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方權變理論注重“硬管理”與“軟管理”的有機統一、良性互動。這對我們思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的社會管理問題有借鑒意義:第一,硬管理和軟管理相結合啟發我們既要依靠法治又要激發社會活力;第二,硬管理的軟化啟發我們重視法律的人性化;第三,軟管理的硬化啟發我們在促進公民的社會參與時注重對法律的借助。
關鍵詞:硬管理;軟管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中圖分類號:C9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12)12-0147-03
管理活動是人類基本的社會實踐形式,它普遍存在于人類社會之中,是一切組織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構成部分。在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過程中,對社會系統的相關組成部分、社會生活的具體領域以及社會發展的所有環節進行有效的組織、協調、監督和控制,才能造成社會系統協調運轉,因此,在各種的管理類別中。社會管理作為一種政府和社會組織行為尤為重要,只有切實有效的社會管理才能保證社會穩定和發展。當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要完成這一歷史任務,在社會利益格局復雜化,社會變化快捷化,社會成分多元化的今天,社會管理更應當為我們所重視。正如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所指出:“加強社會管理,維護社會穩定,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加強社會管理應該從何入手?加強社會管理不等于加強社會控制,而應該通過加強社會管理方式的創新來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社會和諧,從而實現社會管理的目標。那么,如何實現社會管理方式的創新呢?其實,學界對這個問題的討論不乏其見,也已經獲得一定的成果。不過,如果將社會管理追本溯源地還原為管理的范疇,那么,從比較的視角出發,我們可以先行考察其他領域在管理問題上的富有新意的研究成果,以便為我們探討社會管理創新問題找到有益的新思路。
伴隨人類工業化發展,企業管理成了被密集探討的領域之一,企業管理在不少場合儼然成為管理學研究的全部內容。就企業管理研究的結果看,按照時間進程,學者總結出西方管理學大體上經歷了五個發展階段。借用計算機中“硬”、“軟”概念來區分不同的企業管理類別,有學者總結說,西方管理學經歷的五個階段“反映了西方管理從重視‘硬管理’到重視‘軟管理’,再到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演變過程”。
的確,如果以“硬”指管理中的“硬”因素和“硬”技術。如戰略、結構、制度、科技等;以“軟”指管理中的人員、作風、價值觀、企業形象、企業精神等“軟”因素,那么,西方企業管理思想發展演變的規律是硬——軟——硬——軟——軟硬結合,即由古典管理理論強調“硬”,發展到人際關系——行為科學管理理論強調“軟”,再到現代管理理論強調“硬”。繼而又到企業文化管理理論強調“軟”,最后發展到第五代管理理論主張兩手抓的軟硬結合的管理思想。
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方管理學出現權變理論就是第五代管理理論中最重要的一種。這個理論認為。沒有一成不變、普遍有效的管理理論和方法,管理的方式和技術要隨內外環境的變化而改變。如,美國著名的權變理論重要人物弗雷德·盧桑斯(Fred Luthans)使用函數關系將管理與組織環境聯系起來,提出“如果一就要”關系模式,指出,如果某種環境存在或發生,就要采用某種相應的管理思想、管理方法和技術,以有效地實現組織目標。他強調應根據不同的具體條件,采取不同的組織方式,領導機制,管理機制。
根據權變理論,管理中就不存在一種脫離環境條件的最佳模式與最佳方法,不能絕對地認為硬管理,軟管理哪一個是最好的,一切要隨前提,依時依地依條件而定。總之,管理者應該按照不同的現實情景、不同的組織類型、不同的目標和價值,借鑒不同的管理技術,采取不同管理方法。因此,如果還是把管理分成“軟”和“硬”兩種具體的辦法,那么,要取得良好的管理效果,就必須把硬管理和軟管理結合起來,管理者既掌握硬管理,也掌握軟管理,根據具體情形的不同,審時度勢地各取其長,靈活運用。
權變理論研究的是工業化走向信息化時代背景下關系錯綜復雜的企業管理現象,作為一種管理策略。權變理論所提出的方法對其他類別的管理不能不具有借鑒意義。目前我們討論社會管理方式的創新問題,研究的客體依然是各種關系錯綜復雜的當下社會,因此,權變理論所提出的管理思想對我們思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的社會管理問題也有其價值,同樣能提供我們若干啟示。
一、硬管理和軟管理相結合啟發我們既要依靠法治又要激發社會活力
權變理論注意到,對目標完成來說,硬管理和軟管理兩種管理各具其利,所以,由權變理論的視角看,管理者應當既掌握硬管理,也掌握軟管理。對具體的管理來說,有必要同時抓好硬管理和軟管理兩個方面,這樣才能發揮出管理的最佳效益。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權變理論兼顧硬管理和軟管理的思想對我們探討當前的社會管理問題有啟發作用。
就硬管理方面來說,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涉及到人與人、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的合理調整和安排,在利益嚴重分化,多種訴求相互沖突的情況下,如何合理調整和安排人與人、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呢?顯然,必須要有一種可以主導和控制利益對立關系的力量來推動、維系與保障和諧,毫無疑問,這種力量只有靠法律法規,由法律法規為人們提供了普遍的理性標準和行為規范。因為只有法律法規為人們提供普遍的理性標準和行為規范,才能棄除人們盲目與極端的意識和行為。做到和諧共處、良性溝通和充分理解,保證社會各種活動正常有序地進行,最終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健全的秩序,因此,和諧社會脫離不了法治。從硬管理和軟管理兩種管理方式的劃分來說,加強法治就是強化硬管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的社會管理方式脫離不了這樣的硬管理,所以,我們必須以體現硬管理的法治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和重要手段,積極推動法治國家建設,扎實建立法治社會。
不過,正如《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所指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是充滿活力的社會,也是團結和睦的社會。必須最大限度地激發社會活力。”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有活力的社會,社會的活力從何而來呢?的確,硬管理依靠的法律法規構成社會和諧的基礎,也為保障著國家的社會活力,但法律法規自身不會自行生發出社會活力。要真正激發起社會活力,則應該注意采用軟管理的方法,借用人文領域的軟技術,如心理學上的激勵、組織、協調、溝通去達到。
社會活力是社會有機體的整體的、綜合的生命力和發展力,它具體貫穿社會的各個領域,是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活力和人的自身發展活力的總和,具體體現社會活力的這諸方面都端賴于社會的軟管理。比如,首先,經濟活力在社會活力中居于首要地位。要激發經濟活力,一方面要進一步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破除一切妨礙發展的觀念和體制弊端,另一方面要靠激勵,通過激勵促進社會成員的事業熱情,由此調動社會成員的創業愿望和動力,以及進一步拓展事業的持續力;其次,政治活力和文化活力是社會活力的重要方面,要激發政治活力和文化活力,就要打造寬松社會環境,營建健康、和諧、文明進步的社會氛圍。引導公民行使民主權力,促進公民文化素質的提升,由此激發其政治參與和文化創造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再次,人自身的發展能力高低是一個時代社會活力最為醒目的標志,要促進人自身能力的增長固然需要良好環境的造就,但歸根到底更離不開社會管理者通過潛移默化的教育,通過不斷的社會激勵。通過各類社會機構和部門的組織、協調等方式來達到對個人成長內因的促進。由此可見,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活力和人的自身發展活力四個方面而言,社會活力的生發有賴于激勵、組織、協調、溝通這些軟管理的手段,激發社會活力就蘊含著軟管理的運用。
綜合以上兩個方面可見,只有將確保法律法規與激發社會活力這兩方面結合起來,使硬管理和軟管理兩種管理相得益彰,即提供和諧社會的外在保障,又確保一個社會的活力;即嚴格法治,又以激勵、組織、協調的方式激發出各方面的社會參與積極性和創造性,這才是優化的社會管理方式,才能實現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
二、“硬管理的軟化”啟發我們重視法律的人性化
權變理論注意到硬管理和軟管理各有所長,因此主張并用兩者,如何有效地并用兩者呢?現代西方管理實踐上,管理者還注意對硬管理的軟化,比如,對規章制度、組織結構這些硬因素,一些成功的企業采取“硬因素的軟處理”的方法——有意通過規章制度給被管理者留下空間作為自主地帶,以便激勵被管理者,使他們有機會發揮出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最終實現管理的最佳效益。權變理論關于硬管理的軟化的思想對我們探討當前的社會管理問題也有著啟發意義。
固然,法律作為強制性的社會規范是不存在彈性空間的,不過,作為維護社會穩定和諧的手段,我們也應該注意到“硬因素的軟處理”的方面的。具體來說,我們必須把人不僅僅當作個體的人,還要將人與群體、社會和環境聯系起來,讓法律與人性,以及具體情境相協調,并盡可能使之以溫情的方式得到施行,就此,我們不妨把這種對待法律的方式稱之為“法律的人性化”。法律的人性化,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原則,便于發揮人的主體性和積極性,最終實現人的價值目標。那么如何貫徹法律的人性化,做到法律“硬因素的軟處理”呢?
其實,從法律自身來說,法律就存在著人性化的廣闊空間。有學者說,法律“應當是人世生活方式的規則呈現,是對生活實體的常態、常規、常例的描述,反映其背后的常識、常理與常情……是一種對人的處境充滿同情的規則之治”。這個判斷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啟發,它告訴我們,作為管理方法的探討,我們的管理固然要依賴于法治這種硬管理,但是我們也完全可以借助法律自身的這種人性化屬性,去做到法律“硬因素的軟處理”。
具體來說,法律的人性化可以在立法和執法領域全方位體現出來。同樣,對于法律“硬因素的軟處理”,我們可以從立法和執法方面有所作為。比如,在立法領域,我們必須以公平正義作為價值取向,以保障人權作為核心內容的立法模式與趨勢,保證使設立的法律法規考慮到人的本能、人的情感,兼顧到人道精神,由此來到達立法的人性化。近十年來在我國的立法實踐中立法人性化方面已經有了極大的進展。如,2003年6月18日國務院第12次常務會議通過《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將收容強制變為救助自愿,徹底取消了收容遣送制度的強制功能和對公民人身自由的限制性;2003年6月28日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3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法》,它對警察查驗居民身份證范圍做了詳細界定和限制,根據這一規定沒有攜帶身份證的外來人員不再被視為“三無人員”:2003年7月16日國務院第15次常務會議通過《法律援助條例》明確法律援助是政府的責任,獲取法律援助是公民的權利。這樣一類人性化的立法實踐體現了對社會成員極大的人性關懷,有助于社會管理順利推進。
在執法領域,我們也必須以人為本,充分尊重和維護相對人的個人權利和自由,讓執法人員通過心理學的方法分析和認識相對人的心理,充分把握相對人的心理世界,從而對癥下藥地運用人性化執法方式,促進執法工作的順利進行。這一方面在我國的執法實踐中已經有了極大的進展,其中,2012年1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頒發的《社區矯正實施辦法》就是執法人性化的重要舉措。《社區矯正實施辦法》依托基層司法行政機關的社區矯正機構對社區矯正人員進行監督管理和教育幫助,這種新的行刑方式貫徹尊重和保障人權的理念,對服刑犯最大限度地體現人文關懷,降低對抗性。這種人性化的處理方式既對受刑人改過從善,回歸社會,可以起到積極的作用,也使法律得到落實,有助于我們社會管理目標的實現。
三、軟管理的硬化啟發我們在促進公民的社會參與時注重對法律的借助
權變理論注意到將硬管理和軟管理結合起來,如同注意到對硬管理的軟化,在現代西方管理實踐上,管理者也注意到對軟管理的硬化。比如,西方許多管理者注意對企業員工進行感情投資,借此發揮個人的積極性,在日本,這一措施尤其顯著,儼然已經形成定制,為此日本不少企業管理者為了增進與企業職工的感情,營造集體凝聚力,依靠電腦來存貯、檢索有關職工生日的資料和職工家庭情況的其它資料,并且將之納入企業的工作制度。權變理論關于軟管理的硬化的思想對我們探討當前的社會管理方式也同樣有啟發作用。
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的社會管理中,如何借鑒軟管理的硬化的思想呢?毫無疑問,從軟管理上著眼,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我們要重視服務、重視協商,運用民主的方式、服務的方式,發揮個人、各類健康社會組織參與社會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進其社會活力,促使它們在社會和諧和穩定發揮出作用。在具體做法上,我們可以將實踐中的一些好經驗好做法整理出來,并加以政策配套,最終從法律法規角度加以確認。比如,在管理實踐中,不少地區的社會管理者不定期走訪民情,這促進了不同層面的社會溝通、交流,作為實踐中的好做法,有些地方制定了相應的政策法規,將民情走訪制度化、規范化。這些政策法規從“硬件”的方面為軟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對于激勵公民和民間組織經濟活力來說,就是屬于軟管理的硬化。
另外,如前所述,政治活力和文化活力是社會活力的重要方面,人自身的發展能力更是任何時代社會活力最為醒目的標志,那么,如何激發社會的政治活力和文化活力,推進人自身的活力的發展呢?這固然需要依靠激勵、組織、協調的方式等軟管理的方式,但同時也需要有法律法規的具體保障。比如,1990年12月28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通過,2008年4月24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1992年4月3日第七屆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2005年8月28日第十屆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七次會議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兒童權益保障法》,1996年8月29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這些法律及其各地制定的具體實施細則,營造了健康、和諧、文明進步的社會氛圍,激發出我國的相對弱勢人群的社會參與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增進社會活力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此外,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背景下的政府軟管理重要目標,我們期待所有社會成員有自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樹立,誠實守信,道德自律,使社會能步入公平正義的軌道。那么如何讓所有社會成員誠實守信呢?在許多西方國家,為了確保誠信道德的貫徹,政府建立了伴隨個人一生的信用檔案,通過這種硬管理,強化了誠信在人們意識和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我們也同樣可以借助這一類方法,將軟管理的硬化,在促進公民的社會參與主動性時,注重對法律的借助,從而推動社會管理取得良好收效!
責任編輯 楊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