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語言學習和認識的過程,這是由它的間接性、領導性、教育性三個特點所決定的。因此,在教學過程管理中,教師和教學管理者應該充分認識和處理好“教與學”“教材和教法”這兩個基本關系。
英語教學教材教法基本關系教學過程管理,是具體落實和執行教學計劃的主要環節。教學過程具有實現教育作用、幫助學生認識和促使學生心理變化三方面的性質。英語教學過程,是英語教學的實施過程,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特殊認識過程。英語教學過程是否能有效完成,一要充分認識教師、學生、教材、方法四個基本因素的相互作用;二要處理好學生與教材、教與學、教師與教材三個方面的關系。
一、教與學的關系
盡管外語教學越來越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但是,不可否認,教師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在教學活動中起著主導的作用。因為國家制定的教育方針、教學大綱等是通過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以教學活動的形式去實現的。教師“聞道”在先,有豐富的專業知識、而且受過專門的外語教育訓練。因此,教學的方向、內容、方法、進度、結果和質量等諸方面,都要由教師決定和負責,教師始終居于教學過程的領導地位。但是,這絕不意味著就是教師講學生聽。英語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無論是語言知識還是語言技能,都要靠學生自己主動的去學去練,這樣才能有長進,教師的作用只能是主導而不能包辦代替。因此,英語教學過程必須革除教師“一言堂”“滿堂灌”的弊端,成為學生從不會到會的過程,成為學生積極學習、逐步提高英語運用能力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猶如“導演”,學生猶如“演員”,也就是說,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之中。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學得快、用得活。所以說,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過程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證。此外,在外語教學過程中,教材、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對學生來說,都是外在的東西,是學習的外因。教師的主導作用就是要使這些外在的東西轉化為學生內在的東西一語言知識、語言技能、語言交際能力以及智能、品德、性格等。所以,教師在發揮主導作用的過程中應著重注意兩個問題:一是外語學習的動力問題。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愿望,充分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二是外語學習的差異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認識到學習者在生理和認知上的差異,這些差異包括學習者的年齡、智力、語言潛能、認知風格等。教師要對學習者進行啟發誘導,給學生指明認知的最佳路線,有扶有放,充分發揮學習者認知的主觀能動作用,正確引導學生發揮自己的長處,把外語學習活動逐步推向前進。然而,教師的主導作用又代替不了學生外在環境和教育影響的全部。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是學習的主體,教師的教學效果最終要在學生身上得到反映。從辯證的觀點來看,人不是環境的消極產物,而是在積極主動地作用于環境和改造環境,從中接受教育和影響。人既是環境的產物,又是反映和改造世界的主體,沒有主體的能動作用,任何環境和教育都起不了作用。因此,沒有學生的主體作用,也就沒有教師的主導作用。同時,在教學過程的管理中,教師和教學管理者還得充分認識到,學生是認識客觀世界的主體,是積極的活動者,所以要求教師不能把學生當成“容器”,簡單地把知識灌輸給學生,而要善于啟發引導學生主動地學習。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發揮其內在的學習動力,才能學會獨立思考,才能主動進取,把學到的知識融會貫通,取得應有的學習效果。應該充分認識到,教師教學不能只是傳授知識,而是要善于引導學生進行積極主動地學習,及時教給學生以學習的方法。
總之,教與學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對矛盾,二者是對立統一的。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目的是要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作用,啟發學生求知欲望這個內在因素。以教師為主導必須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來加以制約,否則一切都以教師為中心,就會忽視外語教學的特殊規律性;學生為主體也必須在教師的主導下,否則,同樣會違背外語教學的特殊規律。因此,在外語教學過程中處理好教與學這個基本的關系是至關重要的。
二、教材與教學方法的關系
首先,教材是教師從事“教”的依據,也是檢驗教學質量的依據。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是以教材為傳播中介。教材是根據教學大綱、培養目標、社會需求以及學生層次和發展特點進行選編的。因此,教師對教材的性質、功能、內容和結構等,都要深入了解,特別要注意了解教材的整體,熟悉教材,具備與教材相關聯的廣博知識,只有這樣才能靈活運用教材,激發學生,鼓勵學生進行更有效地學習。在了解教材的基礎上,教師要保證學生學習活動的質量,就得講究教學方法。首先,教師要了解各種外語教學方法。例如,語法翻譯法、語言結構法、聽說法、意念一功能法、交際法等。教師必須弄清楚各種教學方法的理論基礎、應用原理和條件、各種教學方法的優劣得失以及應用的方式和步驟等。其次,教師要熟練地掌握教學的技能,形成教學的技巧。教學技能包括教學計劃的編制、教材內容的處理、教具的使用、教學活動的組織、教學效果的診斷和補救,等等。教學是一門藝術。只有對教學方法進行認真研究,教師才能對各種教學方法兼收并蓄,取百家之長為己用,逐漸形成自己教學的獨特風格和優勢,熟練掌握和運用教學這門藝術。
應該說,教材是達到教學目標的工具,教學方法則是達到教學目標的手段,二者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相輔相成。教材必須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才能發揮其效能。因此說,教學方法與教材的關系是極為密切的。“因材施教”,其中“材”除指學生外,還應包括教材,即教學方法要針對不同的教材和不同的學生進行選擇和應用。
三、結語
英語教學過程有兩大基本任務,即寓德育于英語語言教學之中,培養學生科學的世界觀和傳授英語的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英語教學過程由許多環節組成。英語教學環節包含的內容非常豐富,主要有目標、教材、教學、評定等四大環節。它們是既圍繞著教師如何教,又圍繞著學生如何學而展開的。在具體的英語教學中,要注意處理好“教與學”及“教材與教法”兩個基本關系。
參考文獻:
[1]亨利?法約爾著.工業管理與一般管理.周安華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
[2]章兼中.國外外語教學法主要流派.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4.
[3]劉玉柱.高等學校教學管理.山東大學出版社,1986.
[4]皮得?德魯克.管理——任務、責任、實踐.孫耀君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
[5]于北辰.高等教育管理學.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1988.
[6]付克.中國外語教育史.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