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力挺“真氣運行培訓班”而受到關注的甘肅衛生廳長劉維忠,近年來推行“中醫復興運動”。其舉措包括,號召醫務人員學習真法以“無藥治病”,要求西醫獎金與中藥用量掛鉤,要求二級以上醫院設立藥膳科,規定吃中藥、針灸、拔火罐等可100%報銷等。 (《新京報》2012年6月4日)
對推行“中醫復興”,我認為可以大力探索,也應該允許質疑的存在,但在法治社會,以一種公共政策作為導向,是需要經過法定程序的,以保證其決策在形式上的合法性。比如甘肅省采取的“吃中藥100%報銷”政策,畢竟花的都是納稅人的錢,首先就需要經過民意的激蕩,如果多數民意支持這一做法,就應該提交給作為民意機關的人大進行討論表決,表決通過了執行,沒有通過那就應該繼續醞釀民意與正當性。
之所以強調決策程序的重要性,是因為“正義不僅應得到實現,而且要以人們看得見的方式加以實現”,程序正義就是一種“看得見的正義”。普通群眾,是選擇中醫,還是選擇西醫,對是否是“文化遺產”的因素考慮得并不多,更多的是出于對解決疾病的渴望以及心目中對現實的中西醫醫療水平的信任程度。西醫雖然有時候也治不好病,但西醫在多數時候能說清楚病人得了什么病;而中醫雖然很多時候能治好病,但很多時候中醫卻說不清楚病人得的是什么病。簡單依靠“吃中藥100%報銷”,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病人對中醫醫療水平的信任問題,對從根本上推行“中醫復興運動”的益處并不大。
中醫是科學,西醫也是科學。在我國目前的法律體系中,并沒有偏重的問題,選擇何種醫療科學,是病人的自由。作為公共政策,對人們自由選擇范圍內的選擇,就不應該差別對待。即使實行差別對待,“吃中藥100%報銷”、吃西藥只能部分報銷,也必須經過一個法定的博弈過程,需要一個程序的確認,而不能僅僅憑領導人的個人喜好?!俺灾兴?00%報銷”,看似只是一個簡單的公共政策導向,但對病人、特別是經濟困難病人的選擇,還是有很大影響的,甚至在某些時候,會“綁架”病人的選擇,而這對社會本身是不公平的,對西醫也是不公平的,因為政策的前提并沒有證明中醫比西醫更加優越。
個人的事情由個人來選擇決斷;社會的事情由社會來選擇決斷。但在現實生活中,卻有不少官員以“個人的人格”或者“個人的政治前途”來推行領導個人的選擇決斷。無論領導個人的選擇決斷是否英明,出發點是否善良,但本質上都是對權力社會屬性的否定,對民意的蔑視。確實,有時候“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中”,但多數時候還是“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在一個法治社會,誰做選擇,誰承擔選擇的后果,是基本規則。即使社會公眾在特定時候作出了錯誤的選擇,也只能由社會公眾自己來對選擇后果負責。領導個人以私弄權,表面上表示個人來承擔后果,實際上由于個人承受后果的能力有限,最后還是得由社會公眾來承擔后果。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中醫和西醫,不是二選一的問題,而是應該包容共存、取長補短、共同發展的問題。雖然近代以來,中醫被質疑,被邊緣化,甚至被否定,但其中的原因是復雜的,既有社會的因素,也有中醫本身的原因。沒有中醫本身科學化水平的提高,就不會有競爭力的根本性改變。公共政策可以在培育中醫的競爭力上面略有傾斜,但卻不應該用行政權力直接改變競爭的結果。
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權力的文明程度。權力的文明程度,在很大程度上要看權力是不是在法律的軌道內運行。中醫和西醫,是人們自由選擇的范圍,理應一視同仁,不應存在“吃中藥100%報銷”、吃西藥只能部分報銷的問題。退一步說,即使要通過公共政策表現一定的傾向性、引導性,公共政策的制定與出臺本身也一定要經得起法律的檢驗,至少在程序上不應該有太多的瑕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