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3月23日午夜,71歲的美國前副總統迪克·切尼正在呼呼大睡,忽然電話鈴聲大作。電話是弗吉尼亞州的費爾法克斯醫院心血管科打來的,非常簡短但非常重要:在數小時內可能有個心臟捐獻給他,他必須馬上趕到醫院接受移植手術,因為心臟的“保鮮”時間只有4到6個小時。在美國,通常心臟捐獻者都是各種事故的受害者,醫生實際是在告訴切尼:“有個人快救不活了,他的心臟可以捐獻,快來。”
切尼的私人心臟醫生雷納很清楚地記得切尼告訴他這個消息時的興奮。為了這個移植機會,切尼已經等了20個月。一個小時后,切尼已經躺在病床上,手術由費爾法克斯醫院的心血管專家亞倫·斯波爾和安東尼·羅金操刀,從3月24日上午10點開始,到下午5點結束。雷納說,手術非常成功,超過了預期。到3月26日上午,切尼已經能夠離開病床,坐在椅子上。雷納說,正常情況下,切尼估計還能活10年以上。
但是,令切尼沒有想到的是,病房之外,一場風波正等著他。
“鷹派”人物的“心病” 切尼出生于1941年,長期以來以“鷹派”形象示人。1989年,他出任時任總統老布什的國防部長,策劃了第一次海灣戰爭的“沙漠風暴”行動,又指揮美軍在巴拿馬抓了軍事強人諾列加。在小布什總統任內,他擔任副總統,也是力主對外強硬,是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的積極推動者。然而,切尼并沒有軍人經歷,他是威斯康星大學的哲學博士,在國會眾議院情報委員會干了10年,是位情報專家。作為文職官員,切尼沒有那些軍旅出身的政客們的好身板,常年病病歪歪。從37歲開始,切尼先后5次心臟病發作,手術前已經到了心力衰竭的晚期。
切尼有著20多年“煙齡”,曾經煙不離手,不知道這和他的心臟病有沒有關系。1978年,他在競選懷俄明州聯邦眾議員時,心臟病第一次發作,醫生診斷是“中等程度的冠心病”。切尼立刻戒煙,并開始吃藥和嚴格注意飲食。1984年,心臟病第二次發作,醫生說是“小問題”。1988年,他第三次心臟病發作,這次又是“中等程度”,但醫生檢查發現,他的冠心病更嚴重了。兩個月后,切尼接受了心臟搭橋手術。
2000年,切尼和小布什搭檔競選總統,當時出現了選票爭議。11月22日,佛羅里達州最高法院裁定要重新計算該州選票,令已宣布勝選的小布什平添煩惱。幾個小時后,切尼胸口、肩膀都痛得不行,凌晨4點半,特工趕緊駕車把他送進醫院。早上7點,醫生診斷他心臟病第四次發作,再度為他進行了急救手術。后來,小布什、切尼還是贏了選舉。康復后,有人問切尼是不是競選太緊張導致了心臟病發作,切尼說,那倒不是,這場選戰比起他指揮海灣戰爭來要輕松多了。也有報道說,切尼在1988年到2000年之間沒好好鍛煉,一周只鍛煉兩次,長了40斤肉,這也許是心臟病發作的原因。
愛打瞌睡的副總統 在白宮,切尼的心還是麻煩不斷。作為副總統,切尼的專機“空軍2號”上帶著全套的高級醫療設備,機艙內還有健身車等設備。到了目的地,隨從們會把健身車搬進切尼的酒店房間,他看書、看電視都喜歡騎在這輛健身車上。外出時,專機上助手們大吃大喝,切尼只吃水煮鮭魚、荷包蛋、蔬菜水果之類的清淡食品。出訪時,主人擺開盛大晚宴,切尼不能多吃又不能不吃,總是吃得扭扭捏捏。
在華盛頓時,切尼總是時刻注意養生,早睡早起,小心翼翼。但心臟病還是在折騰他。2001年6月,他安裝了心臟起搏器。2005年7月,他在體檢中查出雙膝關節后有動脈瘤,這會導致血栓形成,增加中風、心臟病發作的風險。于是,切尼做了雙膝動脈瘤手術。2007
/IjKWgaIxhkgmMd10ozGroiv2jD962okXPxQsQDpUNU=年11月,切尼又被診斷出患有“心房纖維顫動”,心律不齊。醫生對他的心臟進行電擊治療,恢復了正常心跳。
切尼身體不好,也影響工作。血管不通暢,大腦易缺血,人就愛打瞌睡。切尼多次被記者拍到開會打瞌睡的照片。2007年10月,美國廣播公司播出了一段錄像,切尼在小布什召開的緊急會議上又睡著了,當時討論的是加利福尼亞的山火問題,視頻一出,輿論嘩然。小布什上臺之初,什么都聽切尼的。但后來,切尼對布什的影響慢慢小了。這除了小布什在政策方面的反思之外,切尼的“心病”也是一個客觀因素。
退休后決定“換心” 2009年初,切尼和小布什一起離開了白宮,但“心病”還在折騰他。
2010年2月22日,切尼心臟病復發,被送進了喬治·華盛頓大學醫院,好在只是“中等程度”。當年6月25日,他覺得不舒服再度住院。7月,醫生建議他做心臟移植手術,因為他的心臟經過多次折騰,心肌已經非常衰弱,無力將血液輸送到全身,只有換一個了。
由于移植手術的心臟必須來自剛剛死亡的捐贈者,還要考慮血型是否匹配等,常常是可遇而不可求。每年都有300多名美國人還沒等來合適的心臟,就已停止心跳。目前,有3000多名美國人列在心臟移植手術等候名單上。為此,切尼早早“排上了隊”。與此同時,醫生為切尼安裝了左心室輔助裝置,那是一種小型的血液泵,可以幫助切尼這樣的病人在等待期間維持血液循環。當然,有些病人年高體弱,干脆也就不移植了。
切尼起初也很猶豫是否要換心。一方面,他畢竟年事已高,值不值得冒險要好好考慮。一般來說,進行移植手術的人大多是在50歲到64歲之間,他們中七成以上的人術后可以至少活5年,但65歲以上換心者的存活率相對來說要低一些。另一方面,手術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心臟移植完成后,要進行終身治療和監測,確保人體不排斥新的心臟,要終身吃藥來抑制身體的免疫系統,避免它攻擊移植來的心臟。但是這樣一來,人體的免疫系統功能就會變差,容易受到感染。直到2011年1月,切尼發現使用小型血液泵雖然也“過得去”,但令他行走不便。同時他也了解到,心臟移植手術如今已相當成熟。去年,美國成功完成了2300多例心臟移植手術,而且接受手術的患者中,有一半人活了12年以上,這讓他最后下了決心。
手術后引來爭議 切尼“換心”剛成功,公眾的質疑就來了。第一,是質疑他有沒有“插隊”;第二,是質疑像他這樣年齡的病人還有沒有必要做心臟移植手術。畢竟,可用于移植的心臟非常有限,而很多年輕病人都還沒有得到這樣的機會。
美國醫療機構否認了切尼享有特殊待遇。專家稱,根據法律規定,誰能進行器官移植,除了等候的時間外,還取決于病人的需要、病人的居住地遠近、健康狀況等。切尼雖然心臟不好,身體其他方面都很健康,符合受捐贈要求。根據切尼的病情,他屬于手術緊急程度中等的病人,也已經等了20個月,時間不短。至于說“插隊”,由于等候名單是公開的,目前看切尼并未搞什么“暗箱操作”。只是如今美國人對權勢人物和各種特權有怨氣,所以拿切尼“換心”的事出氣。
美國每年花在心臟衰竭上的治療費用達到290億美元,切尼所做的左心室輔助裝置和心臟移植手術,費用可以通過政府為老人提供的廉價醫療保險報銷。所以,切尼能做手術也并不是因為他有多少錢,可能只是他運氣好一點而已。至今,切尼仍不知道捐贈心臟者的身份,但他和家人發表了一份聲明,“永遠感謝這個救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