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張“武漢城管整治夜宵,聾啞食客勸架被打傷住院”的圖片,再次雷到了眾網友的眼球,也將城管這一特殊職業再次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
一直以來城管作為維護城市文明的使者,屢次因執法不當頻頻曝光,從南京“失足”城管腳踩商販,到溫州“野蠻”城管暴打聾啞夫婦,再到近日之“暴跳”城管踢飛油盆燙傷少年,一幕幕一樁樁直指城管執法行為,一下子把“城管”變成了兇神惡煞、“魚肉百姓”的“階級敵人”了。
眾所周知,很多國家并沒有城管這樣的執法隊伍,其城市管理執法統一由警察負責,警察不僅管刑事犯罪、社會治安,而且管亂擺攤、亂停靠、亂搭建以及流浪、乞討等行為。在我國,上世紀90年代之前各個城市也沒有城管,城市管理執法權屬于警方所有。
1997年,第一支城管隊伍在北京試點成立,隨后推廣至全國,但由于城管存在法律授權不明、職權范圍不清、人員良莠不齊等問題,所以執法過程中問題多多,暴力執法和抗法屢屢上演,民眾怨聲連連。
當然,外表光鮮內心酸澀的城管也有其難言之隱。面對“秀才遇見兵有理說不清”的難纏商販,就像“武漢城管整治夜宵店時,因該夜宵店夜間占道經營情況較為嚴重,城管部門曾多次制止未果。昨晚,城管部門組織人員進行重點整治,店方人員不配合執法,還拿菜刀砍傷了兩名城管人員。”可以說是軟點沒有效果,硬氣點或是稍微言語粗魯些就被指責成暴力執法、野蠻行徑,誰讓一方面代表的是國家權利機關,是強者;另一方面是手無寸鐵的百姓,是弱者。對于弱者我們一貫的做法是同情加憐憫,所以身份的懸殊也注定“城管”被推向輿論的漩渦。
當然,不可否認,上述現象也只是個例,并不能代表所有從事城市管理工作的執法人員工作狀態,但俗話說“一條臭魚攪得一鍋腥”,如果不加以規范和治理,不僅會讓百姓對執法機關喪失了信任,更容易敗壞了風氣、帶壞了隊伍,形成不好的“榜樣” 力量,讓這種暴力野蠻之行“蔚然成風”。
為此,筆者認為制定和完善城管法律法規,倡導“文明城管”勢在必行。這樣既可以對特權機關進行必要的法律約束,使其執法的額度和力度更加公正、透明,保障執法結果的公平和正義;又可以使其師出有名、有法可依,避免執法過程中過激現象產生。同時,小商小販還應該規范自己的行為,不應為了賺取蠅頭小利而隨意擺放自己的攤位,既有損城市的形象,又給城管處罰的機會。
(轉載自荊楚網)