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厘米長短、大頭針粗細的透明桿狀物,置身偌大個展臺,顯得“弱不禁風”、毫不起眼,但卻因為旁邊標有“納米”二字,而在前不久舉辦的北京科博會上吸引了許多觀展者的眼球。
納米跟咱何干?本期“特別策劃”《納米和你有什么關系?》,為大家詳盡介紹了納米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其個中特性及與之相關聯的一系列奇觀,或許會讓你大開眼界、嘆為觀止。
時間倒流回半個多世紀以前,1959年,美國著名物理學家、有“科學頑童”之譽的理查德?費恩曼(1965年諾貝爾獎獲得者),在一次講演中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觀點:如果人類能夠在原子/分子的尺度上來加工材料、制備裝置,那么將有許多激動人心的新發現。那時,化學將變成根據人們的意愿逐個地準確放置原子的問題。這是關于納米技術的最早的夢想,但當時多數主流科學家對納米技術的研究持懷疑態度,更多的人將其視為“癡人說夢”。
在科學技術領域里,確實存在這樣一種情況:大多數科學家不能接受某種理論或某種解釋,可是他們誰也不能證明它是錯誤的。事實上,科學的理論就是在不斷的爭議和交鋒中得到驗證并加以完善的。而各種各樣的假說即使(后來被證明)是錯誤的、荒謬的,有時在一定程度上(或從某種意義上說)卻也有助于我們發揮想象力和拓展思路,甚至給我們一些有益的啟示。
20世紀80年代初,人們發明了費恩曼所期望的納米技術研究的重要儀器——掃描隧道顯微鏡,揭示了一個可見的原子、分子世界。與此同時,納米尺度上的多學科交叉展現了巨大的生命力,迅速形成為一個具有廣泛學科內容和潛在應用前景的研究領域。
“小” 中乾坤大!
1997年,美國科學家首次成功地用單電子移動單電子。同年,世界上第一個納米級商業納米機器——生物探測器問世。1999年,美國一個研究小組制造出厚度不足單個分子的簡單的計算元件。利用上述技術,甚至有可能在不久的將來研制成功速度和存貯容量比現在提高成千上萬倍的量子計算機,給我們帶來更多更大的驚奇!
想象與創造一直在改造我們的生活。能夠最終領悟到自己可以實現什么的人類是無羈的。在發生重大變革的時期,如果沒有實現可能夢想到的東西,情有可原;如果沒有夢想到可能實現的東西,則是失算。
讓我們用大腦去想象、用雙手去創造、用雙腿去踐行——人類光輝的未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