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校企合作這種人才培養模式越來越受到院校的關注,目前,我國很多開設旅游專業的院校都實行校企合作辦學模式。但是,在這種模式的運行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結合旅游專業人才培養的實際,從促進就業的角度,提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校企合作;就業;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718.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4-0254-02
一、 校企合作對旅游專業人才培養的意義
中國的旅游教育始于1979年,經過30多年的發展,該專業目前已成為一個大專業。與行業發展緊密相聯是旅游教育的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為了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人才,各旅游院校紛紛開展了旅游校企合作教育。校企合作是一種基于目標導向的人才培養合作模式,這種模式將學生的理論學習與實際操作緊密結合起來,能夠提高旅游教育的質量和學生的實際能力,提高學生與對接企業的就業率,最終促成學校、企業和學生“三贏”的局面。
(一)校企合作有利于旅游專業的專業建設
專業建設是學校人才培養的關鍵,只有得到企業的認同才能確保人才培養的針對性與應用性。一方面,通過校企合作,使學校更好地了解到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素質的需求及其發展趨勢,不斷促進學校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使旅游專業教育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另一方面,通過校企合作,可以請旅游行業的資深人士參與到專業建設和課程設置,根據旅游企業自身的行業特點和人才需求狀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以旅游企業對人才的需求變化為導向來進行課程開發,使培養的人才適應企業、行業、社會的需要。
(二)校企合作有利于學生就業選擇
通過校企合作,可以增加學生與旅游企業聯系的緊密性。安排學生到旅游企業頂崗實習,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工作環境,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緊密結合,學校教育與企業教育緊密結合,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們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鍛煉了學生的吃苦耐勞精神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在實習中表現好、能力強的學生,企業優先留用,直接解決了就業問題,實現學校教育與工作崗位的零距離對接。同時讓學生盡早接觸旅游行業,同業內人士交流,深入了解旅游行業現狀,積累工作經驗,也有利于他們做出正確的職業選擇,對自己的未來進行職業規劃。
(三)校企合作有利于旅游專業“雙師隊伍”建設
教師業務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教學質量的優劣。通過校企合作,可以給老師更多與企業交流的機會,讓老師及時掌握行業發展最新動向,進而反饋在課堂授課過程中,同時安排專任老師到旅游企業掛職鍛煉,并對他們進行旅游職業技能培訓,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還可以從旅游企業直接引進具有旅游實踐能力的人員和有經驗的高級管理者作為學校的兼職教師,這樣可以更好地指導學生的實踐,最終推進“雙師隊伍”的建設。
二、 旅游專業校企合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旅游院校可以將校企合作作為學科建設、課程建設、辦學模式改革和教師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徑,突出旅游教育的實踐特色;各旅游企業可以將校企合作作為招收人才、利用人才、培養人才、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學生在合作教育中通過赴企業頂崗或定崗實習實訓,可以提升專業技能、專業素質與管理能力,同時還能獲得一些報酬,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同時獲得一定的實踐經驗,提高學生的就業優勢。
然而,這個三贏的合作模式在實踐中也暴露出一些問題。
(一)模式單一,校企合作深入程度不夠
目前,我國旅游專業進行的校企合作基本可以分為三個模式:一是淺層次的合作模式;二是中層次的合作模式;三是深層次的合作模式,實施“訂單式”人才培養。通過調查發現,從我國旅游專業近年來校企合作的實踐來看,目前基本上都局限于淺層次的合作模式,合作形式較為單一,合作的深度也不夠。這個問題是目前旅游專業校企合作中最突出的問題。
(二)旅游專任授課教師實踐能力不強,為企業服務不多
通過與同類院校旅游專業教師交流了解到,大多數教師是作為實習指導教師或作為企業進行外語、禮儀方面培訓教師參與校企合作,只有少部分教師能做到與企業共同開發教材、為企業解決具體問題。由于某些原因,導致目前大部分旅游專業授課教師的師資水平與結構在教學過程中理論水平較高,但實踐能力相對較弱,部分教師缺乏為企業解決具體實際問題的能力,導致學校資源不能充分為旅游企業服務,這樣致使旅游企業認為在校企合作中受益較少,因而不愿意更多為校企合作付出。
(三)雙方合作動機不純粹,流于形式
旅游企業往往缺乏主動參與合作的積極性,“只管用人,不管培養”。追求的是學生能不能最短時間為我所用,能不能為我解決缺人手的問題,能不能為我創造利潤;大多數情況下,學校也只是請求對方提供一個短時期的實習或實訓的機會,給學生檔案上填上光彩的一筆,完成一個象征意義上的教學環節。此外,大多數學校開展校企合作是基于解決學生就業渠道的需要,所以校企之間的合作停留在表面,緊密度低,流于形式,可謂校企各有用心。
三、 解決旅游專業校企合作問題的對策
(一)積極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
以上從多個不同角度談到校企合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其實都是因為校企合作的層次較低,企業在合作的過程中更多的只是考慮給學生提供實習機會。要改變這種狀況,可以學習國外校企合作的成功經驗,開展多元化、多層次的校企合作,只有不斷進行新的嘗試,才能拓展校企合作的深度。譬如可以進行“訂單式”培養,既增強了學校與企業的對接程度,也會很有效果的提高學生的對口就業率,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真正解決旅游專業學生的就業問題。
(二)注重授課教師隊伍的“雙師”結構
教師的專業教學水平與實際指導能力是開展教學的重要保證。由于旅游專業的實踐性較強,要求該專業的授課教師必須具有行業實踐背景,把該行業最前沿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們,這就要加強專職和兼職結合的專業教學團隊建設,增加專業教師中具有旅游企業工作經驗的比例,可以安排專業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積累實際工作經歷,進而提高實踐教學能力。同時還可大量聘請旅游企業的專業人才到學院擔任兼職教師,逐步形成實踐技能課程由具有相應高技能水平的兼職教師講授的機制。
(三)重視學生實習期間的特色培訓
學生在實習過程中,往往感覺自己是廉價勞動力,這一問題的解決需要學校與企業多聯系,共同合作開發培訓課程,使學生在實習過程中除了進行一般的崗位技能培訓外,還能接受有特色的培訓,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向高端發展,比如讓旅游企業的中高層管理人員、成功人士向實習生進行經驗介紹,暢談人生,指導學生制定職業規劃等等,讓學生感覺到本行業將來有發展的空間和潛力,實習僅僅是人生職業規劃的第一步。
四、旅游專業校企合作的趨勢
綜上來看,我們國家旅游院校與企業的校企合作存在諸多弊端,必須進行改革。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我國旅游專業的校企合作趨勢如下。
(一)企業將會直接開辦學校
在我國現有教育機制下,要實現這一模式還需要些時日,目前來說只能局限于民辦教育這一塊。由企業根據發展需要和用人需求,直接投資興建學校,培養自己所需要的人才。日本的一些企業,特別是大企業,將這種教育視為經營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豐田公司就開辦了“豐田工業大學”,松下公司也開辦了“松下電器工學院”。雖然目前我國的教育還未達到這樣一個程度,但隨著社會的進步、時代的發展,由有實力的企業開辦學校會是一個必然的趨勢。目前,我國有能力、有需要開辦這樣學校的企業可能為數很少,但隨著中國在世界經濟格局中地位的提升,以及我國企業的發展,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一辦學模式也將在我國迅速發展起來。
(二)把學校辦到企業去
我國目前的校企合作最大的問題就是流于形式。之所以出現這一問題,除了制度上的原因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院校和企業是兩個性質完全不同的實體,因此兩者很難形成緊密型的合作。在我國現有的教育制度下,要是想改變這一情況,學校必須進行徹頭徹尾的改革,改革趨勢之一就是徹底地把學校辦到企業中去。在基本的招生、體制不變的前提下,將課堂搬到企業中去。針對旅游專業的特點,減少理論教學,加大實際操作的比重。學校負責學生的日常管理,理論教學由學校老師負責,實際操作直接由企業負責,學生從入學到畢業無論學習和實習都在企業中完成。
(三)“合作教育”模式
這一模式與我國目前的校企合作模式是比較接近的,同樣是學校處于主導地位,企業處于附屬地位,負責配合學校的工作,相比較而言這一模式更側重學生實踐。教育的主導權依然是在學校,大方向還是由學校把握。學生會有很多的時間在企業中度過,這樣學生就會通過在企業的實踐獲得一定實踐技能。學生在學校學習了基本的理論知識之后,集中安排到合作企業中去實踐,在企業人員的指導下學習實踐技能。學生在企業學習了一定的實踐技能后再返回到學校來,進一步加深理論知識的學習,完成相關考核等內容,這一模式可以說是更深層次的校企合作。
目前,旅游院校和企業合作大多為短期行為,還沒有形成長遠的人才培養目標和校企合作機制,合作僅限于學生實習與就業等不足之處。所以,在以后旅游院校的發展中,還要繼續進一步加強與企業的有效合作,充分利用現有教育資源和職業教育發展空間,為企業、為社會培養更多的高技能實用人才。只有堅持在校企合作辦學的前提下,擴大合作辦學規模和形式,努力形成自身的辦學優勢和辦學特色,才能使校企聯合辦學與促進職業學院發展形成良性互動關系,才能為社會培養出更加實用的高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1] 王媚莎.校企合作共建實踐教學基地的困境與解決辦法研究[J].廣東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7,(16).
[2] 宋曉燕,宋繼東.旅游類高職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高職探析,2008,(4).
[3] 鄭益仙,胡俊波.校企合作人才培養的實踐與研究[J].江蘇機械職業教育,2009,(3).
[4] 周桂平.旅游管理專業校企合作的瓶頸及解決途徑[J].科技信息,2008,(30).
[責任編輯 王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