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實現農業現代化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影響他的有許許多多的因素,但筆者以為,本文拋出的四個觀點,雖然粗糙,但它是中國農業現代化繞不過的四個坎。目的是想通過拋出這些觀點,促進大眾的反思以期拋磚引玉。
王一新
海南省農墾總局黨委書記
中國農業現代化一定要在農業發展理念和農業管理方法上有重大的革命,才可能走出行之有效的有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具體有四個方面的思考。
一、農業現代化必須走規模化和標準化的道路,而規模化和標準化必須處理好土地集約化與土地家庭長期承包的關系。筆者以為,要處理好土地集約化與土地家庭承包的關系,要認真借鑒當年人民公社的“經驗”。人民公社超越了歷史發展階段,成為“政治掛帥”的組織,但是它潛伏著今天看來很先進的東西,那就是組織化程度高和土地集約化。
建議:一是以鄉(鎮)、村(社)為單位,用行政的力量,推動土地的集中和農業公司的組建;二是每戶農民用土地承包權入股,農民成為農業公司的股東;三是鄉(鎮)、村(社)完成農業公司組建后,不得干預農業公司生產經營,農業公司股東大會是最高權力機構;四是農業公司可以自己推舉能人作為負責人,也可到市場上聘用專業人員來管理。入股的農民經過培訓后,重新按工種進行專業化分工,在公司領取工資并分享紅利;五是不愿從事農業的農戶,土地承包權也可入股,自己可選擇另謀他業,同樣分享股權紅利。
筆者以為,這種模式可以較快速度推進土地的集約化,同時又不與土地家庭長期承包發生政策矛盾,還較好地處理了農民長期就業和可持續增收問題。值得大膽探索。
二、徹底消除工農業“剪刀差”,讓農民和工人在政治上、經濟上真正平等,讓農產品的價值回歸市場,讓資本和勞動力心甘情愿地選擇農業。
在中國,工農業產品的“剪刀差”催生了非常不公平的農產品定價機制,造成了中國城市居民長期習慣于消費便宜農產品的畸形消費心理,不愿為農產品消費付出相應成本,卻又提出與生產力發展階段不相適應的消費標準。這就導致了資本和人力資源不愿去投資農業。即使去投資了,也不愿意在質量上下功夫。
筆者建議:第一,在我們國家當前的國情下,消費者應確立合理的農產品質量預期,畢竟大多數人收入還不高,不可奢求消費的農產品質量一下達到發達國家水平。當然,基本的農產品安全是必然的。第二,樹立“吃飯”是大事的理念,調整收入支出結構,增加農產品消費在個人消費支出的比重。通過消費價格杠桿,支持和推動中國農產品不斷上臺階、上水平。第三,鼓勵投資者投資高品質農產品,完全按市場價值規律確定市場價格,滿足高收入群體消費需求,同時為中國農產品生產樹立標桿和樣板,帶動中國整個農產品全面提升。
三、徹底改革政府對農業的管控模式。
如何把這么多的錢花得更有效率、效益,如何把政府的精力用在刀刃上,筆者有三點建議:
一是修正當前中國物價指數(CPI)中農產品參數,降低食品類的權重,弱化農產品價格變動對物價水平的敏感度。
二是把中央財政用于農業的直補資金和儲備資金集中起來,建立集中的區域農產品收儲體系。
三是政府只做自己該做的事情,用間接手段管理農業。政府應該把功夫下在農產品入市質量標準的制定上,放在入市時的嚴格檢測上,放在農業科技的推廣和服務上,放在金融的服務和支持上,放在農業保險上,放在市場信息的及時準確發布上,而不是直接用行政手段管理農業。
四、組建大型農業企業集團成為農業現代化的主力軍。
中國農業要實現標準化、規模化需要有效的載體。筆者以為,組建大型農業集團是最有效的途徑。中國已有的中國新建集團公司(新疆建設兵團)、北大荒集團(黑龍江農墾)、海南橡膠集團(海南農墾)等大型農業企業集團在這個方面已經提供了成功的案例。
我國大型企業的“中央軍”隊列中,應該有大型農業集團。目前中央管理的大型企業集團中,尚無真正意義上的農業企業。這對于一個農業大國,一個農業人口占多數,一個重視農業基礎地位的國家是不正常的。試想,如果“中央軍”隊列中有幾個大型的糧、棉、膠、奶、糖等企業集團,那么我們政府在調控市場、解決食品安全等問題上豈不是更加得心應手,更有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