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庸俗、低俗、媚俗”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是我國大眾傳播市場化、娛樂化發展中的一種異常現象,針對這種異常現象,本文透過對當下“庸俗、低俗、媚俗”的三俗文化的文章梳理,凸顯媒體要將自身的社會責任落實,媒體需要回歸,需要切實成為一個負責的媒體,強化媒體的社會責任刻不容緩,為我國媒體發展提供有益的參考。
關鍵詞:三俗;社會責任;研究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2)09-0042-02
一、文章概述
(一)背景
目前庸俗、低俗、媚俗的這些“三俗”的文藝節目對大眾進行視覺、聽覺的轟炸,挑戰我們的道德底線。這些以“俗”為義的文化喬裝,侵蝕著大眾的認知,庸俗、低俗、媚俗的文化一邊接受著道德審判、一邊卻又大肆流行。2010年7月,黨中央正式指出要堅決抵制“庸俗、低俗、媚俗”的“三俗”文化。這也將媒體的意義提升,媒體作為認知利益的表達者和新聞信息的傳播者履行著自己的責任和職能,媒體需要逐漸回到其本源和核心——負責的傳媒,強化媒體社會責任刻不容緩。
(二)文獻概述
從國內相關研究論文來看,從2002年到2011年為搜索限段,在學術期刊網上以“題名”為搜索前提輸入“三俗”,再點“精確”搜索則為86篇,從搜索結果中看出,有關三俗優秀碩士論文則有1篇,期刊數據庫為85篇,對于強化媒體責任的研究論文,在學術期刊網上以“題名”為搜索前提輸入“媒體責任”,再點“精確”搜索則為419篇,從搜索結果可以得出,有關媒體責任的優秀碩士論文有8篇,中國重要會議論文5篇,期刊全文數據庫為406篇。以“三俗”為題名進行跨庫檢索,精確檢索出論文83篇,其中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1篇,其中與媒體相關48篇,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收錄的文章9篇。
從上述表象來看,似乎研究“三俗”,強化媒體社會責任的論文不少,但是,逐一研讀這些論文會發現,結合語言哲學、政治學、社會學等理論來深入研究我國出現的“三俗”現象的期刊論文幾乎沒有,也缺乏結合這些學科理論來研究如何應對三俗現象的規范論文,對于研究“三俗”,強化媒體責任領域的博士論文沒有,處于空白階段,碩士論文研究“三俗”的也僅僅只有一篇,研究強化媒體責任的碩士論文也只有區區8篇,這也提醒人們,針對“三俗”,強化媒體責任的深入研究刻不容緩。
關于整治“三俗”強化媒體責任的文章,主要集中在《中國廣播電視學刊》,《中國記者》,《新聞前哨》,《青年記者》,《今傳媒》,《視聽縱橫》等雜志上,例如潘丹丹,黃璜發表在《青春歲月》上的《淺析當前我國“三俗”文化橫行的原因及治理對策》,盧鐵澎發表在《中國廣播電視學刊》上的《生于憂患 死于愚樂——淺談電視娛樂節目“三俗”的病根與治理》,李德順發表在《新聞記者》上的《從《中國達人秀》的成功反思電視節目“三俗”之源——兼談電視媒體如何把握受眾的需求》等等。這些文章從不同方面說明整治“三俗”強化媒體責任的重要性,針對當前“三俗”盛行,媒體責任意識不強的現狀從具體方面進行了分析。下面羅列其中一些文章的重要觀點。
潘丹丹,黃璜在《淺析當前我國“三俗”文化橫行的原因及治理對策》中指出,“三俗”文化橫行的一個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利益驅動,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一部分人所追求的不是可以用來陶冶我們個人情操和提升個人魅力的高雅文化,而是一味追求最大化的賺取金錢,不管庸俗還是高雅無所謂,把謀求金錢利益作為他們的首選目標。
劉軍茹在《論媒體改革中媒體責任和功能的缺位》中提到,新聞傳播活動中造成媒體責任和功能的缺位主要是媒體自身原因。首先就是炒作新聞傳遞的信息,在信息傳遞的同時還不免要進行二次三次的加工或者冠以華麗的外表,其次是真實的新聞無法提供,是大量虛假新聞出現在公眾面前。另外公眾想要知道的新聞信息被隱藏起來,那些不重要的一眼就可以看出來的反而不停地傳播,真是讓人大跌眼鏡。
二、研究綜述
(一)引語
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中國社會多元化發展,那么文化領域也勢必形成多元化。庸俗、低俗和媚俗組成的“三俗”文化就是這一多元化的代表,它們充斥著各種空間,擠壓著健康、積極的文化的生存空間,破壞了社會文化的良好氛圍,敗壞社會風氣,其危害愈演愈烈,“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文化氣節受到沖擊。媒體是信息傳遞的重要工具,隨著傳播技術的發展,現在的傳媒體制在大的方面上還是有很大的改觀和提升,與此同時,媒體管理者對媒體的控制也實行比從前更為嚴格絕對化管理,在黨的領導下,勢必和“三俗”文化做絕對化的斗爭。當今“三俗”風氣盛行,媒體作為傳播信息,傳播思想的重要媒介,不管體制如何突破,不管管理如何細化,如何變化,不管指導策略如何靈活,都需要不斷強化自身的社會責任。
(二)“三俗”的原因研究
我們反對“三俗”文化的態度是堅定的,“三俗”文化的大量涌現也不是一時興起,它是經過特殊環境逐步培育出來的。
周宇在《三俗文化及社會根源及根除三俗對策分析》一文中告訴我們,仔細探求它產生的原因是非常復雜的,從大方向上來說,市場經濟在給我們充分的物質享受的同時,精神文化發展卻略顯落后,單方面的追求物質的享受,使得我們不能理智地對待來的如此快速物質財富,我們的個人價值被商業化的經濟利益所取代,而追求經濟利益成為一切“三俗”文化堅持的法則。由于這樣環境的熏陶,“三俗”文化的產生也就是必然的了。
換個角度,大多數的從事文化藝術的人思維視線狹隘,只是為自己或自己所在的利益集團服務,不管不顧創作的文化藝術對社會產生的影響,他們對涉及的重大政治問題的題材往往避而遠之,失去群眾基礎的作品,自然不會有蓬勃的生命力,他們創作出來的作品只會在三俗的圈圈里,永遠也走不出來。
(三)“三俗”的案例研究
周星在《非誠勿擾:朝著幸福的感覺努力》一文中提到《非誠勿擾》把控了“秀文化”狀態,人生就是秀出一個存在的價值,秀的真假秀出社會狀態的真實。但是以馬諾、馬伊咪、武瀟等為典型的女性,各自的言論導致人們的極度關注。
李德順《從“中國達人秀”的成功反思電視節目“三俗”之源兼談電視媒體如何把握受眾的需求》一文中,以東方衛視《中國達人秀》作為案例,指出了“三俗”的成因,得出“選秀節目不是一定要通過走低俗路線來博得觀眾的青睞,以實現節目的經濟效益的電視節目”的結論。
(四)整治“三俗”,強化媒體責任的研究
“三俗”的勢頭如果得不到遏制,就會越演越烈,對社會造成的惡劣影響可想而知,媒體責任和功能面臨著缺位的現狀,低俗化已成為媒體追求的目標,越是低俗,越是可以保證收視率,媒體“三俗”化愈演愈烈。整頓治理“三俗”化強化媒體責任迫在眉睫。
盧鐵澎在《生于憂患 死于愚樂——淺談電視娛樂節目“三俗”的病根與治理》提到以電視作為媒介,本身不會“三俗”作為出發點,提出任何工具、媒介的任何功能都不是單純的自身意義的表達,它夾雜著操縱者的心態,操縱者的心情,這一點的指出,又將文化信息的傳播提升到了傳遞著本身。電視從業人員必須首先學會做人,媒體人首先是一個人,必須自覺增強社會責任感,提高理論素養,不能一味追求商業利益,視金錢為一切,這樣的話節目本身就喪失了存在的意義,畢竟,節目不單純是以一個物質形式存在的,它的存在,更應該表現精神存在,只有這樣,“三俗”之病方能根除, 電視娛樂節目才有可持續發展的生路,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李萍在《完善廣播電視管理體制,抵制“三俗”現象的傳播》一文提到,媒體的社會責任與功能,現在即便存在某些缺憾,漏洞,但是要意識到自身的缺憾,然后要不斷強化自身的責任感,彌補自身存在的缺憾,媒體需要正視“三俗”化,要強調文化傳播服務大眾,在反映生活和人民感情方面充分大眾化的同時,強調媒體創作產品在精神上陶冶人心;時時刻刻都要保持自身作品思想的深刻性,即便是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來呈現。目前,社會與大眾文化處于糾結的階段,我們每個人都應當有自我辨識能力,要學會抵制這樣的媚俗節目,要自覺抵御外來媚俗文化的侵襲,提升自身的文化修養。
大眾媒體的傳播能力強勢,所以不能讓“三俗”的節目成為文化的主流,這樣整個污濁的文化氛圍會將既存的有氧文化窒息,主流媒體更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
所以,我們首先正確理解什么是三俗文化,有了對定義的嚴格的界定,理解它的社會根源,明白了它的生存環境,才能真正堅定地摒棄“三俗”,真正找到現代社會應該追求的文化境界,才能真正認識到媒體責任的意義所在,才能真正體會到“三俗”其實是一種扭曲的價值取向,它的背后反映的是一個人、一個團體、一個社會一味追求商業價值,追求金錢效益,進而跟著流俗走,甚至討好、獻媚于這種低端的行為。中國的媒體必須提升自身的競爭力,自身的文化修養,掌握傳播的主流話語權。正確處理好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關系;自覺將抵制 “三俗”之風作為長期的職責和使命。
三、結 語
作為進入千家萬戶的大眾媒體,必須尊重傳統的道德價值和審美體驗,絕不能只迎合極少數人的低級趣味, 制作播出低俗、庸俗、惡俗的節目。我國廣播電視深知自身所肩負的職責,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健康向上、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節目。
我們一直呼吁建設和諧社會,文化的和諧也是和諧社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大眾傳媒要將和諧文化的思想貫穿到節目的每一部分,不能讓節目隨波逐流,節目傳遞的思想才是節目本身存在的真正意義,是一個節目的魂,是一個節目制作團隊的靈惑,也是節目和觀眾產生聯系的紐帶。我們不可以低估節目觀看者的文化水平,要深知節目得以長久存在的原因在于是節目的魅力,這個才是節目真正的“賣點”。
參考文獻:
[1]周宇.“三俗”文化社會根源及根除“三俗”對策分析[J].今傳媒,2010(2).
[2]唐琦斯.試論“三俗”之風的危害根源及其防治[J].延邊黨校學報2010(5).
[3]葉奕.大眾傳媒低俗化監管規制構建的新思路[J].求索,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