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閱讀水平的高低是衡量英語學習者語言綜合水平的重要體現。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英語閱讀理解是教學的重要活動,是大學生學習英語的手段和目的。如何使學生高效閱讀,一直是大學英語教學的一個難點。本文針對大學生英語閱讀中存在的問題,就如何培養大學生英語閱讀能力探討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大學英語閱讀能力教學方法一、前言
英語閱讀教學一直是大學英語教學中十分重要的環節。在我國目前的外語學習環境下,閱讀不但是寫作的基礎,還是聽、說的基礎。然而由于教材及教學法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大學英語閱讀教學卻不盡如人意。教師對上閱讀課感到棘手,部分學生對閱讀課不感興趣.最終導致閱讀能力跟不上去。如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如何提高閱讀課的教學質量,是擺在每一個大學英語教師面前一個及待解決的問題。
二、大學生英語閱讀中存在的問題
1.詞匯量有限
學生沒有掌握足夠的詞匯量是影響大學生閱讀的主要障礙,詞匯量小是制約學生閱讀無法提高的根本原因。如果把英語閱讀比做高樓大廈,那么詞匯就好比無數塊磚。只有不斷的積累,才能攻克難關。大學生掌握詞匯量的多少一般與閱讀速度成正比。詞匯量大,閱讀過程中遇到的生詞少,閱讀就快,準確率就提高。但多數學生詞匯量不足,還沒有達到熟練運用詞匯的程度。因此,在閱讀過程中,不得不停止連貫的閱讀活動,將注意力放在對某個單詞的猜測上,導致整個閱讀速度的減慢,從而影響了對整篇文章的理解。由此可見,不論是語言本身的規律,還是社會的要求都告訴我們,要想順利的完成大學期間所要求的閱讀文章,必須掌握相應的詞匯量。
2.語法知識薄弱
語法作為語言構成的基本準則,也是閱讀理解中的重要部分。很多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雖然單詞都認識了,可是由于對于句子的理解不透徹,到頭來仍然是不知所云。在教學實踐中,本人發現學生語法知識的欠缺在閱讀中的體現主要是長難句的解析,碰到長難句,學生不知從何處下手,只能僅從詞匯的角度去理解,自然這樣的理解是不正確的,在很大程度上與原文是有偏頗的,可見語法知識的把握也不容忽視。
3.不良的閱讀習慣
大學生在閱讀方面普遍存在著一些不良的閱讀習慣,直接影響了他們的閱讀水平。一是一遇到生詞就求助于字典,久而久之就會形成沒有工具書就無法閱讀的定式;二是反復閱讀,有的學生擔心看漏或想理解得更清楚,或擔心忘記前面讀過的內容,不停地重復閱讀,顯然影響閱讀速度和對篇章的整體把握;三是視幅小,即閱讀不以意群或句子成分為單位,而是以單詞或詞組為單位。這樣做不僅將部分的注意力分散于詞形和詞的發音上,而且增大了語音信息塊的密度,從而降低閱讀效率;四是心譯,即一邊讀一邊翻譯,減慢了閱讀速度,也不利于英語思維的養成。
4.文化背景知識匱乏
經常有學生會感到困惑,為什么單詞全認識,語法現象全明白,可是一篇文章讀下來,還是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這就涉及到我們經常說的語言與文化背景相關的知識。學生往往對中西方之間文化的差異知之甚少,例如風俗習慣、政治體制、社會常識等。所以當這些差異體現在語言方面的時候,就會讓他們不知所措,嚴重影響閱讀效果。
三、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大學生的英語閱讀能力
1.指導學生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
有些學生學習英語收效不大,閱讀能力不過關,單詞記不住的根本原因就在于閱讀量太小。通過大量閱讀,增加單詞的復現率,不斷加深對單詞的印象,詞匯量才能比較自然地擴大。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有計劃地指導學生在課外閱讀一定數量的讀物,這樣才能真正快速地提高英語閱讀理解能力。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不僅可以使學生鞏固所學的語言基礎知識和閱讀技能,而且能使學生熟悉各種文章體裁和風格,擴大知識面,提高對閱讀各種文章的適應能力。
2.鞏固加強語法知識
英語語法在英語學習中比較枯燥無味,單純的記背語法作用不大,同樣應該把語法放置于語境中,閱讀中進行鞏固。這就要求教師在教課過程中,在對英語課文的講解中,注重長難句的解析,幫助學生逐步分解句子,找出句子主干,分析出修飾成分,這樣就能做到在閱讀中提高語法知識。進行單詞詳解舉例造句時,更是注重虛擬語氣,非謂語動詞等語法知識的滲透。相信通過慢慢地積累,定能夠在語法方面有所進步,進而服務于閱讀。
3.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和技巧
閱讀不是簡單的被動吸收,而是積極參與的創造性勞動。這一復雜的過程需要學生運用各種必要的技能和方法才能實現。首先,要糾正學生閱讀中的不良習慣,如逐詞閱讀、指字閱讀、聲讀、心譯、反復閱讀、濫用詞典等。其次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技巧。閱讀技巧一般是指以下幾種方法:第一快讀法,是指快速瀏覽文章大意,在短時間內抓住全文的中心;第二尋讀法,是指快速掃視文字,在一個段落中查詢出所需要的細節(諸如找地點、人物、數字等),跳讀與內容無關的信息,待找到有關信息時放慢速度,得到答案。第三意群閱讀法,是指以意群為單位成組閱讀,有效提高閱讀速度。第四尋找主題句法,是指對于不同體裁的文章,閱讀時要選擇不同的查找主題的辦法。比如對于敘述性文章,注意抓住事件的發生、經過和結果,通過故事梗概、情節理解其中心思想;而說明性文章,一般是通過舉例、定義、分類、對比等方法來說明和解釋某一事物的,因此主題句一般都在文章的起始段或歸納段中;議論性文章中一般提出兩種觀點并加以論述或比較,所以閱讀時要特別注意文中的兩種觀點,抓其實質內容。
4.培養學生的預測能力
預測是一種有目的的心理活動,是在閱讀一篇材料之前,對文章的主旨、作者的寫作意圖以及寫作手法等作出的判斷。預測之所以能夠提高閱讀效率,是因為它能使你產生某種“期待”。帶著這種期待去讀下文,你會努力為你的假想尋找證據,你的注意力將更加集中在文中的重要內容上。當然,預測也不是隨意的,必須根據已經發生的事情或已了解的內容加上自己的一般常識進行符合邏輯的預測。在對文章進行預測時要特別留意文章的標題、小標題、圖片、圖表、插圖以及每段的第一句話。
5.提高學生的語篇分析能力
語篇分析能力能培養或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和交際能力。因此,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所選用的閱讀材料在題材上盡可能涉及日常生活、傳說、人物、社會、文化、史地、一般科技、政治和經濟等方面的內容;在文章的體裁上,應避免單一化,選用敘述文、描寫文、說明文、議論文和應用文等。與此同時,教師必須對學生進行文章體裁特點的詳細分析,先結合文章標題和相關背景知識預測文體和主題,接著略讀課文,驗證預測情況,并通過問答、簡述、繪圖、列表等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內容,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然后分段閱讀,找出各段主題句和各段大意之后,再查讀課文,指出文章的轉折詞或過渡語,分析其邏輯順序和作者的行文思路,同時把語言知識的學習滲入篇章
之中。最后讓學生細讀課文,體會字里行間的深層含義,進入更高層次的理解。使學生熟練地把整體閱讀的方法運用到他們英語閱讀中,提高他們的理解能力。
6.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加強對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對英語越有興趣,學習積極性就越高,自覺性就越強。在英語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盡量創造時間和空間,提供正常的閱讀環境和真實的閱讀材料,所選的閱讀材料要有一定的標準。因此,在進行閱讀選材之前,應盡可能地對學生的學習目的、學習期望、語言水平,以及對文章的趣味性、難易度、信息量、文章類型等方面的要求情況有一個深入了解,做到有據可循、有的放矢。一般來說,所選閱讀材料語言要求質樸生動,難易程度要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相適應,這樣才能增強學生閱讀的信心與成就感,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選材范圍要廣,盡可能涉獵多種題材的文章材料,如名人軼事、科普常識、文化習俗、人物歷史、新聞報道、廣告說明等,不斷擴大學生的知識面。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語言與文化密切聯系。為此,教師還應根據文章的內容向學生介紹一些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對文化背景知識的積累。
參考文獻:
[1]胡春洞.英語閱讀論[M].廣西: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
[2]肖紅梅.論大學英語閱讀中的詞匯教學[J].邵陽學院學報,2005.
[3]鄭文.談大學英語快速閱讀能力的培養[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7.
[4]田婷.如何提高英語閱讀能力[J].大學英語(學術版),2004.
[5]肖建芳.影響英語閱讀效率的因素及對策[J].英語教學與研究,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