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國家對少數民族教育在經費上采取的特殊扶持政策
1.1 設立民族教育專項補助經費,以解決民族教育的特殊困難
從1951年起,中央財政就專門設置了少數民族發展教育補助費,且歷年都有增加。從1956年起,中央核撥經費采取塊塊撥款的辦法,因而少數民族教育補助費已不實行單列項下達,但撥給各地的教育事業費中仍包括有這筆經費在內。1980年后,因國家財政體制改革,此項經費由省、自治區包干掌握使用。
1990年財政部決定從當年起,由中央財政每年安排2000萬元專款,用于支持少數民族地區發展教育的補助專款。規定這項經費由國家教委提出分配方案(應征求國家民委意見),經財政部同意后聯合下達。為提高資金使用效益,這項專款實行項目管理,由國家教委財務司統一掌握使用。1985年起,國家為了支持老、少、邊、山、窮地區發展基礎教育,每年撥出一億元作為普及小學教育基建補助專款,幫助這些地區解決辦學經費不足的困難。其中撥給新疆、內蒙古、寧夏、廣西、西藏、青海、云南、貴州8省、自治區的占54%以上。還有其他幾項教育補助專款,在安排時對少數民族地區都有所照顧。1991年國務院印發的《關于進一步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若干問題的通知》中提出:“國家設立‘少數民族教育補助專款’,實行專款專用,保證直接用于少數民族教育事業。‘八五’計劃期間,隨著經濟的發展和財政狀況的改善,這項專款可適當增加。”根據中央設立民族教育補助專項經費的精神,一些省、自治區也設立了民族教育專項補助經費。
1.2 多渠道增加民族教育投入
第一,調動各級政府和廣大人民群眾辦教育的積極性。要求各級各類民族學校要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因地制宜,廣泛開展勒工儉學活動。
第二,爭取從各項民族補助經費中拿出一部分經費辦教育。《關于加強民族教育工作若干問題的意見》提出,國家拔給民族地區包干經費中的“三項”補助經費(民族地區機動金、邊境地區事業建設補助費、不發達地區發展資金),各省(區)要增加用于發展民族教育的比例。中共中央、國務院在1993年印發的《關于印發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通知》中提出:在國家安排的少數民族地區各項補助費及其他扶貧資金中,要劃出一定比例的經費用于發展民族教育。
第三,爭取社會各方面支持民族教育。如近年來實施的“希望工程”和“春蕾計劃”中,都有相當一部分項目用于民族地區。到1994年底“春蕾計劃”資助了4萬女童重返學校,其中90%是少數民族女童。
2 國家主要對義務教育階段的少數民族學生給予學雜費的減免、生活費的補助照顧
由于許多少數民族學生來生活在遠貧困地區,當地的經濟基礎薄弱,學生家庭經濟狀況并不富裕,尤其是農、牧民子女,他們占少數民族學生人數的絕大多數,在支付子女受教育費用問題上存在諸多困難。而民族地區未來勞動者素質的提高主要依賴于現代教育,辦起了現代教育,而學生無力入學,則沒有實現教育的過程。大量學生因經濟狀況不能實現基本的義務教育,勢必又造成新一代低素質勞動力和貧困人口。所以要擺脫這種惡性循環,國家推行義務教育就應將教育公眾資源向民族地區延伸,制定和實施特殊照顧和扶持的民族教育政策。
(1)義務教育從適當減免學雜費到全部免費和適當補助學生生活費。國家法律規定,在義務教育階段,對學生不收學費但收雜費。國家教委在1992年印發的《關于加強民族散雜居地區少數民族教育工作的意見》中也規定“各類學校招生,凡屬義務教育階段,要認真組織少數民族子女入學,對生活有特殊困難的學生可減、免雜費”。2005年12月24日,國務院發出《國務院關于深化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的通知》,承諾確保2006年,西部地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全部免除學雜費;2007年,這一免費政策擴展到中部和東部地區,同時繼續對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課本和補助寄宿生生活費。這些政策是國家就全國的義務教育而出臺的,但由于我國民族教育的特殊性,這些政策此前早已在西藏、新疆等自治區實行,如今新政策的出臺,又率先覆蓋了我國民族教育中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經費問題,使民族教育得到特殊照顧和扶持。
(2)在發放助學金方面給予適當照顧,許多民族中小學校對學生發放助學金。除公費待遇的少數民族中學外,在若干指定的中學也要求設立少數民族學生的公費名額。1952年教育部頒發的《中學暫行規程(草案)》規定:“中學設人民助學金,少數民族學生申請人民助學金時,應在可能條件下盡量先予以照顧”。一些寄宿制民族中小學校實行“三包”政策。“三包”的具體內容在不同地區有所不同,有的包吃、包住、包學習用品,有的全包,有的要學生家長負擔一部分。許多民族中小學校對學生頒發助學金。
3 民族中小學校在教學上可實行特殊變通規定
(1)對民族中小學校的教學計劃的具體規定。根據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批準的第一次全國民族教育會議報告以及1984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精神,民族中小學校從總體上與普通中小學校一樣,遵循教育的一般規律、學制和教學計劃基本上按國家的統一規定執行。但由于存在地區特點和民族特點以及各民族間文化傳統上的差異,因此各地區可根據當地各民族的具體情況,在執行國家統一制定的教學計劃的同時,可以變通執行或制訂相應的補充規定。
(2)國家對民族學校實行民族語文教學和雙語教學的具體規定。1984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1986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以及1992年國家教委、國家民委印發的《關于加強民族教育工作若干問題的意見》中,對民族學校實行民族語文教學和雙語教學作出了具體規定,主要內容如下: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招收少數民族學生為主的學校,有條件的應當采用少數民族文字的課本,并用少數民族通用的語言文字教學;要在繼承發揚本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同時,積極擴大民族間、地區間的交流,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所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使用民族語言文字教學的地區,要因地制宜地搞好雙語文教學。
在國家民族語文教學政策的指導下,我國的少數民族語文教學得到重視和發展。全國各地開展民族語文教學主要有四種形式:一種是一些有本民族語言而無民族文字的民族,在學前班或小學低年級階段用民族語言輔助教學。第二種是在有自己民族語言文字的民族教育中,在中小學階段以本民族語文教學為主,一般在小學三年級開始學習漢語文。第三種是以漢語教學為主,在小學一定年級開始學習民族語文。第四種是一些地方用民族語文掃盲,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建國以來,在黨和國家的關懷下,民族地區已經形成完整的基礎教育體系,少數民族子女享有了受教育的權利。 到2000年底,全國民族自治地方已有中學1.2萬多所,少數民族普通中學在校生498.91萬人,比上年增長7.68%,民族自治地區705個縣級單位中,實現“兩基”目標的已達316個,占總數的44.8%。2000年,內蒙古、寧夏、新疆、青海、云南、貴州、西藏、甘肅等省、自治區的邊遠民族貧困地區,又有43個縣級單位實現了基本普及初等義務教育的目標。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