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酒店管理專業畢業生在酒店行業低就業率現象,一直是高職院校、酒店行業努力破解的難題。經過酒店行業用工標準調研、酒店管理專業學生就業影響因素分析以及對部分職業技術學院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調研,分析高職院校在培養應用型技能人才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高職酒店管理專業應改革人才培養模式。
高職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變革《2010年中國旅游業統計公報》顯示:“到2010年末,全國共有高等旅游院校及開設旅游系(專業)的普通高等院校、中等專業學校總數1968所,在校學生為108.64萬人”。公報同時顯示:“截至2010年底,全國納入星級飯店統計管理系統的星級飯店共計13991家,其中三星級以上酒店(含三星級)共計7931家”。從上述統計數字可以得出,酒店業對人才需求和院校酒店管理專業人才供應,理論上呈現“供求兩旺”現象。但行業調查表明:旅游酒店和高職酒店管理專業在人才需求方面“成交量”并不高,或表現為短期“成交”后,大學生離職率比較高。在此背景下,研究高職院校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應如何進行變革以適應酒店業對高職酒店專業大學生的需求,顯得尤為必要。
一、高職院校應打造品牌化院校、品牌化酒店管理專業
職業院校的辦學目的是為企事業單位培養應用型技能人才。高職院校的畢業生只有符合人才市場需求,享有較高的就業率和市場占有知名度,才能實現國家辦學目的,才能培育院校品牌、建設品牌專業。高職酒店管理專業要面向市場,研究酒店業人力資源市場對人才的需求狀況和用人標準,實行靈活多樣的人才培養模式,去“生產”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人才)。這樣,酒店管理專業“生產的產品”才能適銷對路,培養的人才才能適應酒店企業和社會的需求。一句話,職業院校(酒店管理專業)要在保持院校特征的情況下,引入企業化管理的一些方式方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職業院校就像是生產應用型“人才產品”的企業,酒店管理專業應是企業的一個車間,是在市場化、企業化運作模式的指導下、培養人才產品的生產線。
二、酒店管理專業應建設真正意義上的雙師型教師隊伍
與普通高校教師相比,高職院校教師的專業技術應用和實踐能力要求更強,基本操作技能水平要求更高。專業實踐能力是職業院校教師的重要能力之一,是“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的重點和難點。職業院校的教師不但應具備深厚的行業理論知識,更應具有多年的行業從業經歷和實際操作能力。因此,院系方面要切實做好“雙師型”教師的建設、培養和轉化工作。專業課教師必須具有多年酒店管理專業從業經歷,青年教師必須長時間內到企業任職,真正參與企業運轉工作,從而培養出真正的“雙師型”教師。在職業教育較為發達的德國,對教師的要求是必須具有在業界擔任5年以上的中層領導的經驗。這一點應為我國職業教育所借鑒。
三、酒店管理專業應建立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體系和教材體系
酒店管理專業應基于工作過程導向設計酒店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以“工作過程導向、工作任務引領、課程結構模塊”為課程設計理念,形成以職業活動——工作崗位——工作內容——工作任務為總體構架的“完整的工作過程”模塊化課程體系。對于酒店管理專業課程設計來說,應建立基于酒店工作過程導向的課程體系。而建立該課程體系的關鍵便是根據酒店典型工作任務而編寫的教材。其設計理念為:工作過程系統化、典型工作任務牽引化、課程架構情景化、模塊化。當然,教材體系的建設不單單是院系自己的事情,需要院校、行業、酒店三方都積極參與配合完成。
四、酒店管理專業應采用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模式
酒店管理專業的教學模式,必須實現工作學習化,學習工作情景化。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把工作的過程和學生的學習過程緊密的結合在一起,是實現工學結合這一職業教育特征的最佳途徑。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下,課程的設置門類是通過典型任務的分析而確定的,而典型工作任務是通過行業調研、酒店崗位工作任務分析得來的。但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對院校、對旅游酒店管理專業教師的職業能力提出了高標準的要求。比如:教師在理實一體化教學過程中的起到作用與課程的掌控、理實一體化教學課程中學習情景的設計以及如何在教學過程體現以學生為中心等等。
五、職業院校(酒店管理專業)應構建具有企業特色的校園文化
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要真正實現畢業與就業的“無縫連接”,除了要在專業技能的掌握方面與企業實現“零距離”,更重要的還應在畢業生的價值觀念方面與酒店企業實現“零距離”。職業院校必須走具有企業特色的校園文化之路,把現代企業文化中的價值觀念、思想作風、思維方式、奮斗精神、職業素養等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來。院系應努力建立具有行業文化特色的校園文化,增加以敬業、誠信為重點的職業道德教育和企業文化教育。通過學生著酒店工裝、學酒店員工手冊、按酒店運作要求規范學生行為等方式,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酒店先進的企業文化。
六、酒店管理專業應改革教學效果的評價體系
酒店專業應按照相關的行業標準和職業技能鑒定標準,建立起適合職業教育的綜合考核評價體系,構建學校、行業、企業和其他社會組織多方參與的職業教育評價模式。這就要求酒店管理專業在學生平時考核環節引入:與企業管理制度接軌的平時操行考核、必要的理論知識考核、實訓技能考核、行業從業資格考核、企業頂崗實習考核、畢業論文考核六個考核模塊。我國的旅游、酒店管理行業已具有完備的行業技能標準和職業技能鑒定機構。目前,不少院校實行的“課證融通”的評價體系,就是在這方面進行的有益探索。
七、酒店專業要加強經營型實訓基地的建設
旅游酒店職業教育必須走產、學、研相結合的辦學模式。這種辦學模式的重點便是建立經營型實訓基地。一旦擁有了自己的經營型實訓基地,在校教師可實行雙崗制:既定期擔任實訓基地的運轉職務;又定期進行教學工作;實現教師“酒店經理化”,酒店經理“院校教師化”。在學生的學時安排上,可采取靈活的半工半讀、旺入淡出的學時安排,走典型工作任務學習——實踐——問題——必要理論知識講解——再實踐的路子,打破學生畢業前實習的慣例。一般情況下,學生每完成一個階段的典型工作任務學習后,就要進行頂崗實習,通過實習鞏固學習效果,再回頭帶著問題學習。這樣才能更好的促進學生理論聯系實踐,加深學生對職業技能的掌握,最終實現學生畢業既達到行業就業技能水平的要求。
八、酒店專業應依靠政府、行業、院校結合發展職業教育
酒店是資金、技術、人才流向和使用的終點,酒店對人才的選拔標準體現著旅游酒店專業的教學方向。校企聯合,酒店管理專業可不斷吸取酒店企業的資金、技術、人才和成功經驗,使專業設置、課程設計更貼近酒店業市場需要,打破狹窄的教育框架和傳統學歷教育的思維模式,不斷在酒店企業中檢驗新理論、總結新經驗、開闊新思路、創新新教法,最終培養出適應旅游酒店業市場需要,學以致用的應用型技能人才。而酒店企業則能從院校方面獲得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撐和新知識、新理念、新技術的注入,最終走向雙贏之路。所有這些,都需要政府的政策層面給予大力支持和行業協會積極引導。因此,教育部魯昕副部長特別指出:“改革職業教育辦學模式,大力推動教產合作、校企一體化辦學,努力實現職業教育的規模化、集團化和園區化發展,促進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合作共贏。”
九、結語
提高高職院校酒店管理專業畢業生在酒店行業的持續就業率,需要專業、院校、酒店行業、政府、社會、畢業生個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目前,成都某高校在此機制運作下已取得較好的成果。盡管如此,作為人才培養的源頭——職業技術學院酒店管理專業必須先行一步,按照酒店行業人才市場的需求,進行多方位的改革。
參考文獻:
[1]國家旅游局.2010年中國旅游業統計公報[N].中國旅游報,2011-11-2.
[2]游富相.從供需錯位現象反思高職酒店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J].職業教育研究,2008,(12).
[3]潘燕.市場需求導向下的高職酒店管理專業建設探討[J].商場現代化,2009,(10)
[4]謝勇旗.職業院校教師專業實踐能力的缺失與養成[J].中國高教研究,2012,(1).
[5]西安市引智辦.德國大學如何培養應用型人才[J].國際人才交流,2001,(1).
[6]周靜波,翟亮月.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高職酒店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改革[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0).
[7]趙志群.職業教育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開發指南[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8]王文才,肖洪博.論企業特色的職業院校校園文化的構建[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4).
[9]張煜.“雙證書”導向的實訓基地建設[J].太原大學學報,2011,(12).
[10]魯昕.教育部副部長:在改革創新中推進職教科學發展[N].人民日報,2010-05-23.
[11]叢峰,葉建平.成都試水高職辦學新機制破解高級技工荒[J].半月談,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