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意義上“信念”可理解為個體對于有關自然和社會的某種理論觀點、思想見解堅信不移的看法。學校教育是培養人的神圣事業,教師是完成這項事業的中流砥柱。教師信念對于學校教育的成敗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學校教育教師信念教學效能心理學意義上“信念”可理解為個體對于有關自然和社會的某種理論觀點、思想見解堅信不移的看法。它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精神支柱,是從事一切活動的激勵力量。個體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等都是由信念所組成的一定的體系。信念一旦確立后,就會給人們的心理和行為以深遠的影響,決定著個體成長與發展的方向、速度和效果,某種信念一旦動搖或瓦解,便是人們精神崩潰和行為退化的開始,信念對于人類生命活動具有重要意義。學校教育是培養人的神圣事業,教師是完成這項事業的中流砥柱。因此,教師信念對于學校教育的成敗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教師信念是指教師對有關教與學現象的某種理論、觀點和見解的判斷。它影響著教育實踐和學生的身心發展。大量研究表明,教師是根據學生的性別、身體特征、課堂表現和社會經濟地位等各種因素形成對某個學生的期望,這種期望形成后又通過各種形式,如分組、強化、提問等,影響被期望的學生,使學生形成自己的期望,最后又表現在學生的行動中,反過來影響教師的期望。因此,教育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信念或期望。許多專家提出教師信念,特別是他們的教學信念,在教學活動中承擔著引導的作用,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影響他們的教學活動。這就要求從事教師培養的教育學家必須揭示和改變會阻礙教師教學效能的某些特定的信念。作為信念體系重要的部分,教師的自我意識和自我評測應該通過有效的教師評估被充分鼓勵,就是說,評估應該與教師的持續發展相聯系,并且必須扮演指導性的角色。
了解教師怎樣處理各個方面的教學,調查教師的信念和其思考過程是必須的,這也會成為教師課堂行為的基礎。教師所作所為是由他們所想來支配的,教師們的理論和信念就好象一個過濾器,并由它對教師的判斷和決定做出指導。教師信念體系要服務于課堂上的教師行為這個背景,由有關教與學的信息、態度、價值、期望、理論和設想所組成的體系將會隨著教學經歷建立起來,這是教師課堂實踐的主要來源也會導致理性的準則的形成,這種準則是教師教學理論發展了的結果,是教師課堂行為的發起者和他們作決定時的指導。
最近二十年來,教師心理研究越來越關注于教師如何看待自己的教學效果,以及這種看法與學生學習成績之間的關系等問題。已有研究表明,教師對自己影響學生學習行為和學習成績能力的主觀判斷與他們的教學效果密切相關。當世界范圍內的教育改革還在起步過程中的時候,教師信念方面的研究在20世紀80年代晚期90年代早期就引起了廣泛的注意。當人們的注意力轉向教學的心理因素這個方面的時候,它能被看作是對在70年代流行的行為主義方法不太滿意的一種反映。靠研究教師思想的心理上的前后關系,研究人員努力確定教師信念對課堂上教師做出的決定的影響,探索教育學上更好的方法。教師信念作為從事教育工作的心理背景,影響著教育教學實踐,影響著學生素質的培養。
教師的信念直接影響學生的知覺、判斷,而這些又影響教師本身的課堂行為,因此,理解教師的觀念結構對改進教師職業準備和教育實踐都是非常必要的。作為教師信念的一個重要方面的教學效能感,究其實質,是一種教師信念或自我實現的預言,它包括個人教學效能感和一般教學效能感兩個方面。個人教學效能感是指教師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教學任務、教好學生的信念,例如教師認為“我一定能教好學生”,他就會充滿自信地開展教學活動,積極影響學生的發展。而一般教育效能感反映了教師對教與學的關系、教育在學生發展中的作用等問題的一般看法和判斷。為了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教師信念培養應該作為教師培養的一個重要方面,擺到師資培訓工作的議事日程上。
第一,充分認識教師信念對于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性。傳統上常常把教師看作知識的施予者,而學生被視為知識的吸收者。這種觀點嚴重影響了教與學的雙邊活動。目前,這種傳統觀點正逐漸被取代為把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計劃者、指導者,把學生作為學習活動的決策者、實施者,如此大的轉折,需要全新的教師信念作為有力的支持。教材的改革、教法的更新、課程的變化,都是通過教師實現的。實踐證明,使教師形成正確的信念,無論對教師的職前準備,還是對教育教學實踐,都是很重要的,所以學校的師資培訓工作應以此作為突破口。
第二,把教師信念視為影響教師決策和行為的重要因素。由于教師素質是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表現出來的,決定其教育教學效果,對學生身心發展有直接而顯著影響的思想和心理品質的總和。因此,教師素質除了師德、知識、觀念、教學監控能力和教學行為與策略外,還應包括教師信念。教師信念雖然與教師觀念有許多相同的成分,但它在教師素質結構中應位于更高的層次,處于更高的水平,對教師素質中的其他成分有更大的影響力。
第三,更新教育觀念是確立科學的教師信念的內核。從我國師資的狀況看,學科知識的培訓已基本結束。目前最重要的是更新教師的教育信念,使教師能夠理解和掌握現代教育教學理論,認識和了解學生的實際狀況,使教師的教育觀念與時代需要相吻合,使教師信念得到鞏固、發展和完善。這就需要教師把注意力集中于確立有關學生、學科、教法、課程、角色和學校等方面的合理信念,做到教師信念結構和功能的有機統一,充分發揮教師信念的作用。
第四,把教師信念作為教師素質的“軟件”來抓。如果我們把教師素質中的知識等視為“硬件”,那么信念等便是教師素質的“軟件”。“硬件”需要“軟件”的管理和支持。教育教學工作經過一定的周期才能顯示出成效,因而在具備一定的知識和技能以后,教師的責任心便成為取得教育教學工作成效的一個重要條件。只有生動活潑的、富有想象力和激勵作用、充滿對學生無限愛心的教學,才能真正對學生的發展產生良好的作用。對于教師來說,教育工作既有個人意義又有社會意義教師對教育工作的意義有了明確的認識,并把這種認識轉化為信念,才有可能在強烈的責任心驅動下完成自己肩負的歷史責任。
參考文獻:
[1]俞國良,辛自強.教師信念及其對教師培養的意義[J].教育研究,2000,(5).
[2]王玉林,劉景清,孫玉斌.關于教師的信念[J].黑龍江教育,1994,(4).
[3]俞國良等.教師教學效能感:結構與影響因素的研究.心理學報,1995,(2).
[4]大衛?杰弗里?史密斯.郭洋生譯.全球化與后現代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5]王伯康,周耀威.塑造教師新形象——教師成為研究者之必要性、可能性及途徑[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