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教育與中國21世紀大學教育的密切關系主要表現在:(1)21世紀呼喚創造教育,21世紀的來臨,意味著世界范圍內重大的教育和社會轉型;(2)中國面向21世紀的大學教育需重視對學生創造性思維和技能的培養,教師應多方面培養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的能力;(3)創造教育有益于中國面向21世紀的可持續性發展,以素質教育為基礎,充分挖掘、培養人的主體創造性的創造教育,必將擔負起促進中國跨世紀長遠發展的歷史重任,能夠強化對學生創新思維和綜合素質的培養,最終實現學生“通專多能”,“德、智、體、美”和“知、能、理、趣”全面健康的發展,創造教育也必將成為中國面向21世紀可持續性發展。
1 21世紀呼喚創造教育
現代社會對人才的培養,主要落實在對受教育者素質和技能的培養。西方社會歷來把人才培養與社會發展相聯系,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經歷了知識型教育、智能型教育以及現代社會的創造型教育幾個發展階段。中國的教育體制古今殊異,在不同社會制度下,教育的目的和義務也大相徑庭。新中國的成立,打破了教育為維護統治階級利益服務的“愚民教育”狀況,開創了教育為社會發展服務,教育有益于生產力解放和受教育者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新時代。在西方現代社會,科技飛速發展,社會千變萬化,知識的更新已達到驚人的程度,終于發生了“知識爆炸”,“生也有涯,學也無涯”的矛盾日益突出。令人稱慕的是,知識型教育在西方已被擯棄,代之以能適應社會發展的智能型教育和創造教育。然而,知識型教育在中國根深蒂固,時至今日,這種教育模式不僅未被廢止,卻還在“羸牛負重”般地存留著,無疑,這會嚴重影響中國現代化事業的發展。
在當今社會,智能教育受到高度重視。智能教育是對單純知識傳授的知識教育的超越,智能教育在知識傳授的同時,強化素質培養和技能訓練,具有較強的社會適應性。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社會的高度工業化,傳統的知識教育有被智能教育取代的趨勢。智能教育有利于開發智力,培養積極從事社會生產的專門人才,顯然,智能教育比起知識教育,是人類教育史上的一大進步。然而,智能教育也存在著不足,它以下幾個方面的偏差將隨著21世紀的來臨而更加明顯:(1)智能教育所重視的智力因素,主要偏重于受教育者有針對性地增強知識和技能,它同樣存在著應試教育所帶來的人的片面發展的問題。(2)智能型教育既忽略了人的全面發展,又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當今世界,特別是21世紀面臨的嚴峻課題:社會飛速發展向人的智力提出的挑戰。提倡創造教育正是人類社會實現跨世紀發展的重大戰略決策。
21世紀呼喚創造教育,21世紀的來臨,意味著世界范圍內重大的社會轉型。那時,經濟飛速發展,競爭異常激烈,科技進步日新月異。21世紀必然對人才的培養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在我國,創造型人才是相當缺乏的,這與我國長時期以來對創造教育的忽視有關,這制約了科技、文化的高速發展。走向現代化,面向21世紀的中國,實施創造教育勢在必行。只有實行創造教育,強化人才的主體創造性,才能加強對人才的全面培養。當今社會科學、文化的發展表明,發揮人的主體創造性意義越來越重大,創造思維已日益“成為人類認識尤其是自然科學認識的根本思維形式”。可以預料,創造教育必然成為中國面向21世紀的大學教育的主旋律。
2 中國面向21世紀的大學教育需重視對學生創造性思維和技能的培養
(1)因材施教——創造性思維和技能培養的立足點。由于學生的基礎知識、能力水平等都存在個體差異,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就需要針對不同的層次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即因材施教,并充分發掘每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能力。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能很好地平衡和協調學生因個體差異所帶來的困擾,讓學生積極參與思維活動,逐漸形成新的知識體系和技能。
(2)啟發式教學——創造性思維和技能培養的重要手段。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引導者,應該更加注重對學生學習興趣以及學生自身學習能力的培養,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認真思考,充分發揮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作用。啟發式教學取代了傳統的教師講學的教學模式,讓學生也參與、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更能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技能的培養。
(3)教與學的雙向交流——學生創造性思維和技能培養的可靠保障。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科技人才要求的不斷提高,社會對教育制度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希望學校能培養出更多德才兼備的有用人才,因此,對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時代下的教師教學更注重的是學生道德修養和能力水平的培養,要求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而學生要踴躍思考、積極討論,敢于創新并不斷拓展,這樣才能到達教與學的不斷融合,保證學生創造性思維和技能的培養。
3 創造教育有益于中國面向21世紀可持續性發展
創造教育與迎接21世紀挑戰的可持續發展戰略關系密切。可持續發展戰略是保障人類社會在21世紀持續、快速發展的重大戰略決策,其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是實現這一戰略目標的關鍵。中國面向21世紀的教育體制,應充分體現出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原則。綜合素質教育強調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和對受教育者潛能的培養,這有利于優化受教育者的知識結構,提高其參與社會競爭,以及施展聰明才智的能力和潛力。綜合素質教育要求受教育者盡可能全面地掌握科學、文化知識。面向21世紀的國際社會已廣泛認同一種全新的發展觀,即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首先是由環境學家、生態學家從協調人、社會與自然發展的關系角度提出的,可持續發展的內容涉及環境保護、經濟增長、提高人類生活質量,促進人類自身的可持續發展等許多方面。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在人類的可持續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因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人的素質的提高,取決于人本身的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戰略把自然、社會以及人的發展統一起來,人的發展是主體,是實現其它方面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因。堅持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是把社會需要與個人的發展需要相結合,將現在的需要與未來發展的需要相結合。以素質教育為基礎,充分挖掘、培養人的主體創造性的創造教育,必將擔負起促進中國跨世紀長遠發展的歷史重任,創造教育也必將成為中國面向21世紀大學教育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