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在城市化快速發展的同時,因經濟、人口、產業過度集中導致的生態惡化、經濟失衡、中心城區衰退等“大城市病”日漸顯現。長株潭(長沙、株洲、湘潭)城市群和武漢城市圈在全力推進城市群一體化、協調發展的同時,著力避免“攤大餅”式的傳統城市發展路徑,積極探尋現代化、集約式、生態型的城市化發展新模式。目前,長株潭城市群和武漢城市圈經濟總量分別超過本省經濟總量的四成和六成,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龍頭。
消除行政壁壘
長株潭城市群一體化的構想由來已久,但在2007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兩型社會(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試驗區以后才開始提速,湖南為此提出了“產業同構、交通同網、能源同供、金融同體、信息同享、生態同建、環境同治”的“七同政策”;武漢城市圈則提出基礎設施、產業布局、區域市場、城鄉建設、環境保護“五個一體化”的方針。兩地均嘗試突破行政區劃界限,建立合作機制,加快區域一體化發展。
“交通一體化是實現城市群一體化的先決條件。”湖南師范大學教授朱翔說。目前長株潭快速城際干道骨架路網已經基本構建完成,株洲到達黃花機場只需20分鐘,城際鐵路也正在修建,建成后三市間可在半小時內互通。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長秦尊文介紹,交通基礎設施一體化正在重構武漢城市圈的“物理形態”。目前,武漢至咸寧、黃岡、孝感、天門的城際鐵路正在加緊修建,城鐵半小時經濟圈即將形成。
為了促進各城市間產業協調發展,湖北省出臺了《武漢城市圈產業雙向轉移優化發展實施方案》。咸寧市市長任振鶴介紹說,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武漢東湖高新區紛紛在咸寧設立“園外園”,武漢方面負責對外招商,咸寧方面提供項目用地,雙方實現產業轉移、稅收共享。武漢大學教授伍新木認為,武漢市傳統的紡織、服務業轉移到周邊仙桃、天門、漢川等棉花主產地,不僅加快了江漢平原的城市化進程,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還減輕了武漢的環境承載量。
城市群一體化進程讓百姓直接得到實惠。長株潭三市成功實施同號并網后,電話取消漫游費、長途費,1年可節省通話費用1.5億元以上;而金融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使三市居民儲蓄存款實現了通存通兌,票據清算變異地為同城。武漢城市圈推動建立社會事業資源聯動共享體系,也開始取得成效。武漢市三級醫療機構與其他八市開展“雙向轉診和院際會診”協作,建立起“一對一”的對口協作機制。
避免“大城市病”
在長沙市郊芙蓉南路暮云段,一塊巨大的綠色標牌佇立路旁,牌子上“禁止開發區”五個大字格外醒目。據介紹,湖南省在長株潭城市群中心地帶規劃了面積達523平方公里的生態“綠心”,實施保護利用,其中“禁止開發區”達到120平方公里,它使三市之間得以保持8~18公里的生態綠地間隔。同時,依托湘江風光帶,規劃建設集生態、文化、防洪、觀光于一體的綠色經濟長廊。
湖南城市學院副院長湯放華認為,“綠心”規劃建設的最大意義在于它能確保對長株潭三市的生態隔離,阻止其“攤大餅”式的連片蔓延,并為三市提供強勁的生態服務功能和廣闊的未來發展空間。
以“綠心”為代表的兩型規劃為我國現代生態城市群發展探出了一條新路。長沙市城鄉規劃局編制處處長陳群元介紹,作為長沙市兩型社會示范區之一的大河西先導區,在2008年建設之初,就運用“反規劃”法,探索首先確定禁建區、限建區,再確定開發建設區,以強化生態保護。在該區1200平方公里的規劃范圍區,有610平方公里被標注禁建紅線,150平方公里被劃為限建區,只有380平方公里被規劃為可建設開發區。
“生態綠楔”則是武漢市提出的一個新型城市規劃理念。武漢市在城市總體規劃中提出,以三環線為界構建起“1+6”的新型城市格局。自然丘陵、湖泊、江流恰好將六個新城組群分割,像楔子一樣插進武漢主城。武漢市國土資源規劃局副局長吳之凌說,這些放射狀“生態綠楔”還是聯系城市內外的生態廊道和風道,可有效改善城市的“熱島效應”。
“城市發展一定要有邊界,再不能走無限外擴的老路。”吳之凌介紹,目前,武漢三環線綠化帶規劃建設范圍達3200公頃,近期規劃建設沿道路兩側各建30~50米綠化帶,以形成有效生態隔離。
培育兩型市民
建設現代生態化城市群,離不開廣大市民的積極參與。近年來,湘鄂兩地在兩型社會建設中,特別注重從老百姓身邊事做起,使改革試驗與企業的利益、市民的生活緊密相連。
在位于武漢市大華社區的格林美3R循環消費社區連鎖超市里,銷售的商品包括節電、太陽能、可降解等系列產品,均明確標注了商品碳排放量。社區居民可在此寄售或交換閑置物品。報廢商品也可在此分類回收,并被轉運到工廠集中處理。
通過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努力,超市實現了再生資源回收、二手商品寄售以及低碳產品銷售和社區服務相結合,充分體現了減量化、再使用、循環利用的3R原則,把循環消費變成一項融入市民生活的商業行為。
賓館酒店等巨型建筑體向來是城市中的大型耗能單位。2009年7月長沙市在全市賓館酒店停止免費提供一次性日用品以后,2010年又進一步開展客房新型智能節電管理行動。據酒店業人士介紹,該酒店積極響應政府節能減排的號召,近年來連續進行了鍋爐、熱泵、水泵、照明等改造項目,能耗水平連年下降,僅客房照明改造一項就每年節電24萬度。目前,長沙市已有2萬間客房進行了智能節電改造,每年節電3000萬度。
市民主動參與為兩型社會建設營造了良好氛圍。在武漢常青花園社區,72歲的董少蘭組織了“袋袋相傳”縫紉隊,用廢布料縫制環保布袋,贈送給左鄰右舍來替代塑料袋。目前“袋袋相傳”已傳到武漢800多個社區,共制作布袋40多萬個。
(轉載自中國建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