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多年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成就了中國經濟奇跡,蓬勃發展的中小企業作為“一個國家的夢想”之源,在各國經濟發展中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近年來,中小企業企業經營管理的弊端凸顯,勞資矛盾尖銳,中小企業職工參與公司治理制度亟待完善。
關鍵詞:中小企業;公司治理;職工參與
中圖分類號:DF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4-0164-02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入,中小企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嚴峻挑戰。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中小企業的淘汰率很高,企業做大做強相當不易。創業初期規模較小的中小企業多實行古典家族企業管理模式以降低管理成本,規模擴大后的企業逐步向現代家族企業管理模式過渡,企業一旦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后會逐步推行現代企業管理模式來突破企業發展的瓶頸,建立產權明晰、兩權分離的現代企業模式是中小企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1]。
當前,我國中小型企業的管理方式具有濃厚的“家天下”特征,公司治理結構是微縮型國家,股權結構單一、封閉,管理方式或粗放或泊來,職工在公司治理中處于弱勢地位。傳統中小企業法人治理信奉股東本位、資本至上,公司民主治理則放在為公司保值增值的從屬地位。
職工參與權從本質上來說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無限度壓榨職工剩余價值的泰勒制管理方式已不再奏效,民主意識覺醒的員工反抗程度與壓榨程度成正相關關系,作為“勞動四權”之一的民主參與管理權理應受到重視。“職工參與權不僅僅是一種救濟權,還是一種實體權 [2]。”中小企業建立起完善的職工參與公司治理法律制度,有利于預防公司權力濫用損害社會公眾利益,確保中小企業的決策主體、程序和方法的科學化,通過有效制衡,避免決策“一言堂”和盲目性,調動勞動者主人翁意識,有效緩解勞資糾紛,保持企業的健康穩定發展。
一、中小企業職工參與公司治理的理論依據
中小企業職工參與公司治理的合理性依據,主要有利益相關者理論、人力資本理論和經濟民主理論、科學行為理論和社會責任理論等理論支撐 [3]。
1.人力資本理論認為,資方是資本人格化的體現,是生產資料所有權的所有者。勞動者是勞動時間的人格化,是勞動力的所有者。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物質資本日益豐富變得不再稀缺, 而人力資本卻由于企業創新的需要逐漸得到人們的重視,勞動者的素質、知識和技能對于企業的發展越來越重要,因此,作為人力資本提供者的職工理所應當可以被賦予與股東一樣參與公司治理的權利。
2.經濟民主理論認為,民主不只是一種政治概念,也是一種社會經濟生活的組織形式。傳統公司中公司經濟民主體現的只是一種資本民主,只有股東及其代理人才可參與公司治理和利潤分配,而從事公司利潤創造的職工則被排除在公司治理之外,這與現代民主理念嚴重不符。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職工是國家的主人,只有建立職工參與民主制度,與資方共享公司經營管理權與監督權,才能使職工感到公司發展與自身利益密切相關,進而積極主動地為公司創造效益。
3.利益相關者理論打破股東中心主義,強調公司是物質資本所有者、人力資本所有者和債權人等利害關系人為了各自的目的聯合起來的契約關系網絡,不單純是股東利益的最大化的工具,管理者要滿足多方利益相關者的不同利益需求,實現價值長期最大化,所有與公司有利害關系的集團或個體在公司決策和確定發展方向時都擁有發言權。
4.企業的社會責任理論是指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的責任除了為股東追求利潤外,也同時對員工、消費者、社區和環境承擔法律責任和道義責任。其中雇員利益是企業社會責任中的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內容。
二、我國中小企業職工參與治理的方式
職工參與企業治理在我國一直存在,只不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職工參與權發生一些變化。我國中小企業職工參與公司治理的主要法律依據是《公司法》第18 條、45條、52條、118條。法律以明文規定的方式表明,我國中小企業職工參與公司治理是一項基本的法律權利,而不是員工福利,這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上是具有相當積極的意義。我國法律確認了職工代表大會、職工董事、職工監事及職工與公司平等協商談判等職工參與公司治理的方式。
但在實際操作中,中小企業職工參與公司治理多以向上司反映工作意見和建議、合理化建議、參與職代會、工會的形式,在涉及工資集體談判、職工進入董事會、監事會、企務公開、員工持股等方面職工的參與卻很少 [4]。
三、中小企業職工參與公司治理中出現的問題
我國的中小企業的公司治理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但中小企業員工參與公司治理也存在一系列有待解決的問題,如果不能妥善解決將會成為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瓶頸。
1.我國中小企業大多是家族企業,任人唯親的家族制所有權、經營權合一是其顯著特點, 缺少應有的民主機制,股東大會流于形式,不能對董事會進行有效約束。在“同股同權”的原則下, 大股東一股獨大,實際操縱股東大會,甚至把董事會凌駕于股東大會之上,監督機制名存實亡。再加上中小企業董事會功能不健全、運作不規范、監事會監理職能缺損,使其實現權力受限,難以發揮作用。
2.職工是否參與董事會具體議事法律規范不明,職工董事、監事的權益保障機制的欠缺,使其流于形式。雖然《公司法》第45 條規定國有投資主體投資設立的有限責任公司的董事會必須有職工代表參與,未對中小企業董事會設職工董事作強制性規定,也未規定最低法定比例,任職工董事和職工監事的員工比一般職工面臨更大遭解雇的風險,不得以成為“花瓶董事、啞巴監事”,淪為表現和諧勞資和諧關系的擺設。
3.公司職工參與的范圍和權限過于狹窄,責任追究機制缺失。《公司法》并未明確職代會的法律地位,目前職工參與的范圍與參與權有限,對侵犯職工董事、監事職能的法律后果也未作規定,職工無形中被邊緣化,排擠在平等對話圈之外,參與過程也就流于形式。
4.在“強資本、弱勞動”的情況下,員工維權意識不強,缺乏談判技巧。當前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勞動力市場競爭激烈,員工為保住工作崗位,在許多涉及自身利益的問題都聽任企業主宰。即使有員工提出異議,也缺乏與企業協商的談判技巧,使權利出現無法主張而出現員工暴力維權的情況。
5.激勵機制不健全,員工持股背離設計初衷,出現了許多不規范的現象。有些中小企業強行要求職工承購公司的股份,職工持股成為企業廉價的融資工具。目前大多中小公司缺少長期的股權激勵,只重視財務刺激,短期的謀利驅動使職工根本不關心企業的長遠發展。 職工持股甚至成為少數不法企業圈錢的工具 [5],“管家出賣了東家”的國美黃光裕案就是典型的代表。我國至今尚未制訂規范職持股制度的全國性法律法規, 目前僅一些地方政府或有關部門制定了一些職工持股的試行辦法。
四、完善中小企業職工參與公司治理的建議
當前,中小公司職工參與公司治理的情況并不容樂觀,因此,筆者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完善我國中小企業職工參與公司治理制度:
第一,中小企業要建立現代企業民主管理意識,實現經營權和所有權分離,完善公司內部職代會、職工董事監事制度,依法完善職工董事監事的專門培訓,在公司章程和公司管理條約中對職工代表在董事會的比例、產生方式、職工監事的權利、義務、特殊保護等相關事宜做程序化的規定,增強在實務中的可操作性。
第二,完善職工代表選舉制度,擴大職工董事制度的適用范圍和權限,真正實現職工參與公司治理。建議在《公司法》中擴大職工董事的適用范圍,明確董事會中職工代表的比例并賦予職工董事與其他董事具有同等的表決權,使職工能通過職工代表董事真正參與公司的經營決策。使職工董事、監事敢于說實話、獻真言,實現群策群力,有效解決執行難的問題。
第三,進一步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使職工對企業重大決策享有知情權和建議權,對關系到職工切實利益的事項享有公決權。中小型企業要特別重視解決職工代表大會與公司組織系統之間的矛盾,必須重新設定職工代表大會的職權和功能,使職代會真正成為化解勞資雙方矛盾、勞動者與用人單位有效交流溝通的優質平臺。按照公司法和公司章程的規定建立工會,并定期召開職工代表大會,就勞資雙方最關心的問題進行直接的溝通和交流,提出各自能接受的解決問題的方案供決策層參考。
第四,建立健全職工激勵機制和形式多樣的長效的股權激勵機制,使持股制度真正成為刺激職工參與公司治理的源動力。中小企業之間的競爭實質上是人才的競爭,特別是核心員工的競爭。對于企業來說,高級管理人員和核心技術人員本身就是稀缺的資源,要留住人才就更需要建立有效的年薪激勵機制。建議國家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規范目前中小企業不合理的職工持股現象,設立合理的股權結構,借鑒國外經驗對職工持有的股份轉讓予以一定時期限制,轉讓期后允許向社會流通,以便更好維護職工參與公司治理的積極性 [6]。
結語
“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形同虛設。”我國的中小型民營企業在資本市場運作過程中為追逐企業利益最大化而想盡辦法規避法律的行為是為商道倫理所譴責的。任何中小企業都想在競爭中勝出,成長為“參天大樹”,需要學習、參透相關法律精神,尊重員工并且最大限度發揮其潛能,使員工在工作中價值被肯定獲得極大滿足感和歸屬感為企業發展做出最大的貢獻,企業也在發展中不斷成長壯大,最終實現雙贏。我國中小企業職工治理的歷史不長,需要選擇性地借鑒國外中小企業職工參與公司的一些先進經驗,結合我國實際國情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公司治理制度的新路。
參考文獻:
[1] 夏顯波.中小型民營企業管理模式的構建與完善[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4,(5):118.
[2] 盧克建.論勞動力是職工參與權的權力來源[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12,(2):100-101.
[3] 李立新.勞動者參與公司治理的法律探討[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9.
[4] 化藝霖.我國職工公司治理權法律問題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1.
[5] 陳外華.論公司治理中的職工參與制—以經濟民主的視角[J].政法學刊,2008,(8):100.
[6] 卞廣磊.職工參與制度的法律研究[D].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10.[責任編輯 杜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