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職業道德培訓大綱》近日出爐,大綱要求“十二五”期間,全國公務員輪訓“官德”。其中學習古代“官德”一條,尤其引發外界關注。
古代社會,衙門常見“戒石銘”。原為五代后蜀主孟昶首倡,原文二十四句,九十六字。宋太宗刪繁就簡,擇取其中“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十六字,頒行天下。南宋高宗趙構,下詔州縣刻石,以黃庭堅手書,立于公案之側,稱為戒石,明清相沿為制。 戒石赫然在目,但不肖官員多熟視無睹,貪贓殘民,戒石銘徒成具文。對此,古人曾嘲諷:爾俸爾祿,只是不足;民膏民脂,轉吃轉肥。下民易虐,來的便著;上天難欺,他又怎知?
現存西安碑林有官箴碑,上刻: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則民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此為明朝理學大師曹端與清官年富二人先后創作而成。
說起此碑,一則啼笑皆非的故事,不可不提。清代泰安郡守顏伯燾,整修衙門之際,偶然發現殘碑,心有所動,自作跋文,口口聲聲以此為座右銘。道光年間,他升任陜西延綏道臺,倡議刻制,自警警人。碑文跋文,大義凜然,誰不欽佩?
可嘆世事難料,刻石明志是一回事,行非所誓又是另一回事。鴉片戰爭后,閩浙總督顏大人,臨陣脫逃,皇上震怒,命其革職返鄉。然其居然隨行三千余人,首尾二里余,連仆從使女也是四抬大轎,氣勢驚人。漳州一地,安排的酒宴足足有四百余桌。捧著“官箴碑”,自欺欺人的顏大人,真可謂搜刮有道無度!
口口聲聲說什么“為民父母”,實際上卻反其道而行之。縣署大堂赫然懸掛大匾:愛民猶子,執法如山。縣令卻貪黷成性,于是有人續匾文諷刺曰:愛民猶子,牛羊父母,倉廩父母,供為子職而已矣;執法如山,寶藏興焉,貨財殖焉,是豈山之性也哉。一說續文為:愛民猶子,金子銀子,皆吾子也;執法如山,錢山靠山,其為山乎。
千里為官只為財。五代時,趙在禮在宋州做官,橫征暴斂,百姓苦不堪言。后來朝廷將其調往他處,百姓奔走相告:“老天有眼,終于拔掉眼中釘了!”消息傳到趙在禮耳中,他向上司要求,仍調回宋州,人人征錢一千,名曰“拔釘錢”,宋州父老哭笑不得。梁武帝時,“四盡太守”魚弘,得意忘形,對人炫耀:“我為郡,所謂四盡:水中魚鱉盡,山中獐鹿盡,田中米谷盡,村里民庶盡。”
貪官如蠅聚臭,如蝗撲禾,堪稱鋪天蓋地,比比皆是。倒是清官鳳毛麟角,屈指可數。一部二十四史,多少貪官污吏。豺狼當道,安問狐貍?
翻遍史書,有名有姓,貨真價實的清官,多乎哉?不多也。明末學人張岱所著《夜航船》卷七“清廉類”,滿打滿算,也只找出四十余位清官。清官張瑋,慨而言之:“為清官甚難!必妻子奴仆皆肯為清官,而后清官可為,不必則敗其守矣。”
唐宋元明清,從古說到今。貪官何其多?清官何其少?歷史學家吳晗在《論貪污》一文中,直言貪污這一現象:“無代無之,竟是與史實同壽!我們這個時代,不應該再諱疾忌醫了,更不應該蒙在鼓里自欺欺人了。翻翻陳賬,看看歷代覆亡之原因,再針對現狀,求出對癥的藥石。”誠哉斯言! (摘自《檢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