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分析了通識教育理念帶給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幾點轉變,結合高校圖書館的自身獨特優勢,提出了高校圖書館參與大學通識教育的幾項創新服務舉措。
通識教育專業教育高校圖書館服務創新通識教育理念,源遠流長。西方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的“自由人教育”,以及19世紀由英國教育家約翰?亨利?紐曼倡導的“博雅教育”等。步入現代大學階段后,通識教育一詞首次由美國博德學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教授提出,后經牛津大學馬修?阿諾德教授積極倡導,得到眾多世界知名大學的認同,并將通識教育運用于教學實踐。其實,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有關通識教育的思想也由來已久,在《易經》《中庸》《淮南子》《論衡》等著作中都有提及。
“通識教育”自上世紀80年代中期由臺灣學者引入我國教育界,逐漸為國內教育專家所熟知,近十余年更引起國內相關教育行政部門及眾多高校的關注和熱議。在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大背景下,中國高校范圍內業已掀起“通識教育”改革的浪潮,尤其是作為高校教學改革先行者的“眾多重點大學都在本科培養方案中,用‘通識教育基礎上的寬口徑專業教育’來定位和規劃大學本科教育,并將通識教育作為本科教育改革的重要指標。”這是我國高校人才培養方式回歸理性、尋求變革的一個明顯信號,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的結合將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方向,未來會有更多的高校投身到通識教育改革的隊伍中來。高校圖書館作為承擔高校教學科研信息保障工作的主要部門,在大學通識教育中將扮演重要角色。高校圖書館應主動參與到通識教育中去,積極營造通識教育的大環境,并不斷尋求服務創新,將圖書館建設成為大學通識教育的重要陣地。
一、通識教育理念帶給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幾點轉變
通識教育理念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打破了學術分科太過專門、知識被嚴重割裂的舊有教育模式,并力爭將學生培養成為博學多才、通權達變、具有獨立人格的高素質公民。
1.人才培養目標的轉變
專業教育,也稱專門教育。1945年,哈佛大學在其發表的題為《自由社會中通識教育》的報告,曾這樣定義專業教育“給予學生某種職業能力的訓練”,可以將其理解成“為未來職業做準備的知識和技能的教育”,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出滿足市場需求的各種職業技能人才。而通識教育則是非專業、非職業性、去功利化的教育,教育目的在于培養“完整的人”,即具有全面素質的創新人才。
2.教學體系的轉變
專業教育的教學體系始終圍繞著專業知識傳授、職業技能培養、專業素養提高這三大培養目標而設計的。在專業教育的教學體系中,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是相互獨立和割裂的。而通識教育并非擯棄或偏廢專業教育,而是在做強專業教育的基礎上將教育做寬,在通識教育的過程中滲透專業知識,同時在專業教育的過程中始終貫穿通識教育,以實現專業教育與通識教育的完美結合。因此,在通識教育背景下,其原有的教學體系將被打破,教學過程的知識結構、框架、教學內容設計、教學過程等都將重新規劃。
3.教學方法的轉變
傳統的專業教育主要以專業基礎課、專業技能課等作為必修課程,而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通常被納入選修課范圍,通識教育課程的課時、門類遠少于專業課程。據統計,我國高校通識教育課程數量僅為歐美高校的30%左右。通識教育的主旨,“不在于教授專業的知識和技能,而在于了解不同學科及知識的價值”,著重體現在以下幾點:課程設置方面,要處理好專業課程與通識課程之間的比例和關系,為學生架構貫通各領域的知識體系;教學內容上,需打破傳統院系的專業劃分,在學生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開闊視野,學習領域涉及人文社科、自然科學、藝術修養等,有利于學生的創新性培養和個性化發展;課堂組織上,通識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創造性,過去傳統的大班授課將向小班教學或分組討論等轉變;課程考核方面,通識教育側重于考察學生能力、水平是否得到提高。因此,單一筆試考核的方式將被取代,通過課堂討論表現、學期論文、社會實踐等多項內容對學生進行綜合評定。
二、應對教育理念變革,積極尋求服務創新
高校圖書館作為大學的文獻信息中心,是課堂教育的延伸,有“第二課堂”的美譽。再加之豐富的文獻信息資源、先進的信息網絡技術、專業的館員隊伍、整潔寬敞的學習環境等,都是高校圖書館成為大學通識教育基地的獨特優勢。高校圖書館不能靜待通識教育改革完成后再去適應或轉變,而是應該主動應變,為實現通才教育而努力。
1.建設通識教育特色館藏
為了支持學校通識教育的教學工作,高校圖書館應根據學校所開設的通識教育課程并結合現有館藏,將教師需要的通識教育理論與實踐方面的研究文獻、通識課程規定的必讀書目以及其他通識文獻集中收藏,開辟專門閱覽區。同時,加大人文社科、自然科學等通識文獻的采購數量,為教師開展通識教學、大學生拓寬知識面提供豐富的文獻資源。
2.拓展講座服務外延,舉辦通識教育講座
高校圖書館是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營造良好的通識學習氛圍是圖書館義不容辭的職責。目前,高校圖書館的講座服務主要以圖書館利用培訓、電子資源使用技巧等為主,無論是講座主題還是目標受眾都過于偏狹。借通識教育變革,高校圖書館在全校范圍內主辦通識性教育講座將大有作為,這也是圖書館延伸服務領域、參與通識教育的有益探索。筆者所在的成都職業技術學院圖書館就以“成職講壇”為平臺,自2011年4月開辦以來,共在全校范圍內成功舉辦通識講座30余講,聽眾人數達到上萬人次,邀請的專家學者來自歷史博物界、教育界、商界、文化藝術界等各個領域,逐漸形成自己的講座品牌特色,成為在校學生補充課堂知識、提高綜合素養的重要基地,業已成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一朵奇葩。
3.將課堂討論搬至圖書館,研修室彰顯通識特色
圖書館作為高校的標志性建筑,內部寬敞明亮、環境優雅溫馨、學習氛圍濃厚,與其他學習場所相比,最大的優勢在于:讀者身在其中,便可隨時查閱自己需要的文獻資料,是最適合大學生研習、討論的場所。因此,高校圖書館可對現有館舍進行局部調整,將部分場地打造成多個小型研修室,提供給教師和學生開展課堂研討,真正將課堂延伸至圖書館。
目前已開放研修室的高校圖書館,如武漢大學、北京科技大學、西南交通大學等,在研修室內部陳設上多以擺放桌椅沙發、電腦、投影設備等為主。可以考慮在研修室中增添一些書柜,用于收藏和展示人文社科、自然科學等通識類書刊、影像資料等,以方便讀者在研修之余隨手就可獲取到不同領域的知識,也進一步提升了研修室的價值內涵。
4.指導讀者閱讀優質通識文獻
讀者導讀始終是高校圖書館的主要工作,此項工作在通識教育背景下理應受到格外重視,高校圖書館有責任、也有義務引導大學生閱讀好書。高校圖書館可沿用傳統的宣傳櫥窗、館辦刊物、讀書討論會等渠道向讀者推介中外優秀的通識文獻,還可借助現代媒介,諸如圖書館主頁、論壇、博客、QQ等引導大學生閱讀經典,提高大學生的閱讀質量。
5.深化文獻信息檢索課程改革
文獻信息檢索課,現已成為高校通識教育的一門主要課程,并由圖書館承擔教學工作。近幾年,很多高校將這門課程更名為“大學生信息素養”等,可見這門課程對于培養大學生的信息意識、提高信息檢索能力等多有裨益。但文獻檢索課伴隨近二十年的發展已遭遇瓶頸,出現院系重視不夠、學生學習熱情不高、學時減少以及課程教材陳舊、教授內容與現代信息需求脫節的尷尬局面。高校圖書館可利用通識教育改革這一契機,推進文獻信息檢索課程改革。文檢課改革可以從以下幾個切入點著手進行:課程教授內容不應拘泥于單種教材,應針對不同院系、專業學生有所不同,可將文獻信息檢索與專業課程、知識產權、網絡信息安全、就業求職、畢業論文(設計)等多領域知識緊密結合,這也是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互滲透的體現;教學過程應打破舊有的“滿堂灌”、輕實踐、輕能力的課堂模式,要使學生成為課堂主體,在具體教學場景下啟發學生的信息檢索意識,引導學生獨立去探索和解答可能遇到的信息利用難題;對學生的考核要擯棄傳統的筆試形式,采用上機實訓、撰寫檢索報告等形式進行,從而提高學生在信息檢索領域的實踐動手能力,使課程主旨落到實處。
三、結語
通識教育成為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發展方向已是大勢所趨,高校圖書館應當充分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配合通識課程建設,將更多的時間、人力、物力投入到通識教育中,不斷深化和創新讀者服務工作,使高校圖書館在培養通才的過程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1]陸琦,王心怡.通識教育.為了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N].科學時報,2010-9-28.
[2]姚昱.中美高校通識教育的比較[J].當代教育論壇,2009,(4).
[3]馬輝洪.大學圖書館在推行通識教育課程中的角色[J].圖書館論壇,2011,31(4).
[4]張卉.談在高校圖書館開展通識教育工作[J].圖書館界,2011,(5).
[5]魏慶東.高校圖書館舉辦文化講座初探[J].長沙大學學報,2009,23(4).
[6]黃筱玲.基于通識教育視角的文獻信息檢索課教學改革[J].高校圖書館工作,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