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職業院?;A課程改革步伐緩慢,在課程定位、內容以及與專業和職業的銜接方面都出現了很多問題,導致基礎課處境尷尬。通過對152篇IT行業招聘廣告進行分析,總結出目前用人單位對高職畢業生四個層面的職業需求,并且結合分析結果,展開對高職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
IT行業職業需求高職基礎課程改革一、當前基礎課程改革的若干問題
2006年,教育部頒布了《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課程教學改革開始成為高等職業教育內涵提升的一個顯著特點。但是,基礎課程改革受到的重視遠遠不夠,大多數只是圍繞如何為專業課程服務而進行,問題頗多。首先,課程定位不明確。一種觀點認為,基礎課應服務于專業課;另一種觀點則認為,基礎課應有自己的教學系統,很難做到根據專業課需求進行斷章取義的教學。其次,基礎課教學大綱依然存在靜態封閉的現象,考核方式沒有本質的突破,課程模式、課程標準、教材等個性不明顯。最后,在與專業、職業的銜接上,公共課程改革思路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偏差,與專業相結合的課程改革過于走向極端,出現了重實用輕人文的現象,忽視了公共課培養學生人文素養、綜合素質的基本功能,不利于學生可持續性發展。
二、職業需求分析
關于職業需求,美國培訓與開發協會提出了5個類別:基本勝任力、溝通能力、適應能力、群體影響力。中國學者夏祖浩則分為4個方面:成就動機、基本技能、思考和學習能力以及人際交往能力。為了總結當前社會對高職畢業生的種種職業需求,作者以IT行業為例,對媒體中出現的152篇不同崗位的招聘廣告進行了統計分析。其中涉及的廣告分別來自“智聯招聘”“前程無憂”等6家以招聘為專題的網站,招聘單位涉及民營、國營、合資和獨資四種不同性質的單位,工作地點分布在國內26個省份的33個大中城市,招聘職位歸類為網絡工程師、網站編輯、辦公文員、技術顧問、銷售助理,市場推廣、培訓講師、維修專員等21種,學歷大專,招聘廣告發布時間2012年7月18日。
通過分析,作者發現,社會對學生的職業需求基本可歸納為4個層面。處在第一位的是專業技能。100%的用人單位對高職生最基本的要求是掌握一門技術。這一類要求中出現最多的用詞是“熟悉”“精通”和“熟練使用”,出現頻率占整個招聘廣告的99.2%。由此可見,企業對高職畢業生的要求是專業的應用性和針對性,只有具備了這種專業能力,在用人單位看來才能夠真正做到“可留”。處在第二位的為個人素質,提及率94.7%。使用頻率較高的依次為“責任心”“獨立”“肯吃苦”“性格”??上攵?,用人單位非常看重畢業生的個人品行,有些招聘廣告甚至把對個人修養的要求放在第一位,就是希望能夠發現擁有積極工作態度、獨立完成工作并具有較高道德水平和健康人格的人才。這樣的人在企業看來才夠得上“可用”。處在第三位的是社會適應能力,提及率83.7%。主要包括“團隊合作”“溝通協調”“抗壓”以及“服務意識”。具備了以上社會能力,畢業生才能夠在工作中順利、愉快地完成任務,也才算得上一名“可信”的員工。處在最后一位的是“發展能力”,提及率只占31.1%,但是與5年前的招聘啟示相比,這一要求卻是增長幅度最大的。隨著工作崗位的增加,工作的遷移性和工種的可變性日益凸現。新的就業形勢要求高職畢業生在多樣性、多變性的職業生涯中不僅精通在校期間已經掌握的專業知識,更要具備超強的“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做到職業的可持續發展。在用人單位看來,這種人才極其難得,稱得上“可靠”。
三、改革方向探索
從分析結果不難看出,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職業需求不僅僅是掌握一技之長,還涉及個人素養、社會適應能力和發展能力。而這些性格的形成和培養,單靠專業課來解決是遠遠不夠的,在這一點上,基礎課程改革任重而道遠??梢钥紤]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提倡“職業教育”而非“專業教育”
在基礎課程的教學中,教師應該牢牢樹立起職業教育理念而不是著眼于IT專業教育,不僅重視與IT學科領域理論知識的銜接,更強調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己任,強化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創新力,教導學生更全面地認識社會,為學生職業生涯的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2.加強社會實踐,提高社會適應力
為了在短時間內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力,學校應該加強職業道德教育,深化社會實踐教學。不僅在課堂內引導學生注重自身修養,教導學生如何做人,更要在課堂外引領學生參加大量的社會實踐,進行義務勞動,參加志愿者活動,提供機會讓學生獨立聯系或組織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對所參加的活動進行總結、交流,提高學生的組織管理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個人應變能力,對自己的知識水平、性格特征、個人素質和社會適應力有一個明確的判斷,以便在今后的學習和工作中不斷改進和提升。
3.建立動態教學大綱,提倡模塊教學模式
當前,IT行業發展迅猛,專業和職業并非終身對應,個人的職業身份正在不斷模糊。高職公共課不僅要建立動態教學大綱,根據社會發展和職業變化不斷調整教學內容,更要提倡模塊化教學,準確把握教學內容的度和量,為學生提供共享和獨享的教學內容。
4.完善教師知識結構,提高教師行業素質
從社會大環境考慮,高職教師必須走職業化道路,提高教師入門門檻,擴大職教教師培養途徑,緊密聯系職業技能和專業操作能力,提高評估體系。從學院來看,對已經參加工作的基礎課教師提供進入IT企業而非高校學習深造的機會。從教師個人來講,通過自學、與IT教師、企業員工組成教學團隊,提高綜合業務水平和職業能力。
5.改革評價體系
高職基礎課程不能再以一次考試和一種考核方式評定學生成績,而應該從終結性評價轉向注重過程和促進學生應用能力發展的形成性評價。首先,在教學過程中滲透能力考核,不再強調學生對知識的記憶程度,而是通過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態度、能力、報告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其次,注重社會考核在基礎課程考核中的比例,尊重社會實踐單位和其他學生給出的評價。最后,明確教師的責任不僅是給學生一個最終的評價結果,更要從學生的個人發展和能力測試中尋找學生的可取之處和可改進之處,提醒、督促學生不斷完善和提高,為每一位學生準備一分個人發展檔案,對學生個人綜合能力進行縱向發展指導,培養和提升學生的職業整體適應能力。
參考文獻:
[1]夏祖浩.淺談大學生就業恩能夠里標準與競爭優勢[N].中國教育報,2006-05-17(8).
[2]基于市場需求的高職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15).
[3]吳琪.關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調查分析與思考[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7,(6):123-124.
[4]張坐省.分析現狀、明確方向,不斷深化高職公共基礎課的改革.2010-11-19.
[5]盧文豐.對高職公共課動態教學建設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