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真實性是判斷新聞報道價值的重要依據,是新聞的特征之一,社會發展不會影響新聞真實的滲透。有人認為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因為新聞是由事實的真相構成。由此可見新聞真實性對于新聞存在的價值意義,新聞反映的是社會客觀存在的事實,它要求人們從中吸取經驗教育,以促進社會的發展。
關鍵詞:新聞;真實性;意義
新聞是指對社會新近發生事件的報道,是廣大群眾應該知道的事實。及時性和真實性是新聞的兩大重要特征,及時性講究新聞價值的有效時間,而新聞的真實性無論何時都是不可或缺的,可見真實性尤為突出。
新聞的真實性
事實是新聞的本質,也是新聞受眾信服的基礎。新聞的真實是指新聞在報道中的人物、時間、地點、事情發生發展的經過都真實存在,包括細節在內的報道都準確無誤。如果新聞報道中的新聞失真或出現誤差,就會降低新聞價值,失去受眾的信任,甚至還會混淆群眾生活和阻礙國家事業建設。
甘惜分在《新聞學大辭典》中這樣界定,新聞真實是“新聞報道反映客觀事實的準確度。真實性是新聞報道的基本原則。新聞報道是客觀事實在記者頭腦中的反映,主體與客觀必須一致,否則就是對客觀事物的歪曲”。這說明新聞傳播中,新聞報道和反應的客觀事實是相一致的。從本質上來說,新聞也可以是人們對客觀事實的認識,也就是新聞的主觀和客觀相符合的問題,符合程度越高,新聞就越真實。而且新聞不同于文學、歷史事件和科學報道,它是帶有新聞特點的真實性報道。新聞的真實報道是發生在一定的社會環境和時間內的,所以新聞事件本身的復雜程度和個人認知水平都有關。具體來看,為保證新聞報道的真實性,要求在新聞事件的報道中,具體的事件要真實,即新聞六要素人物、時間、地點、事情經過、發展和結果都要準確,還要反映事件的整體面貌,追求真實的本質,將新聞事件展現在受眾面前。
站在法律的角度檢測新聞的真實
新聞媒體應構建一個新聞規范守則,法治社會中的新聞真實需要有嚴格的界定和劃分,以保障新聞真實的順利發展。像1993年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和1998年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都是目前來說與新聞密切相關的法律,兩者針對新聞真實都做出了相關規定,要求新聞報道的內容“基本屬實”、“基本或主要內容真實”等,不難看出,新聞的真實性是司法界在審理有關新聞相關的糾紛時首要考慮的標準之一,準確來說,司法界在辦理與新聞相關的糾紛時,有規定的考量標準。
1.新聞報道中真正事實的存在
事件事實是新聞報道的主題。如果沒有發生過的事情,而是一句人為污蔑或是新聞媒體為追求發行量或是相關部門為掩其罪行而向新聞媒介施加壓力而產生的新聞,那么新聞的真實性都有待考量。2004年《中國改革》雜志與廣州某房產開發公司產生糾紛,《中國改革》雜志社勝訴,因為雜志社發表的《誰在分“肥”》中的內容是記者通過調查得到的新聞信息,因此證實報道內容的真實性,是雜志社勝訴的關鍵所在。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人民法院依據有合理的、可相信的事實為報道依據,來判定報道內容是否嚴重失實,而據調查表明《中國改革》雜志中《誰在分“肥”》一文,內容并非虛假捏造,報道內容全部屬實。也就是說新聞報道中,內容是事實存在的,且主要內容屬實,是屬于新聞報道中的真正事實的存在,且不屬于違法或侵權問題。
2.新聞報道中事實的準確性
準確性是在存在性的基礎上加以延伸和深化的,以確保新聞能真實準確的呈現在受眾面前,繼續維持受眾的信任,它同樣也是司法界評判標準。新聞報道中有時會使用數字或量詞使新聞報道更加完善。但要注意的是數字或量詞的使用要求經過深入的調查,在保證數量的準確性后才能使用。例如在幾年前,明星劉曉慶的偷稅問題,《大明星漏稅百萬元》中稱劉曉慶的偷稅和漏稅問題已達上百萬元。但后來經過法院的調查,明星劉曉慶雖然有偷稅漏稅現象,但是與文中所報道的數額相差甚遠,已經查實的數額只有1萬元。由于事件性質是違法行為,應受追繳、罰款等行為處罰。但新聞報道內容失實,也應該受到處罰。以此看來,新聞報道中事實的準確性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和新聞業的發展,也是司法界嚴格依法行政的標準之一。
3.新聞真實存在的意義
BBC著名的駐外記者弗杰爾·凱恩曾說:“記者的藝術首先應該是對真實的禮贊……上百萬的人之所以會觀看和收聽新聞,是因為我們把真實性放在了至高無上的地位。信任是我們的代名詞,這是一條不可更改的原則”。新聞的真實性是新聞從業人員所追求的目標,是新聞受眾的基本要求,是新聞事業得以延續發展的支柱,同時也促進了國家和社會的進步。
新聞是由新聞傳媒機構收集日常生活信息,并通過一定的形式呈現在廣大觀眾面前。但要考慮的是,傳媒機構自產生就由統治階級控制。據調查,我國的報業集團大約有40家,這40家報業集團所發行的報紙占全國報紙總量的17%,平均期印數占30%,且總印數占41%,這足以說明,國家中的統治階級控制著新聞傳媒機構,在最大程度上實現政治經濟的社會化。馬克思曾指出,“構成統治階級的個人都具有意識”,因而“他們調節著自己時代的思想的生產和分配”。也就是說,統治階級捍衛自己的“文化”霸權,要對社會的思想做出一定的變革。而新聞則是傳播文化和思想最快、最有力的方式,統治階級利用新聞的傳播改變著人們的思想和價值觀,使他們接受統治階級領導的思想,但這些言辭必須在保證真實的前提下讓大眾不違背自己的意愿和良知,心甘情愿的接受統治階級的領導。由此可見,新聞內容的真實性影響著新聞受眾的判斷,也是促進國家和諧的保障。新聞內容的真實性的與新聞從業人員的個人道德和職業素養是分不開的,
另外,新聞是由新聞從業者深入大眾社會搜尋新聞信息而獲取的。新聞的真實性要求新聞從業人員尊重事實,客觀的報道新聞事件。新聞作為現實生活體現的媒介,直接反映著社會的發展變化。鏡子反映論認為,新聞像世界的一面鏡子,將世界多面化的現實反映出來,而新聞從業者則是鏡子后面的支架,收集了多樣化世界的新聞,將新聞事業支撐起來,但前提要求客觀的報道新聞事實。新聞工作者在進行新聞活動時,認為自己對新聞有強烈的敏感性,能夠憑借本身的直覺和本能來判斷新聞消息的真偽性。例如新聞工作者在收集新聞時,以往工作經驗和實例會告訴新聞從業者,應該采訪誰、詢問哪些內容、事件質量等等,但這些經驗一般用于特定類型的新聞,新聞的真實性還是需要新聞從業者嚴格的深入調查,真實的報道客觀事實。如果新聞從業者沒有將現實的世界展現在新聞受眾面前,那么我們將生活在媒體機構虛擬的環境中,混淆了現實與虛擬世界的范圍,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社會發展。
最后,新聞編輯者要對新聞做出最后的采編,無論是他的思維過程還是編寫過程,都要使用新聞語言,同時保證真實客觀的報道世界。索緒爾在他的《普通語言學教程》中,用“符號”來指稱語言整體,而把“概念”和“音響形象”分別用“所指”和“能指”代替。索緒爾用這一區分是要說明“能指和所指的聯系是任意的,或者,因為我們所說的符號是指能和所指相連結所產生的整體,我們可以更簡單地說:語言符號是任意的。”新聞是由語言和符號組成的,語言和符號輔助新聞更準確的表達新聞報道。但要注意的是,新聞作為客觀真實的社會知識存在而發展的,是特定社會環境下的產物,所以要理解語言和符號代表的具體含義,更好的運用,以保證新聞的真實、客觀。
如何堅持新聞的真實美
1.記者要深入一線采訪報道
美國新聞學家曼切爾說過:“最優秀的新聞作品往往來自記者的直接觀察”。閉門造車、充分發揮想象而來的作品只能是天馬行空、浮云一片。最近美國兩大傳媒巨頭展開了“口水戰”,先是福克斯埋怨CNN的記者被利比亞政府利用作“人盾”阻礙了北約的轟炸進程,而后是CNN的記者反諷“看到他們(福克斯的記者)買早餐比采寫新聞的機會要多得多”。其中的是非我們不做深究,但從中可以解讀一種信息:不深入一線,只靠外界的消息是寫不出好新聞的,最基本的是它無法保證真實性。
2.真實性需要理性的支撐,不能太感性
攝影界一個廣為人知的例子就是當年非洲大旱,攝影師無意中拍到的一個骨瘦如柴的小女孩爬著去救濟所,旁邊是一只等待她死去的禿鷲的照片。照片刊登后引起了巨大轟動,無人不為之動容,同情過后更多的人回過頭來開始責備這名攝影師:為何不先救助那小女孩,而是先拍照?不通過鏡頭記下來,外人又如何知曉非洲的慘狀?我們講新聞要有人文情懷,但也要建立在真實的基礎上,人為地杜撰、美化也脫離了新聞的本質。
3.加強記者隊伍的道德建設
新聞工作者擔負著傳播的重要任務,必須恪盡職守,以老一輩的記者為榜樣,必要的情況下可以開展全國性的教育活動。
4.國家的政策完善
要嚴厲打擊利用網絡制造和傳播虛假信息、造謠惑眾的行動,加強對互聯網的監管,要從根本上杜絕新聞造假,只靠記者的良知是不夠的,還要有法律法規的約束力,維護新聞秩序需要法律和道德的雙重約束。
綜上所述,新聞的真實性對于新聞事業的發展有著廣泛和深遠的意義,研究新聞發展的真實性,以便更好的促進社會的發展。真實是新聞的生命,不管是學術界還是其他,新聞的真實都是世界一直在強調呼吁的內容。發展真實的新聞,樹立新聞客觀、真實的報道新聞事實,為新聞媒體爭取受眾的信任,以保證新聞事業的壯大,促使其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于海.西方社會思想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2]陳力丹.新聞理論十講[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3]李普曼,閻克文,江紅譯.公眾輿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密蘇里新聞學院編寫組:新聞寫作教程[M].北京:新聞出版社,1986:2.
[5]潘忠黨.架構分析:一個亟需理論澄清的領域[J].傳播與社會學刊,2006(01).
[6]索緒爾,高名凱譯.普通語言學教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
編校:武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