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隨著學校規模的擴大、學生數量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校園垃圾數量也在不斷增加。如果不能進行妥善的處理,勢必會污染校園環境,影響師生健康。但是,校園垃圾具有產量多和價值高的特點,是一種潛在的資源,可以實現資源的回收利用。本文通過探討校園垃圾的處理技術,尋找出恰當有效的處理方法。
關鍵詞:校園垃圾 處理技術 探討
中圖分類號:X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8(c)-0083-01
1 引言
校園垃圾是由校園內的廚余垃圾、生活垃圾和綠化垃圾等組成。其中,廚余垃圾主要包括剩飯、剩菜、肉骨和蛋殼等;生活垃圾主要包括果皮、零食、紙張、玻璃、塑料和金屬等;綠化垃圾主要包括落葉、樹枝、花草和水藻等。隨著學校規模的擴大、學生人數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校園垃圾數量也不斷增加。如果不能進行妥善處理,勢必會污染校園環境、影響師生健康。同時,從資源學的觀點看,校園垃圾具有產量多和價值高的特點,是一種潛在的資源。校園垃圾資源化處理可以減少垃圾對校園環境和師生健康造成的危害,實現資源的回收利用,培養師生的環保意識。
2 校園垃圾處理技術
縱觀國內外有關校園垃圾處理技術的理論研究和工程實踐,成熟且常用的校園垃圾處理技術主要有填埋、焚燒、熱解和堆肥等四種。不同城市或地區的學校,由于垃圾中組分各異,在實施過程中會采用不同的處理方式。近年來,國內外許多研究者將蚯蚓引入到垃圾堆肥處理過程。在微生物的協同作用下,蚯蚓利用自身豐富的酶系統促進有機物分解、轉化成易于利用的穩定有機肥料。同時,蚯蚓本身又可提取酶、氨基酸和生物制劑,因此,利用蚯蚓處理垃圾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本文選擇蚯蚓堆肥工藝處理校園垃圾制作有機肥料。
2.1 組分分析
校園大多數功能分區明顯,一般分為教學區、宿舍區、食堂區和園林區等,各不同功能區的垃圾成分差異很大,因此要科學選取采樣點、采樣時間及采樣頻率,以體現校園垃圾的區域差異。
參照《城市生活垃圾采樣和物理分析方法》(CJ/T3039),本次調查采樣過程,在4個功能區中分別選取2個具有代表性的采樣點,每個采樣點采樣3次以獲得均值。教學區采樣點設在2號教學樓和1號實訓樓;宿舍區采樣點設在18棟女生公寓和5棟男生公寓;食堂區采樣點設在一食堂1樓和二食堂2樓;園林區采樣點設在校園內湖和校園環形路。各功能區的垃圾中可堆肥類組分主要包括剩飯、剩菜、肉骨、蛋殼、果皮、零食、落葉、樹枝、花草和水藻等物質。
由表1可看出,教學區垃圾中可堆肥類物質含量較少,其它三個區垃圾中可堆肥類物質含量均超過50%,可回收利用成分較少,適合于蚯蚓堆肥處理。
2.2 工藝過程
蚯蚓堆肥工藝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蚯蚓食性廣、食量大及其消化道可分泌出多種消化酶類的特性,將經過一定程度微生物降解處理的有機物作為食物喂食給蚯蚓,經過蚯蚓的消化、代謝以及蚯蚓消化道的擠壓作用轉化為物理、化學以及生物學特性都很好的有機肥料(蚯蚓糞)。蚯蚓堆肥處理校園垃圾制作有機肥料的工藝過程主要包括分選調整、厭氧降解、風干粉碎、蚯蚓處理、肥料提取等步驟。
(1)將校園垃圾中可堆肥類物質分選出來,根據有機物質的常規碳氮比(C/N)稱量配比處理原料,控制原料的碳氮比值為25~30左右。然后,將處理原料放入發酵桶中,調整其含水量、pH值、粒徑等工藝參數。
(2)在發酵桶中的處理原料上面薄施一層EM發酵糠(質量比例為9∶1)。然后,將處理原料和發酵糠調拌均勻、壓實排除空氣、封蓋進行厭氧降解。
(3)經過60天厭氧降解后,得到傳統的厭氧發酵肥料(簡稱傳統肥料)。取出傳統肥料并放在陰涼通風處進行風干,等到硬化后,利用粉碎機進行破碎處理。
(4)將風干破碎后的傳統肥料放入蚯蚓箱中,調整溫度(室溫20℃左右)、濕度(60%~70%)和pH值(6~8.5)。然后,接入蚯蚓進行處理,并用孔徑<0.5mm的紗布將蚯蚓箱口覆蓋,防止蚯蚓逃逸。
(5)經過30天蚯蚓處理后,利用蚯蚓天生怕光的習性來分離蚯蚓提取有機肥料(蚯蚓糞)。然后,將有機肥料放到陽光充足的地方晾曬,干透后用自封塑料袋裝起來備用。
2.3 肥力測定
為了了解蚯蚓堆肥工藝處理校園垃圾的效果,對所獲得的有機肥料中的全氮、全磷、全鉀含量進行測定。如表2所示,有機肥料中全氮含量為2.15%,全磷含量為2.78%,全鉀含量為2.92%,總肥力為7.85%,符合國家農業標準《有機肥料》(NY525-2002)要求的技術指標(總肥力≥4.0%)。
3 結語
蚯蚓堆肥處理技術是在傳統堆肥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高效環保的生物處理技術。校園垃圾中可堆肥類物質所占比例較大,填埋、焚燒或熱解處理的運行費用高、回收利用低,而蚯蚓堆肥處理作為垃圾無害化、減量化和資源化的一個重要手段,勢必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 唐蘭,黃海濤.利用等離子體技術熱解處理有機固體廢棄物.節能環保技術,2006.
[2] 莊偉強.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1,1.
[3] 劉芳,馬俊偉.國外大學校園垃圾堆肥技術與應用.環境衛生工程,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