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德國功能派認為,翻譯是一種目的性行為。因此,介紹功能派的幾個代表人物——賴斯、維米爾、曼塔利和諾德及其理論,并從功能派角度分析了“三國演義”的兩篇譯文。
關鍵詞:功能派;目的加忠誠法則;三國演義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4-0233-02
在翻譯研究的各種流派中,德國功能派提出了一種近似科學的理論。他們將翻譯視為一項須考慮讀者和客戶要求的全新的目的性交際活動,認為翻譯是一種目的性行為。功能派試圖把翻譯從以原語還是以譯語為中心的奴役中解放出來,認為只要實現了功能對等,滿足了讀者或客戶要求就是成功的翻譯。
功能派的創始人是賴斯。她曾于1971年發表了《翻譯學批評的可能性與方法》一文,提出了將文本功能列為翻譯批評的一個標準,指出了翻譯批評的依據應是原文和譯文兩者功能之間的關系,即從原文、譯文兩者功能之間的關系評價譯文。她依然堅持以原作為中心的等值理論。她把文本分成三類:Informative(信息類型)、Expressive(表達類)和cappelative·(操作類),針對每一類文本的特點提出相應的翻譯策略。如:信息類文本的翻譯一定要傳達原文概念性的內容;表達類文本的翻譯則要傳達原文美學上藝術性的特征;操作類文本的翻譯則力求在譯語讀者中產生與原文讀者一樣的反應。賴斯關于譯文的評判是以是否與原文首要功能相一致為標準的。譯者應該優先考慮譯文的功能特征而不是對等原則。
賴斯的學生漢斯·維米爾擺脫了以原語為中心的等值論的束縛,創立了功能派的奠基理論:翻譯的目的論。目的論認為,翻譯的目的決定了翻譯的方法和策略,從而導致了一個功能相對應的譯文。另外,目的論的一個重要發展是認為譯者可以根據原文的目的及客戶或委托人提出的要求對同一原文文本進行不同的翻譯,即從原作所提供的多源信息中進行選擇性的翻譯。維米爾提出了兩大翻譯規則:連貫規則和忠誠規則。目的原則統攝連貫規則和忠實規則;連貫規則和忠實規則服從目的原則。漢斯·弗米爾提出的目的論有兩個核心概念:目的和委任。他認為,源語文本主要是面向源語讀者的,所以原文的寫作目的和譯文的目的很可能不同。因此,翻譯時確定翻譯的目的十分重要。弗米爾指出,譯者是根據他人的委任進行翻譯。委任包括兩方面:委任的目的以及達到目的的條件。作為委任的產物,譯文最終要滿足目的語讀者的需求。目的論的基本內核是譯文由其目的決定;譯文在目的語文化和語言中傳遞的信息,該信息與原文化和語言中傳達的信息相關;譯文傳達的信息,不可以清晰地譯回原文;譯文必須語內連貫;譯文必須與原文連貫。
曼塔利提出了翻譯行為的觀點。翻譯行為是實現信息的跨文化和語言的轉化而設計的復雜行為。她認為翻譯過程是一個由多個參與者加入的交際過程,每位參與者發揮不同的作用,其中包括:(1)翻譯行為的發起者;(2)翻譯行為的委托者;(3)原文本作者;(4)目的語文本作者;(5)目的語文本使用者;(6)目地語文本的接收者;(7)目地語文本收受者等七個方面。因為譯者負責為目的語讀者譯出交際性很強的文本,譯者應是翻譯行為中的專家。曼特瑞認為,翻譯是一個文化交流過程,應在翻譯目的和目的語讀者需求的指導下進行。
另外一位重要的功能理論派代表人物是克里斯蒂安·諾德。她提出了一個包括文本分析在內的更細致的模式。這種模式著重分析原文內部各種因素及原文與文本之外其他因素之間的關系,幫助譯者全面了解原文期望達到的功能,從而決定翻譯時要采用什么樣的策略來表達相對應的功能。這種分析豐富和發展了維米爾的目的論,使目的論在文學翻譯中也能體現出獨特的價值。而諾德本人在他的著作里也談到了文學翻譯及功能理論在文學翻譯中的應用。一個翻譯作品對它本身來說并沒有好與壞、對與不對之分。但從它要傳遞的功能來考慮,鑒賞者就可以對它進行評價,分出優劣。諾德也對翻譯錯誤進行了分析并將其由主到次分成了四類。第一類為語義翻譯錯誤。這種錯誤是由于譯者沒有正確傳達原文的語義而造成。這里可能是由于譯者沒有完全理解原文的語義,也可能是由于譯者沒有從讀者的角度考慮譯文是否完整清晰的傳達了語義,從而造成了不充分的甚至是錯誤的翻譯。第二類為文化翻譯錯誤。這類錯誤是由于沒有完全傳達原文中特殊的文化習慣、文化特征。第三類為語言翻譯錯誤,是從語言結構的角度考慮譯作沒有妥當地翻譯。第四類為文本翻譯錯誤。這類錯誤是結合功能對等和語用學的角度來分析譯者在特定文本的翻譯中出現的錯誤。諾德對翻譯錯誤的分析與歸類給文學翻譯的鑒賞提出了一種方法和尺度。鑒賞者不能只對譯作進行研究。因為即使譯作文從字順,但是否與原文功能對等,語言的處理是否恰當呢?鑒賞者需要對原作和譯作進行對比研究,這樣才能分析出一個譯作的優劣。下面,作者通過比較《三國演義》的兩個譯本來從功能派的角度來對文學翻譯進行分析和鑒賞。
三國是我國的一個歷史時代(220—280年),《三國演義》描寫的歷史事件從黃金起義末期開始,到西晉統一魏、蜀、吳三國為止。這一歷史時期,與春秋戰國一樣,群雄逐鹿、各顯神通,因而是一個風起云涌、人才輩出的特殊歷史時期。《三國演義》就是以這一時期的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為素材寫成的一部歷史題材小說。由于該書是歷史題材小說,理解時,對原文要參考多方面資料,翻譯時占有有關史料,并隨時查閱是必要的。
例1: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國紛爭并入于秦,及秦滅后,楚、漢紛爭,又并入于漢;漢朝字高祖斬白蛇起義,一統天下,后來光武中興,傳至獻帝,遂分為三國。
譯文A: Here begins our tale.The empire, long divided, must unite; long united, must divide.Thus it has ever been.In the closing years of the Zhou dynasty, seven kingdoms warred among themselves until the kingdom of Qin prevailed and absorbed the other six.But Qin soon fell, and on its ruins two opposing kingdoms, Chu and Han, fought for mastery until the kingdom of Han prevailed and absorbed its rival, as Qin had done before.The Han court’s rise to power began when the Supreme Ancestor slew a white serpent, inspiring an uprising that ended with Han’s ruling a unified empire.
Two hundred years later, after Wang Mang’s usurpation, Emperor Guang Wu restored the dynasty, and Han emperors ruled for another two hundred years down to the reign of Xian, after whom the realm split into three kingdom.
(Translated by Moss Roberts )
上段原文沒有敘述西周至三國間所發生的所有的歷史事件,但熟悉中國歷史的人,對這些事件一般都有一個粗略的了解,因而作者談論這段歷史時,可以從簡。Roberts翻譯時補充了一些歷史事件,如王莽篡漢,遺漏了另一些歷史事件,如陳勝、吳廣起義,綠林起義等。他也沒有說明為什么有西周東周、西漢東漢。當然,他的任務是翻譯,作者沒說的,他完全可以不提名。但如果有意方便英語讀者,他也可以將原文沒有但影響讀者理解的歷史事件或其他知識補充出來。他用The empire, long divided, must unite; long united, must divide 翻譯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節奏明快,音韻鏗鏘,譯得恰到好處。其中的分與英語中的divide對應,合與英語中的unite對應,可以實現功能上的對等。從功能派翻譯理論和原則來看,譯文更注重譯文接收者的理解,即既更注重信息的傳遞性,屬于功能派翻譯中的功能性翻譯,譯文接收者閱讀譯文時,感覺該譯文似乎是他們自己的語言寫成的原文一樣,這時原文和譯文的功能可能是相同的。從總體看來,可視為上乘佳譯。
譯文B:The Chinese history witnessed the empire alternating between unity and division, long and short.At the end of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of the Eastern Zhou Dynasty, seven powerful kingdoms were fighting against each other until Qin conquered the other six and unified China.When Qin fell apart, the two powers CHu and Han were engaged in civil wars until Han conquered the other and unified the country.The Han Dynasty can be traced back to Gaozu, the first emperor, who staged an uprising by slaying a serpent and establish a unified empire.During the Western Han (so called for its capital Chang’s an, located to the west of Luoyang ), the throne was passed along the family line until it was usurped by Wang Mang, emperor of Xin, which was overthrown by a peasant uprising.Then Emperor Guangwu took the advantage of the chaos and restored the sovereign.Emperor Guangwu moved the capital form Chang’an to Luoyang, hence the eastern Han.The dynasty passed its throne again along the family line to Emperor Xian when it fell into three kingdom: wei, shu and wu.
(translated by 程永生)
上段譯文在王莽篡權之后補敘了農民起義,譯出了東漢與西漢及其與都城所在地的關系,補敘了三國的國名:魏、蜀、吳等,但因擔心譯文篇幅較多地超出原文,僅提到東周和戰國,沒有補充這方面的詳細信息,也沒有補充西周、春秋、陳勝吳廣起義等信息。總體看來,增加譯文的翻譯方式,雖然能減少注釋,但增加了篇幅,局部使用比較可取,如果使用得過于頻繁就會大幅度地增加譯文篇幅,讓熟悉英漢兩種語言的讀者感到奇怪。
總之,功能派對翻譯準則的看法是:目的法則和忠誠原則貫穿所有的翻譯過程,而其他方法或原則視具體情況而定。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確實要考慮到翻譯的目的和意圖,以分析原文為基礎的刪減法和改譯法等,在不少情況下,是實現譯文預期功能的必要手段。然而,這些方法必須根據具體情況謹慎使用,不可濫用,否則就有可能成為一些譯者胡譯、亂譯、篡改原文、歪曲原作意圖等的借口。
參考文獻:
[1] 彭佳.從目的論看直譯與意譯[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2).
[2] 段自力.翻譯目的論介評[J].渝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0,(2).
[3] 黎敏.淺論德國功能主義翻譯理論[J].湖北教育學院學報, 2006,(12).
[4] 郭冬女.從目的論看文化因素的翻譯[J].河北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3,(2).
[責任編輯 張宇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