結合,從大眾的日常生活及其思想實際談起,從而引起大眾的共鳴。并且艾思奇還隨時間的變化在其中不斷注入新的時代內容。
《大眾哲學》關注時代主題,貼近生活實際,使很多人讀了《大眾哲學》后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積極趕赴延安參加革命。《大眾哲學》對大眾產生的巨大影響,只有身臨其境的那個時代的人才能深切地感受到,可以說一本《大眾哲學》沖垮了國民黨三民主義的理論防線。
馬克思在談到自己的哲學和無產階級的關系時說,“哲學把無產階級當作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地,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就是說,哲學需要關注和回答人民大眾關心的問題、反映人民大眾的要求和愿望,才能為人民大眾所信服和接受,并自覺地學習和使用哲學,從而使哲學的生命力持久而旺盛。因此,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要實現大眾化,就必須適應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心任務,反映時代內容,具有時代特征。當前,我們的根本任務是解放、發展生產力,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因此,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大眾化要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有助益,要服從和服務于黨和國家的根本任務。離開這一要求,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大眾化就會因為沒有具體的時代內容而成為一種形式,從而無法達到預期目的。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如果不能緊扣時代的脈搏,不能結合社會現實回答人民大眾最關心的問題,僅僅陶醉于純粹“學術思辨”,就會越來越經院化、小眾化、邊緣化,對當代中國的社會實踐將無法產生作用和影響,也不符合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踐本性以及批判精神。
二、注重比較與鑒別
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其大眾化的歷史進程中特別重視比較與鑒別,注重同錯誤思潮思想的斗爭和批判。為了抗日戰爭和整個中國革命的勝利,中國的馬克思主義者與各種封建思想、唯心主義哲學思想開展了堅決的批判和斗爭。艾思奇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他批判了張東蓀的新康德主義,葉青的哲學消滅論、“國情論”,批判陳立夫的“唯生論”哲學,蔣介石的“力行哲學”及其《中國之命運》愚民哲學,批判閻錫山的“中”的哲學,胡適的唯心主義哲學等各種反馬克思主義的反動哲學。他在批判這些錯誤思想的過程中對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產生的重大意義、唯物辯證法規律的客觀性和普遍性、運動和靜止的辯證關系、內因和外因的關系、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等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都作了全面的闡釋,捍衛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立場,使其他哲學思想對大眾的影響得以清除,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得到宣傳和普及。為了實現馬克思主義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這二者之間的結合,毛澤東同其他無產階級革命家一道對主觀主義、教條主義等展開了堅決斗爭。《反對本本主義》、《實踐論》、《矛盾論》以及延安整風運動,以理論與實踐的統一為原則,深刻批判了主觀主義和教條主義,并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具體分析我國的歷史現狀、社會矛盾、革命特點,探尋并確立了正確的革命路線和方法。
通過對各種錯誤哲學思想的斗爭和批判,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實現了空前的普及,為中國革命和建設創造了條件。這啟示我們,在新時期,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還應特別注重比較與鑒別。因為,“馬克思主義必須在斗爭中才能發展,不但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將來也必然還是這樣。正確的東西總是在同錯誤的東西作斗爭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大眾化要將理論灌輸與批判錯誤思想相結合,如此,才能使大眾形成或提高鑒別是非正誤的能力,使大眾業已形成的正確觀念持久地對其行為產生積極影響。因此,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要注意對其他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比較與批判,尤其是要鑒別那些危害人民群眾身心健康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錯誤觀念和思潮。而這就需要馬克思主義哲學工作者在各種時代難題和挑戰面前,保持哲學的批判意識和批判精神,注意研究并重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批判本性和批判精神。但要注意批判并非簡單的否定,而是在批判中學習、糾正對方,發展自身。
三、重視發揮哲學的方法論功能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論。毛澤東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十分重視將馬克思主義哲學轉化為方法論的問題。他認為:哲學是一種方法,是一種架子,不懂得這個架子,辦事就要差一些,想問題就要差一些;哲學如果不運用于具體工作,就是沒有用的。將馬克思主義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其中一個重要環節就是確立科學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領導方法。
抗日戰爭中期以前,教條主義和主觀主義的思想路線長期統治著我們黨,給中國革命造成了極大的危害,因此特別需要在全黨樹立正確的思想方法和認識方法,從而正確認識中國國情,找到中國革命的特點和規律。在這一時期,毛澤東把思想方法和認識方法作為研究的重點,著有《關于湖南農民運動的考察報告》、《反對本本主義》、《實踐論》、《矛盾論》等等。毛澤東強調的思想方法和認識方法有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的方法;調查研究的方法;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方法;階級分析的方法;矛盾分析方法;全面、系統地看問題的方法等等。以實事求是和矛盾分析方法為核心的思想方法和認識方法,得到全黨的肯定和接受,解決了當時黨內的思想認識問題,統一了全黨的認識,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良好黨風和學風。從抗日戰爭后期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黨的歷史任務轉變為按照我們已經確定的方向進行變革和改造現實的社會,毛澤東關于方法論的研究重點放在了工作方法和領導方法上。這一時期,毛澤東著有《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關于健全黨委制》、《黨委會的工作方法》、《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的矛盾問題》、《工作方法六十條》等。這一時期毛澤東著重強調的工作方法和領導方法有群眾路線的方法、一般號召與個別指導相結合的方法、抓典型的方法、抓薄弱環節的方法、運用事物發展不平衡規律推動其呈現波浪式發展的方法和尊重事物變化中量的積累促進部分質變的方法等等。其中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和領導方法是其他一切方法的基礎。當然,這種劃分不是絕對的,在抗日戰爭中期前毛澤東也很注意工作方法,如1934年,他撰寫了《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強調正確的工作方法和領導方法問題。而在抗日戰爭中期后,他也關注思想方法和認識方法問題,如1963年,他寫了《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提出要進行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教育。
毛澤東哲學方法論既包括較高層次的基本的認識方法和實踐方法,比如實事求是、矛盾分析、群眾路線、獨立自主、個別與一般相結合等方法,也包括較低層次的具體的工作方法和領導方法,如解剖麻雀、典型示范、點面結合、分清主次、兩條腿走路、抓兩頭帶中間、多謀善斷等。這些方法反映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特點,即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并迅速為大眾所熟知和運用。
粉碎“四人幫”以后,鄧小平發揮哲學的方法論功能,依靠毛澤東的哲學方法,清算林彪、“四人幫”的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重新確立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使中國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
實踐證明,不論是思想方法、認識方法還是工作方法和領導方法都不可能一勞永逸地解決,當前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同樣要注意發揮哲學的方法論功能,在實際工作中運用已有的思想方法、認識方法、工作方法和領導方法,同時還要注意對其進行發展,因為時代主題和中心任務不同,決定了實踐中具體方法的運用必然會有所不同。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要適應社會主義建設的中心任務,反映時代內容,具有時代特征。要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大眾化與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相統一,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相統一,與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相統一,深刻認識科學發展觀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方法論功能,以合乎當代實際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領導方法來推動科學發展觀的貫徹落實,從而解決好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經濟與社會之間發展的矛盾和問題,協調好人與自然的關系、處理好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之間的關系。
四、區分層次與對象,對癥下藥
毛澤東在談到宣傳工作時曾經說過:“射箭要看靶子,彈琴要看聽眾,……做宣傳工作的人,對于自己的宣傳對象沒有調查,沒有研究,沒有分析,亂講一頓,是萬萬不行的。”因此,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過程中,非常注意理論宣傳對象的實際狀況。艾思奇在寫作《大眾哲學》時,時刻將自己融入大眾之中,從大眾的知識水平,接受能力、思維方式來考慮,摒棄那種高高在上的姿態,“把專門研究者的心情放棄了,回復到初學時候的見地來寫作。說話不怕幼稚,只求明白具體”,并且顧慮到初學者的興趣和理解力,對一些問題反復加以解釋。這使得《大眾哲學》縮小了理論與大眾的距離,贏得了大眾的歡迎與喜愛。在延安時期,由于普通群眾不了解馬克思主義,黨對他們展開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認知教育,設置了最低和最高限度的標準:而對黨員干部,則主要是組織他們開展理論學習與研究,進行思想整頓,使黨員干部的理論素養得到提高,革命信念更加堅定。
當前,人民大眾包括各個階層的群眾,他們思想文化素質參差不齊,利益訴求因人而異,故而在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大眾化進程中,要善于抓住不同人群的主體特點來開展普及、教育,因人、因時、因地而異,對癥下藥,充分考慮人民大眾的思想實際和覺悟水平,考慮廣大群眾特別是城鄉基層群眾的接受能力和思維習慣。由于領導干部和大學生具有較高的理論素養,可以引導他們系統學習、鉆研馬克思主義哲學,使之成為哲學大眾化的“先鋒隊”,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哲學;而對于廣大黨員以及一般群眾,就應結合他們的實際需求,采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對他們開展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教育,解決他們的現實利益訴求。總之,就是要將高深的理論同通俗化的方法相結合,既有精深的研究又有通俗的宣傳。
五、充分利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資源
恩格斯曾指出,每個國家運用馬克思主義,都必須穿上本民族的服裝。而毛澤東也曾強調,馬克思主義必須和中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并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實現。
毛澤東在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的過程中,充分利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對其加以創造性改造,來說明一些深刻的唯物辯證法道理。在《矛盾論》中毛澤東用“兩點論”、“二分法”、“一分為二”來表述對立統一規律。為了使之通俗化、大眾化,他大量引用的古代格言律句。如“一陰一陽之謂道”來說明兩點論,“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來說明事物可以向其反面轉化,“一尺之陲,日取其半,萬世不竭”來說明事物的無限可分性,“相反相成”來說明矛盾的同一性,“兼聽則明,偏聽則暗”來說明要全面地看問題,“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來比喻只見局部不見整體,等等。經過科學的繼承和改造,使中國古老的樸素辯證法獲得了新的生機,構成了唯物辯證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完成《實踐論》之前,毛澤東全面總結中國古代知行觀,認為中國古代的思想家都沒有真正理解從實踐到感性認識。再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這兩個飛躍的機理。《實踐論》中的知行觀就是關于認識的兩個飛躍的理論。是對傳統知行觀的辯證揚棄。《論持久戰》中毛澤東對孫子的“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的思想十分贊賞,并對其作了創造性的發揮,認為戰爭的特性使人們在許多的場合無法全知彼此,但知其大略或要點是可能的。在《論持久戰》中他依據“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提出了兵民是勝利之本,通過科學的分析駁斥了“中國武器不如人,戰必敗”的亡國論調,并主張“聲東擊西”、“兵不厭詐”、“審時度勢”、“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堅持打持久戰的方針,強調充分發揮人的自覺能動性。實踐證明,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結合起來,向大眾宣傳普及時,他們就容易理解和把握深奧的哲理了。
“實事求是”、“小康社會”、“和諧社會”、“以人為本”等等,這些合乎中華民族傳統思維、表達習慣以及文化心理的話語、思想,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結合起來,十分貼近大眾而又通俗易懂,不僅表達了共產黨人對中國革命和建設的要求和愿望,也有利于大眾去理解和接受,從而實現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成果的大眾化。當代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同樣要注意挖掘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從中吸取營養,實現傳統與現實的融合,從而推動實踐的發展,并在實踐中推進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
六、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闡釋深奧的哲理
哲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思辨性,使人感到高不可攀,神秘莫測。為了使馬克思主義哲學被科學文化水平比較低的勞苦大眾理解和接受,艾思奇、毛澤東十分注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表述抽象深奧的哲學道理。
艾思奇以“一塊招牌上的種種花樣”引出觀念論和二元論,用“不如意的事”來說明物質的特點,用照相來說明認識分為感性和理性兩類,通過“追論雷峰塔的倒塌”說明“質量互變規律”,用孫悟空七十二變的故事,來說明現象和本質的理論。以“笑里藏刀”的格言來說明形式和內容的關系,用“在劫者難逃”的俗語來說明必然性和偶然性的關系等等。艾思奇運用生活實例和成語故事,以生動的語言、形象的比喻、新穎的形式,闡釋了抽象的概念和艱深的哲理,把哲學與普通大眾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系在一塊,掀去了哲學神秘的面紗,使得馬克思主義哲學能夠迅速地傳播和普及到人民大眾當中。同樣,毛澤東也喜歡引用明白易懂的成語、諺語、俗語等,比喻、形容和說明一些深刻的唯物辯證法道理。如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成語來說明實踐的重要性,用“三個臭皮匠,合成個諸葛亮”、“一朵鮮花不是春,萬紫千紅才是春”等諺語說明集思廣益的重要性,用“看菜吃飯,量體裁衣”、“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等俗語說明從實際出發,具體事物具體分析的道理,用“愚公移山”的寓言來鼓勵全黨發揚愚公精神。搬掉三座大山,用《水滸傳》中宋江三打祝家莊的故事說明調查研究、了解敵手的意義,用“一分為二”、“不是冤家不聚頭”、“馬克思主義是個扯皮主義”等語言,形象地表述對立統一規律等等。
艾思奇、毛澤東運用日常生活實例與通俗化語言來闡述深奧的哲學,使之被普通大眾所理解,這說明,要實現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就必須用大眾的語言和形式對抽象的哲理加以解釋。馬克思主義哲學如果不通過通俗的宣傳,就不能掌握群眾,就不能發揮馬克思主義改造世界的作用。因此,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要注意防止經院化,避免因艱深晦澀的語言致使馬克思主義哲學囿于小圈子而與大眾隔絕的傾向。要把科學的理論轉化為樸實的文字、大眾的話語,用“最通俗的筆法,日常談話的體裁,溶化專門的理論,使大眾的讀者不必費很大氣力就能夠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要充分考慮當前社會各個階層的實際思維方式、文化層次、理解能力和生活習慣,用大眾的思維和語言,通過公益廣告、通俗讀物等形式,深入淺出淺顯易懂地回答當前社會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使大眾理解、認同和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并自覺在實踐中加以運用。
責任編輯 劉宏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