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政策是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重大惠民政策,在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村社會管理創新和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2008年以來,中央將云南作為開展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獎補試點省份之一,蘭城街道辦事處根據上級有關會議精神,在轄區內全面展開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工作,有力地推動了蘭城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促進了城鄉協調發展。針對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具體的改進意見。
關鍵詞: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農村;公益事業
中圖分類號:F8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3-0011-02
一、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政策的概念
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是村級通過鄉鎮級農業、財政所向縣級財政、農業部門申報一事一議村級公益事業建設項目,上級通過審核后批準立項,對這個項目撥付部分財政獎補資金。一事一議項目資金來源于上級獎補資金、村民籌資籌勞、社會捐助等方面,其針對的主要是村內道路、小型水利設施、村容村貌、環境衛生、飲水安全、村內活動場所等農村公益事業建設項目。
二、蘭城街道辦事處目前的基本情況
蘭城街道轄區面積31平方公里,東至昇陽社區、南至大沙河與漢莊鎮接壤,西至太保山,北以保岫東西路為界與永昌街道辦事處接壤,轄區有升陽、蘭城、龍泉、王官、馬里、新雨八社區。共有108個居民小區。轄區戶籍總人口63 118,其中:農業人口4 814戶15 036人,非農業人口19 828戶48 082人)。
三、各社區對開展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試點工作積極性高
自2008—2011年已開展的申請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共計18個,涉及5個社區,19個自然村民小組,四年來項目總投資714.5萬元,其中申請財政獎補資金185萬元,帶動村民籌資130.7萬元,村民自發捐資77.5萬元,村民自愿投工投勞2.8萬個工(以勞折資40.4萬元),拉動集體投入190.8萬元,向其他各部門爭取資金48.4萬元,接受社會捐贈41.7萬元。項目涉及到了村內戶外道路、公共場所建設、人畜飲水等,建成了一批群眾愿望迫切、受益面廣、示范帶動作用大的村級公益事業建設項目。以上項目以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同時為2012年申報項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12年蘭城街道辦事處已上報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共計11個,涉及農戶14 889戶,37 345人,項目總投資8 727 759元,其中申請財政獎補資金2 957 000元,帶動村民籌資989 537元,村民捐資360 458元,投工投勞2 868個(以勞折資172 080元,集體投入2 085 047元,向其他各部門爭取來資金1 925 000元,項目涉及道路、公共場所、飲水等其他項目類型,群眾的吃、行、娛樂等方面得到了有效改觀。
四、村級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推動公益事業帶來的成效
蘭城村級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自2008年開展試點以來,辦事處在上級領導的關心支持下,各級各部門加強組織領導,廣泛宣傳發動、細化實施方案、強化工作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積極探索實踐,財政獎補試點工作扎實有效推進,對公益事業的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
1.有效增加了農村公益事業投入。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試點工作,初步建立了“財政獎補引導、群眾籌資投勞、社會贊助捐贈”的村級公益事業建設投入新機制,充分發揮了財政獎補資金的引導作用,地級公益事業建設投入搭建了良好平臺,有效緩解了村級公益事業建設投入不足的困難。
2.有放改善了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四年來,蘭城辦事處試點工作緊緊圍繞農民群眾最關心、最盼望、最想干的公益事業建設,以一事一議籌資籌勞為基礎,以財政獎補資金為引導,集中力量推進了村內道路硬化、村民飲水安全等,從辦事處實施的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的四年以來,目前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增強了凝聚力,人畜飲水得到緩解,道路變平坦、潔凈了、好走了,人民群眾的心變寬了、亮了。
3.有效調動了廣大群眾的積極性。在財政獎補資金的引導和扶持下,辦成了許多群眾想辦辦不成、想做做不了的村內戶外公益事業項目建設,帶來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不僅加快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步伐,還有力地促進了鄉統籌發展,擴大了公共財政有農村的覆蓋,讓農民群眾真正享受到了公共財政的陽光。通過農民自己議項目、選項目、建設項目,自己的事情自己辦,廣大農民群眾興辦村級公益事業、建設美好家園的積極性主動性空前高漲,過支“一呈一議”是區鄉干部要求議、村干部動員議,變為村民主動議、自覺議、踴躍議,變阻力為動力,思想變成了行動,廣大村民積極籌資籌勞開展村級公益事業建設,呈現出村村爭著干、戶戶比著干、領里幫著干、群策群力建設美好家園的感人場面。
4.有效促進了農村社會和諧穩定。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建什么、怎么建、建設好后怎樣管,都由村民說了算,項目的議定、民主表決、資金籌集、驗收、決算環節,都按照規定在村務公開欄公示,接受群眾監督,真正讓農民管理村內事務的主體地位得到保障,使農民有了充分的決策權、參與權、知情權和監督權,強化了農民的民主意識、集體意識和發展意識。為組織實施好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辦事處干部經常深入村寨和田間地頭,與農民群眾促膝談心,了解群眾意愿,傾聽群眾呼聲,和農民一起議項目、搞規劃,構建了干群之間、農戶之間新的互動平臺,進一步密切了農村黨群、干群關系,促進了農村社會和諧穩定。
實踐證明,村級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制度是一項得民心、順民意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是擴大內需、保增長、重民生、促穩定的一項持久的惠民政策,是深化農村綜合改革的一項制度創新,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舉措,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農民群眾根據利益的具體行動,得到了廣大農民群眾的中心擁護和支持。四年來的試點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五、自開展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試點工作以來存在問題和不足
1.工作進展不平衡。有的社區思想認識不足,重視不夠、措施不力、宣傳發動不夠深入,工作推進效果不理想,致使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發展不平衡。
2.財政獎補辦法還有待進一步完善。由于辦事處、村級財力薄弱,公益事業建設成本高,財政獎補比例低,需要進一步增加財政投入和完善獎補辦法,使用多渠道增加資金投入到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上去。
3.實施項目過于分散。項目過于分散導致了資金不能形成合力,使得村內的條件改革和環境整治成效顯得不太明顯,從根本上沒有太多的改觀。
4.農民對村級公益設施的需求仍然十分巨大。四年來,辦事處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覆蓋了五個社區,仍有大部分自然村未得到獎補資金,這部分村民實施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的愿望十分迫切,已實施過的地方,村民對未實施過的公益事業建設的需求仍然十分巨大。
5.操作不規范的問題。在過去四年項目實施過程中,仍存在沒有充分尊重農民意愿、沒有正確處理好農民自愿籌資籌勞與加重農民負擔的關系。
六、繼續加大力度,真抓實干,進一步加快推進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試點
1.提高認識,加強宣傳,切實貫徹會議精神。“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工作是農村稅費改革后調動居民主動性、積極性,全面推進村級公益事業建設的有效手段,是中央重視農村工作的加大支農、惠農力度的具體體現,是全民共享改革開放成果和融化城鄉二元結構堅冰,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新農村的重要組成部分。蘭城街道黨工委、辦事處充分認識到此項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緊迫性,在區政府召開此項工作的會議結束后,我辦事處立即將會議精神貫徹到社區、組,并成立了由主要領導任組長的領導小組,就“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工作提出具體要求,利用公開欄、廣播、會議等方式進行了廣泛宣傳和發動。對此,我辦事處社區干部憋足的為民辦實事的勁頭得以釋放,并及召開轄區的居民代表、黨員、戶長會議,傳達會議精神,要求參會人員向群眾宣傳村級公益事來“一事一議”財政獎補政策,獎補的范圍、原則、方法等,注重收集群眾意見,充分調動廣大群眾對村內公益事業建設的積極性,為蘭城順利實施公益事業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2.加強領導,精心組織,嚴把工程質量關。蘭城街道辦事處對涉及到的社區組織再次召開村民“一事一議”會議,決定對社區的村內戶外道路實施澆筑硬化、解決自然村人畜飲水,為實施好“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要求各社區推舉成立了工作領導小組、財務監理小組,并制定了籌資捐資投工投勞辦法。對所需硬化的道路及人畜飲水建設進行了充分討論,結合實情,做出了詳細的規劃實施方案,為保障工程順利實施,道路硬化和人畜飲水工程質量達標,蘭城街道黨工委、辦事處及社區兩委分別抽調專人駐村監督和指導,在實施工程過程中邀請隆陽區財政局、區綜改辦的領導多次親臨現場幫助、指導。由于前期工作準備充分,組織有序,各項項目在實施過程中盡管存在困難、有阻力,但經過辦事處、社區、組精心組織、細心工作,工程得以順利實施,工程質量過硬,人民群眾滿意。
3.規范管理、嚴格操作,充分發揚民主管理。四年來,在確定實施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項目時,蘭城街道黨工委、辦事處領導多次下到實施項目的社區,與社區的干部及小組長、居民進行談心,在交談過程中,社區、組干部、人民群眾迫切需要改變家鄉面貌、改變自身精神面貌、改變社區形象的心情溢于言表,深深打動了黨工委、辦事處領導。社區的項目在實施過程中,嚴格按照村級公益事業“一事一議”財政獎補工作的政策和《隆陽區村內公益事業建設籌資籌勞管理暫行辦法》的規定開展工作,充分發揚民主,嚴格操作,真正實現了決策民主化、管理規范化。具體做法是:一是分工明確,即三具項目工作分管領導小組負責組織施工所用材料、施(投)工人員、施工機械、清除路障及保證質量達標;二是各財務監理小組負責資金的使用,做到依法籌集、依法按需使用,并定期采用多種形式向居民及時公開資金使用情況。
4.加強項目后期管理。項目實施完畢后,辦事處將按照“誰投資、誰受益、誰養護”的原則,加強建設后的管理工作。并要求項目實施社區制定出相關的管理措施,結合社區村規民約依法、依規進行管理,以確保建好的村內公益事業發揮應有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讓人民群眾長期受益。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