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樣的夜晚能讓人們“變聰明”呢?如果問德國人,他們肯定會一致問答——“科學長夜”。上周末,德國首都柏林等城市舉行了一年一度的“科學長夜”,吸引了眾多科學迷參加。 (2012年6月5日《環球時報》)
在中國首都北京科技周閉幕的下一個周末,即2012年6月2日,德國首都柏林拉開了“科學長夜”活動的大幕。深入了解德國“科學長夜”活動,不難發現,這項影響廣泛的科普活動對于科研機構和普通市民來說達到了“雙贏”的目的。
從參與活動的機構來看,柏林洪堡大學、弗勞恩霍夫研究所、波茨坦氣候研究中心和柏林自由大學等73家學術機構敞開大門歡迎科學愛好者,展示各自工作內容、研究成果,為民眾答疑解惑。這些機構涉及技術、生物、信息、宇宙及能源等領域。據介紹,為吸引不同年齡段的科學迷,各科研機構絞盡腦汁。柏林工業大學的“創意之家”展出29項面向未來的智能化及可持續生產的新技術,比如3D掃描、二氧化碳冰點清潔、新型機器人等。科學愛好者不僅可以“零距離”體驗各種新技術,臨走時還可帶走資料袋。其他科研機構也采取展覽、講座、多媒體展示等形式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并解答游客的各種問題。
從活動的組織來看,活動的時間一般選擇在周末,這有利于家長的陪同,并且第二天大人不用急著上班,學生不用急著上學。由于政府對“科學長夜”活動的重視,活動舉行的數周前就開始大面積宣傳,并出售“科學長夜”門票。活動當天,只要手持“科學長夜”門票,就可免費乘坐公交專線、地鐵等交通工具往返于各活動點。在各個乘車點,都有穿著統一服裝的工作人員為參觀者指路、答疑。
從活動的效果來看,據統計,2012年柏林和波茨坦兩地當晚就吸引了18.5萬名科學愛好者。一位長期從事德國科技報道的中國記者曾表示,中國“科技周”活動時間比較集中,而在德國,讓科技走出“象牙塔”,消除公眾對科學家和尖端科學的神秘感與距離感,已經成為這個國家重點科研院所的日常職責。除“科學長夜”外,德國一些城市還有其他的“長夜”活動,比如“博物館之夜”、“圖書館之夜”、“古典音樂長夜”和“跑步長夜”等。這些活動很自然地拉近了公眾與科學之間的距離。
眾所周知,德國是一個科技強國、創新強國,公民科學素質高,其訣竅究竟在哪里?也許“實現科學家與公眾的互動”是其原因之一。德國一向重視向公眾普及最新的科學進展和發明,德國政府有重視科普宣傳的優良傳統,公眾也有熱愛科學和崇尚科學研究的習慣,這也是德國長期保持科技強國、科技大國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