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主要介紹了中冶·濱江國際城一期工程36#、37#樓首層層高為6m空間中高大模板、支撐的施工技術。
關鍵詞:高大模板 支撐計算 施工技術
中圖分類號:TU7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4(b)-0041-03
1 項目概況
中冶·濱江國際城一期工程位于齊齊哈爾市長青路和民族大街交匯處,我公司承建的任務中36#樓為24+1層、37#樓為22+1層為鋼筋混凝土剪力墻結構(現澆混凝土抗震墻結構),首層層高為6m(-0.120~5.880m)。在支撐部位的梁板截面尺寸梁400×400mm,樓板120mm,支撐計算高度按6m計算,剪力墻厚為300mm,計算高度6m。那么在施工中對高大模板及支撐應采取特殊的措施,由此高大模板及支撐結構的施工對本工程的安全、質量尤為重要。
2 主要工序施工技術
2.1 模板體系
①本工程所有梁模板采用18mm厚木膠合板(2135×915×18mm、2440×1220×18mm)作面板,梁底設方木作圍檁,梁側模設方木(100mm×50mm)作內圍檁和外圍檁,并且兩側設置鋼管背楞間距沿梁跨度方向@500布置,梁中設一道Φ14@500對拉螺栓進行加固。
②現澆板模板采用18mm厚木膠合板木膠合板(2135×915×18mm、2440×1220×18mm)作面板,板底設方木(50×100mm)@300mm支撐,方木支撐擱置在鋼管小橫桿上。
③剪力墻模板采用18mm厚木膠合板木膠合板(2135×915×18mm、2440×1220×18mm),墻模的內楞為100×50木方,間距為250mm,外楞用二根Φ48×3.5鋼管,用在中間焊有方形止水板(60×60×3)的M14對拉螺栓加固,對拉螺栓至少戴雙扣件和雙螺帽。
2.2 支撐體系
①本工程局部的梁板模板支撐高度較高,最大部位達到6m以上,鋼管立桿縱橫向間距為800mm,梁底兩側立桿間距1.2m,橫桿步距為1.5m。在梁底按照計算結構還需設置1根承重立桿
剪力墻支模具體做法如圖1所示。
②每層結構模板支撐均采用鋼管搭設,鋼管連接均用鑄鐵扣件連接。
③因模板支撐高度較高,面積較大,必須設置豎向剪刀撐、水平剪刀撐,支撐立桿底部設置縱橫向掃地桿。
3 模板支架的構造要求
3.1 立桿設置
①立桿之間必須按步距滿設雙向水平桿,確保足夠剛度;
3.2 立桿步距的設計
①當中部有加強層或支架很高,軸力沿高度分布變化較大,采用下小上大的變步距設置;
②高支撐架步距采用1.5m。
3.3 整體性構造層的設計
①單水平加強層在3.60m標高沿水平結構層設置水平斜桿及剪刀撐,且須與立桿連接,設置斜桿層數要大于水平框格總數的1/3;
②靠近柱邊腳手架立桿與已澆筑下部結構柱形成抱箍連接,使其成為一個整體,提高架體穩定性。
3.4 剪刀撐的設計
①沿支架四周外立面滿設剪刀撐;
②中部可根據需要并依構架框格的大小,每隔10~15m設置。
3.5 頂部支撐點的設計
①最好在立桿頂部設置支托板,其距離支架頂層橫桿的高度不宜大于400mm;
②頂部支撐點位于頂層橫桿時,應靠近立桿,且不宜大于200mm;
③支撐橫桿與立桿的連接扣件應進行抗滑驗算,當設計荷載N≤12kN時,可用雙扣件;大于12kN時應用頂托方式。
4 模板、支架計算
因本工程模板支架高度大于4米,為此計算中參考了《施工技術》2002(3):《扣件式鋼管模板高支撐架設計和使用安全》中的部分內容。
4.1 參數信息
①模板支架參數
橫向間距或排距(m):0.80;縱距(m):0.80;步距(m):1.50;
立桿上端伸出至模板支撐點長度(m):0.10;模板支架搭設高度(m):6.00;
采用的鋼管(mm):Φ48×3.5;板底支撐連接方式:方木支撐;
立桿承重連接方式:雙扣件,考慮扣件的保養情況,扣件抗滑承載力系數:0.80;
②荷載參數
模板與木板自重(kN/m2):0.350;混凝土與鋼筋自重(kN/m3):25.000;
施工均布荷載標準值(kN/m2):2.500;
③材料參數
面板采用膠合面板,厚度為18mm;板底支撐采用方木;
面板彈性模量E(N/mm2):9500;面板抗彎強度設計值(N/mm2):13;
木方抗剪強度設計值(N/mm2):1.400;木方的間隔距離(mm):250.000;
木方彈性模量E(N/mm2):9000.000;木方抗彎強度設計值(N/mm2):13.000;
木方的截面寬度(mm):50.00;木方的截面高度(mm):100.00;
④樓板參數
樓板的計算厚度(mm):120.00(圖2);
4.2 梁底模板計算
按支撐在底撐上的簡支梁計算,強度驗算要考慮模板結構自重荷載、新澆混凝土自重荷載、鋼筋自重荷載和振搗混凝土時產生的荷載;撓度驗算只考慮模板結構自重、新澆混凝土自重、鋼筋自重荷載。
本算例中,面板的截面慣性矩I和截面抵抗矩W分別為(圖3):
W=800×20×20/6=5.33×104mm3;
I=800×20×20×20/12=5.33×105mm4;
①抗彎強度驗算
按以下公式進行面板抗彎強度驗算:
σ=M/W<[f]
鋼筋混凝土梁和模板自重設計值(kN/m):
q1=1.2×[(24.00+1.50)×0.40+0.30]×0.80×0.90=9.072kN/m;
施工荷載與振搗混凝土時產生的荷載設計值(kN/m):
q2=1.4×(2.00+2.50)×0.80×0.90=4.536kN/m;
q=9.072+4.536=13.608kN/m;
最大彎矩及支座反力計算公式如下:
Mmax=ql2/8 = 1/8×13.608×4002=2.72×105N·mm;
RA=RB=0.5ql=0.5×13.608×0.4=2.722kN
σ=Mmax/W=2.72×105/5.33×104=5.1N/mm2;
梁底模面板計算應力σ=5.1N/mm2小于梁底模面板的抗彎強度設計值[f]=13N/mm2,滿足要求!
②撓度驗算
最大撓度計算公式如下:ν=5ql4/(384EI)≤[ν]=l/250
其中q=q1/1.2=7.560kN/m;
l—— 計算跨度(梁底支撐間距):l=400.00mm;
E—— 面板的彈性模量:E=6000.0N/mm2;
面板的最大允許撓度值:[ν]=400.00/250=1.600mm;
面板的最大撓度計算值:ν=5×9.072×4004/(384×6000×5.33×105)=0.945mm;
面板的最大撓度計算值:ν=0.945mm小于面板的最大允許撓度值:[ν]=1.6mm,滿足要求!
4.3 模板支撐方木的計算
方木按照三跨連續梁計算,截面慣性矩I和截面抵抗矩W分別為(圖4):
W=b×h2/6=5×10×10/6=83.33 cm3;
I=b×h3/12=5×10×10×10/12=416.67cm4;
①荷載的計算
(1)靜荷載為鋼筋混凝土樓板和模板面板的自重(kN/m):
q1=25×0.25×0.12+0.35×0.25=0.838kN/m;
(2)活荷載為施工人員及設備荷載(kN/m):
q2=2.5×0.25=0.625kN/m;
②強度驗算
計算公式如下:
M=0.1ql2
均布荷載q=1.2×q1+1.4×q2=1.2×0.838+1.4×0.625=1.88 kN/m;
最大彎矩M=0.1ql2=0.1×1.88×0.82=0.12kN·m;
方木最大應力計算值σ=M/W=0.12×106/83333.33=1.444N/mm2;
方木的抗彎強度設計值[f]=13.000 N/mm2;
方木的最大應力計算值為1.444N/mm2小于方木的抗彎強度設計值13N/mm2,滿足要求!
③抗剪驗算
截面抗剪強度必須滿足:
τ=3V/2bhn<[τ]
其中最大剪力:V=0.6×1.88×0.8= 0.902kN;
方木受剪應力計算值τ=3×0.902×103/(2×50×100)=0.271N/mm2;
方木抗剪強度設計值[τ]=1.4N/mm2;
方木的受剪應力計算值0.271N/mm2 小于方木的抗剪強度設計值1.4N/mm2,滿足要求!
④撓度驗算
ν=0.677ql4/(100EI)≤[ν]=l/250
均布荷載q=q1=0.838kN/m;
最大撓度計算值ν=0.677×0.838×8004/(100×9000×4166666.667)=0.062 mm;
最大允許撓度[ν]=800/250=3.2mm;
方木的最大撓度計算值0.062mm小于 方木的最大允許撓度3.2mm,滿足要求!
5 經濟技術分析
在此項工序開始施工前,對存在的難點進行了周密策劃,根據《施工技術》2002(3):《扣件式鋼管模板高支撐架設計和使用安全》中的內容進行詳細計算,確保了高大模板的順利施工,滿足了規范和各方的要求,就此高大模板施工縮短工期16天,并為后續工序施工創造了條件,節約成本60萬。
6 結語
隨著我國高層民用建筑的增多,大跨度、高空間的結構施工將越來越普遍。采用此項高大模板施工技術,事前策劃周密,事中科學布局,過程合理安排,能有效解決此類工程的施工難題,并得到業主和監理等各方的好評,為今后類似工程施工積累了經驗,其科學的施工技術具有廣泛的推廣和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建筑工程施工質量驗收統一標準,GB50300-2001.
[2] 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4-2002.
[3] 建筑施工安全檢查標準,JGJ59-99.
[4] 建筑施工扣件式鋼管腳手架安全技術規范,JGJ130-2001.
[5] 鋼結構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 50205-2001.
[6] 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02.
[7] 建筑結構荷載規范,(GB 50009-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